历史原来这样之两汉之间(七)
舂陵起兵
此时,王莽“非法建政”十余年,各种“折腾”已经把这个帝国弄的内外交困。
对外,不遵守“普世价值”,把以前被中原封为王的周边各国“元首”,降级为“侯”,还侮辱人家的国名,这除了满足自己的“意淫”之外,没有任何益处,倒是把以前和中原交好的周边国家都得罪了。
对内呢,好话说了几十年,坏事做了一箩筐,如前文提到的“五均六管”等,打着“改革”的旗号变换方式压榨百姓,导致民怨沸腾,四处有人起义。
这其中就包括为了填饱肚子而起兵于荆州(今湖北一带)的绿林军。绿林军主要的两个首领,一个叫王匡,还有一个和那位临死还被王莽忽悠的伯父同名,也叫王凤。一时间,聚集了几万人,马武、王常、城丹等豪杰也来投奔他们,其中还有一位汉室宗亲刘玄。
我们之前提到的“正版”刘秀,在宛城那次“安知非仆”的对话结束后,依然回家种地、卖粮,继续过他的农民生活。过了段日子,刘秀到宛城卖粮食,结果又遇到一个拿图谶来说事儿的。此人名叫李通,他父亲李守对图谶颇有研究,李守早年给儿子讲过自己的“研究成果”,他说:“将来刘氏家族会复兴,李家会成为辅助力量。”李通把这番话牢记在心。到了王莽地皇三年(公元22年),绿林兵起,李通的堂弟李轶搜集了各地的消息,来找李通商量:“现在天下到处混乱,汉室应该复兴了,我想起兵辅助汉室,不过汉室宗亲里,好像只有刘伯升(刘秀的大哥)兄弟人品、心胸都不错,哥你觉的咋样?”
正巧这时,李通听说刘秀来本地卖粮,于是找上门来,把家传的那份图谶“研究成果”告诉了刘秀。刘秀开始有些犹豫,因为起义这事毕竟不是打酱油,而是个攸关身家性命的职业。但是,他转念又一想,自己的大哥刘縯(字伯升)整天和一些“异议人士”一块儿混,而且总是自比刘邦,看来起义是早晚的事,唉,伸头也是一刀,缩头也是一刀,干脆就这么着了。
主意已定,刘秀和李家兄弟开始购买“军火”,并于当年十月,由三人发起,在宛城起义,刘秀时年二十八岁——“于是乃市兵弩。十月,与李通从弟轶等起于宛,时年二十八 ”(《后汉书‧光武帝纪》)。
此时,刘縯(字伯升)在舂陵也举事了,不过,刘氏家族在舂陵这儿的成员,有些胆儿小的,吓的到处躲藏,都嚷嚷着互相议论:“刘伯升这是要我们的命啊!”
因为刘伯升起事,在王莽政府眼里就是造反,其实,反也就反了,华夏文明本来就认为“有道伐无道”是天经地义的,而且相信“攻无道而伐不义,则福莫大焉”(《吕氏春秋‧孟秋纪第七‧振乱》),更何况是个从开始就没有“执政合法性”的政权。只不过“非法政权”建立时间久了,很多人麻木了,真的把“反政府”当成了一个不得了的罪过,更害怕连累自己。
正在此时,刘秀带队伍回舂陵了。他穿着“反政府军”的将军服出现在众人面前,大家一看,呦,这么谨慎老实的人都造反了,看来王莽真的完了,人心这才稍稍安定——“及见光武绛衣大冠,皆惊曰‘谨厚者亦复为之’,乃稍自安”(《后汉书‧光武帝纪》)。
南阳汉帝
绿林军得到刘秀兄弟起兵的消息,也来和他们联系,几路兵马会师,共同讨伐王莽。
不过,这支“反政府军”的装备确实惨点儿,作为“领队”之一的刘秀竟然只有牛作为交通工具,后来杀了新野守将才有了战马——“光武初骑牛,杀新野尉乃得马”(《后汉书‧光武帝纪》)。但是王莽气数已尽,一年后就是被这支寒酸的“反政府武装”攻入长安而灭亡的。
刘伯升在淯阳(今邓州南阳县南)大败王莽军的严尤、陈茂二将,之后进军包围宛城。队伍越来越大,但没有统一指挥,大家商量,找个头儿吧。刘玄(字圣公)在绿林军里多混了几天,和王凤、王匡等人比较熟,大家都知道他性格懦弱,而刘伯升治军严明,绿林军放纵惯了,于是,统一了口径立拥立刘玄为帝,然后才通知刘伯升来,把结果告诉了他。
刘伯升倒不介意拥立刘玄当头儿,但是对称帝这事有所顾虑,他说:“大家拥立大汉宗室,我很高兴,但是现在称帝,我觉的不合适。青、徐一带有几十万赤眉军,如果听说我们立汉宗室为帝,他们可能也会拥立一个汉宗室为帝。现在王莽没消灭,我们不能自己窝儿里反啊。咱们不如这样,先拥立刘玄为王。以后呢,如果赤眉军拥立了一个更贤德的皇帝,我们就去投奔他们,否则,等消灭王莽,收伏赤眉军之后,再称帝也不晚。”
这番话说的很中肯,其他人听了也都说好,可是有个性格暴躁的绿林将军张卬,拔出剑来,往地上乱砍着喊道:“这么磨蹭没个结果,就按照原来的主意办,不许有意见。”刘伯升担心起内讧,只好勉强同意。于是,更始元年(公元23年)二月,众人立刘玄为帝,打出汉家国号。前文王涉和刘歆(国师刘秀)提到的南阳汉帝,指的就是这位更始帝。
刘秀“出世”
更始帝任命刘伯升为大司徒,继续围攻宛城。而刘秀此时只是个偏将军,跟着成国上公王凤、廷尉大将军王常,还有骠骑大将军宗佻等人,攻克了昆阳(今河南省叶县)、定陵(今河南郾城西)、郾城(今河南郾城南)。未曾想,刘秀此去一举名扬天下,也成就了中国历史上一个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昆阳之战。
莽军前线战败,以及更始帝登天子位的消息传入长安,王莽可是抓瞎了,他立即派王寻、王邑率重兵东进,会合败退的严尤、陈茂二将,一起攻击汉军。这可真是重兵,单铁甲精锐就四十二万,加上其他辅助部队,共有百万之众——“遣大司徒王寻、大司空王邑将兵百万,其甲士四十二万人”(《后汉书‧光武帝纪》)。其中的各级军官,都是王莽以前从全国网罗的顶级军事人才——“王莽征天下能为兵法者六十三家数百人,并以为军吏”(《后汉书‧光武帝纪》),军中还有个被称为“巨无霸”的人,身高一丈(约合2.4米),腰圆十围,负责军营警戒——“时有长人巨无霸,长一丈,大十围,以为垒尉”(《后汉书‧光武帝纪》),此外,王莽竟然还有一支“动物特种兵”——“又驱诸猛兽虎豹犀像之属,以助威武”。史书上说,这个阵容的“给力”程度,在秦、汉两朝是绝无仅有的——“自秦、汉出师之盛,未尝有也”(《后汉书‧光武帝纪》)。
再看汉军这边是啥实力呢?汉军刚得到王莽出兵的消息时,还不清楚敌军的具体实力,于是“将数千兵,徼之于阳关” ——(《后汉书‧光武帝纪》),王凤他们几乎倾城而出,带着几千人到阳关准备打一场阻击战,刘秀自然也在军中。可是,两军快接近时,汉军得到了详细情报,王莽出动的是百万大军,在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条件下,以几千部队迎战百万精兵,基本属于自杀式攻击。汉军众将立即掉头逃回昆阳,仍然惊魂未定,各自惦记着自己的老婆孩子,商量着散伙,各自回老家逃命去吧——“诸将见寻、邑兵盛,反走,驰入昆阳,皆惶怖,忧念妻孥,欲散归诸城”(《后汉书‧光武帝纪》)。
一向谨慎寡言的刘秀,“全程陪同”了汉军诸将进出昆阳的“行程”,此刻看到众人临危大乱的表现,实在是忍不住了,他对众人说:“敌军很强大,咱们现在缺兵少粮,大伙合力抵抗,还有点希望,如果分散,就歇菜了。宛城还没攻下,那边的主力不能来救咱们,昆阳一旦被攻破,只要一天功夫,大伙就都废了。现在不同心抗敌,还想保全老婆孩子?”
刘秀向来话不多,而且做事谨慎细心,在很多人眼里,他不过是个文弱的小帅哥,而且他的“军衔”又不高,所以王凤、王常等原绿林军将领,平时都没把他放在眼里。如今,听刘秀这一番言语,众将都炸了,有几位小声嘀咕,这个小白脸就会吹大气,王凤把脸一沉:“刘将军怎么敢这么对我们说话?!”
刘秀丝毫不恼,他微微一笑,站起来正要解释,突然探马来报,王莽大军已到城北,连阵数百里,一眼看不到头——“会候骑还,言大兵且至城北,军陈数百里,不见其后 ”(《后汉书‧光武帝纪》)。
刚刚还对刘秀怒目而视的那几位,听到这个消息都被“雷”傻了,这可咋整啊,刚刚还怒目而视的马上对刘秀换上了笑脸,哎呀,刘将军,还是你来拿个主意吧。刘秀也不推辞,当仁不让的边画图边解释,把自己的计划讲解了一番,众人都麻爪儿了,半懂不懂的只会“是是是”的答应——“诸将遽相谓曰:“更请刘将军计之。”光武复为图画成败。诸将忧迫,皆曰:‘诺’”(《后汉书‧光武帝纪》)。
十三的“传说”
此时,莽军的十万先头部队已到城下,把昆阳城围的铁通一般,而城中汉军只有八、九千人,如果再分散兵力出去,就更守不住了。刘秀让成国上公王凤、廷尉大将军王常继续守城,他自己和骠骑大将军宗佻、五威将军李轶等,共十三人十三匹快马,在夜色掩护下,从南门冲出,去调集救兵。——“时城中唯有八九千人,光武乃使成国上公王凤、廷尉大将军王常留守,夜自与骠骑大将军宗佻、五威将军李轶等十三骑,出城南门,于外收兵”(《后汉书‧光武帝纪》)。
十三人十三骑要冲出十万大军的包围,说起来轻松,真的做起来不啻于一个“传说”,刘秀等人东闯西杀,使尽浑身解数,终于死里逃生的冲出重围,还真的把“传说”变成了现实。——“时莽军到城下者且十万,光武几不得出。”(《后汉书‧光武帝纪》)。
再说王邑等四将,率军兵临昆阳城下,扎住营寨。严尤刚在自己的帐中坐定,有人来报,昆阳城内有人来降。严尤立即让降者来见,严尤问,城里现在啥情况啊?你们是不是得了不少钱啊?来人说,刘秀的部队“不取财物”(《后汉书‧光武帝纪》),整天只是练兵、研究作战计划。
严尤一听,刘秀,哦,这人我见过啊,以前我当太守的时候,他为了亲戚家的税务问题,以“辩护律师”的身份去找过我,给我留的印象不错啊。想到这里,严尤笑道:“就是那个眉毛挺漂亮的小帅哥吧?咋这么有出息了!”——“‘是美须眉者邪?何为乃如是!’”(《后汉书‧光武帝纪》)
当夜,严尤从梦中被惊醒,前面营寨传来警讯,城南有人闯营而出。严尤暗自思量,这一定是出去搬救兵的。他直奔中军大帐,来找王邑,他对王邑说:“昆阳城池虽小,但是城防坚固。现在称帝的刘玄在宛城,我们如果调重兵速攻宛城,他们一定溃逃,宛城汉军一败,昆阳会不战而降。”
王邑心中并非不赞同严尤的战略,不过他有自己的苦衷。王邑叹了口气:“老严啊,你不知道啊。我以前还是虎牙将军那会儿,带兵围攻翟义,因为没活捉他,回去被咱们头儿一顿训啊。现在我带着百万大军出来,要是遇到个城没攻下来,你想想,会是啥后果?”严尤一听,得,那这事我还是别掺和了,回头别把我也削一顿。
莽军有百万之众,那就玩儿人多欺负人少吧。王邑调动大军,搭了上百座军营,把小小的昆阳城里三层、外三层,围的水泄不通。又升起十几丈高的云车,居高临下俯视城中。战鼓阵阵,鼓声传到百里之外,从某个角度说,这也算心理战术。地下,挖地道往城里钻;地面,造冲车要撞击城门;空中,万弩齐发,射向城内,城里箭如雨下,昆阳城里的人到井边打个水,都要顶着门板——“列营百数,云车十余丈,瞰临城中,旗帜蔽野,埃尘连天,钲鼓之声闻数百里。或为地道,冲輣橦城。积弩乱发,矢下如雨,城中负户而汲”(《后汉书‧光武帝纪》),这可真是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攻击。
留守昆阳的王凤可不是什么不计生死的勇士,他用绸子写了封降书,绑在箭上射给莽军,乞求投降。
可是,王邑、王寻牛气的很,觉的自己占绝对优势,举手之间就可以攻克昆阳,坚决不接受城内汉更始军的投降。——“王凤等乞降,不许。寻、邑自以为功在漏刻,意气甚逸。”(《后汉书‧光武帝纪》)
严尤闻信,又献一计:“兵法上说‘归师勿遏,围城为之阙’,我们现在围城这么紧,昆阳城内的守军会拚死抵抗的,我们何不依兵法所说,把包围圈留一个缺口,让他们有机会逃出去,这样可以震慑宛城的汉军。”严尤的确有大将之才,王邑如果能依计而行,昆阳城可垂手而得。王邑平素本是个谨慎小心的人,这时候却一反常态的得意忘形,根本听不进严尤的建议。
此时王邑无论是接受了王凤的投降,还是听严尤之计取得昆阳,汉军一定军心涣散,“刘秀当为天子”的谶语,多半会变成绝对唯物主义者的笑柄。然而,冥冥之中的安排,正是要通过人的手来实现的,王邑的决定也就成了一种必然。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