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中时,大家都读过刘禹锡的《陋室铭》,我也有读过,而且背得滚瓜烂熟,十分欣赏刘禹锡的文学造诣,更为他的高尚品德、傲气所感动。全篇文章宗旨对自己志不能申,还是自信满满,以君子自居而不同流合污,结论以孔子云:“何陋之有?”用圣人的话来合理化自己的想法。
踏入社会多年,再读这篇名篇,感触却有不同,数千年来儒家的道德标准就是最高的道德标准,自己郁郁不得志、抱负无法展现,不是自己的问题,都是君皇不明,遭受蒙蔽、小人围绕使自己不受重用。现在再读,作者的自我感觉良好,不是一种自信,而是近于自大狂妄的自我陶醉。
刘禹锡应该不懂得什么叫“庶民经济”,不然不会说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他往来的人无不是熟读四书五经的鸿儒,并不跟市井小民往来。这种话以现在而言就是:不贴近民意,又怎么施展有效的政策呢?但这也难怪他,数千年来,儒家的治国政策不是以民意为依归,而是一套四书治天下,努力打造圣人所提倡的“理想国”,加强儒教统治。
我也读了不少圣贤书,没当上什么官,也没认识什么官,平常喜欢“洗手作羹汤”,勤走菜市场,因而认识了许多充满智慧的菜贩、肉贩。这些贩夫走卒,虽然没有大来历,却充满智慧。其中一个是兴隆市场的摊贩老板娘柳太太,她说自己读书不多,自谦字写得丑,偶尔会叫我帮她记录客人要订什么菜,但说起人生种种经历,她口若悬河,似看尽人生百态,不时跟我分享宝贵而深刻的教训,话匣子一开就聊个不停。
她说她不只心地善良,也心太软,以前不少人跟她买菜赊账,她看到也不好意思向人家讨,后来一去不回头,所以才慢慢学乖了,赊账可以除非是熟人,而对于第一次上门出手大方又海派的顾客她一既不赊。
昔日景气好,卖菜收的是现金,亲戚朋友都向她借钱,甚至要求做保,最后借出去的钱不只拿不回,作保差点让她倾家荡产。这些血泪教训,让她领悟到:第一,借别人钱,要像泼出去的水,要有拿回不来的心理准备,所以要衡量自己的能力再想要不要借;第二,打死也不能替人做保,尽管是至亲好友,他们都是好人,不是要故意害你,而是环境所迫导致身不由己。
她说做人要有善念,不能有贪念,做生意要老实。有一次,她看到一只小猫被车子辗到重伤还没断气,就念半个小时的佛求菩萨让它好走,后来还花一千元料理它的后事,想不到隔天在路上有个身障朋友叫住她,要她买一张刮刮乐,竟刮一万多元,真是好心有好报。
在兴隆市场菜贩,生意最好的,应该算她了。本来她自己在兴隆市场摆一摊,先生在别的市场摆一摊,但近年生意难做,她先生的摊子收了,向朋友借了乌来一块农地种菜,自种自销,菜虽丑丑的,有虫咬过,却不加农药,还利用菜梗烂叶作为天然肥料,可以安心吃。
他们有种菜豆、四季豆、皇宫菜、芥兰、A菜、秋葵、苋菜、小黄瓜、地瓜、冬瓜、南瓜、丝瓜、角瓜、胡瓜……。
最近南部台风扫过,菜价飙涨,市井小民买菜无不精打细算,哇哇大叫,她也无奈,因为批发市场价格就高,有些客人买一把菜又要她送葱、送姜,不要说赚,根本是赔钱交朋友。民以食为天,卖菜人最知道老百姓疾苦,买菜多寡,直接反应经济好坏。而施政者的大官,居庙堂之高,往来无白丁,出入名车载,食有俸禄,除了选举勤走基层,什么时候看过他们走进菜市场?
菜真的很贵,一斤地瓜叶飙到七、八十块,我想起之前政府所提倡的有感经济,政府和小老百姓都很有感,政府自我“感”觉良好,小老百姓不只伤“感”,而是荷包大失血有痛“感”。
不过也要感谢柳太太,向她买菜久了,不只成了老主顾,也变成好朋友,会算我便宜一点,而且我都指定要吃他们自己种的本地菜。如果有朋友在兴隆市场买菜,找她买吧,好像是第三十四摊。
有一次她介绍我吃她一种皇宫菜,一吃就上瘾。皇宫菜吃起来有点像野菜,但不管是用炒的或汆烫,味道都奇佳,她还说这道菜“顾胃”。
姜炒皇宫菜:
材料:姜、皇宫菜
调味料:精盐、油
做法:
1.姜切片备用
2.皇宫菜去梗留叶洗净
3.烧火锅子下油爆香姜片
4.下皇宫菜一起拌炒
5.下盐调味
6.上菜了@
转载自《小文子的厨房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