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兰员山 .香草菲菲.太阳埤步道.铁牛力阿卡.大树公
虽然气象预报宜兰天候不稳,下雨概率不小,还是安排宜兰行,来到员山乡的内城村旅游。
来此旅游,晴雨皆宜。天气好时,可以走访太阳埤及水圳生态步道;万一遇雨天, 则可以悠游“香草菲菲”。
抵达员山乡内城路时,发现路面湿湿,清晨似下过雨,天空也颇阴霾,于是依原订的备案,先走访香草菲菲。
沿着内城路直行,过锦源国中,续行几百公尺,望见右侧田野有一高耸巨大的白色建筑物,就是著名的香草菲菲了。 尽管天气不理想,停车场已停放几辆游览车,也有不少轿车,果然名不虚传。
香草菲菲位于太阳湖畔,今年三月一日才正式营运,是台湾首座以“香味”为主题的芳香植物体验馆,占地三千坪, 室内空间达1600坪,以钢骨搭建的三层楼建筑,室内种植各种芳香植物,还设有空中步道及观景平台。 由于大量使用玻璃帷幕,因此采光良好,又采自然通风,而有如一座大型的室内花园,室内绿意盎然,充满自然香气, 是一处雨天也可以活动舒展或坐憩聊天的休闲景点(注1)。
来到香草菲菲,老婆及儿子小东都很喜欢这里的环境。室内空间宽敞,一楼中庭大厅高挑,二楼环形廊道,设有雅座,可以坐憩饮食聊天或取杂志书籍阅读, 东侧设有悬空的空中步道,欣赏沿途放置的香味植物。三楼有一处观景平台面向太阳湖,可以眺览湖光山色。
香草菲菲园内还设有DIY教室,可以选择各式造型的小吊饰,自已动手制作精油香气包,老婆带着小东, 兴趣盎然的去做香包;两人对于天气不理想,并不以为意,反而以先游香草菲菲而感到很满意。
[[2]]
老婆和孩子乐在香草菲菲,我则趁天气已渐好转,独自去探访附近的太阳埤步道。
从香草菲菲旁的巷道进入,前行一百多公尺,抵达万善堂,即是太阳埤环形步道的起点, 循着指标,取左行,沿着乡间小路上行,不久即抵达林宅观光果园。
林宅前的广场有观景平台,是眺览太阳埤最佳的位置,这里有小径可通往湖岸。湖畔有一座小土地公庙。
太阳埤,《台湾堡图》记载为“大安埤”,埤塘位于内城山麓,埤塘依山,山峦形似大毛蟹的蟹管拥抱埤塘, 所以被当地人俗称为“管蟳埤”。埤水来自地下涌泉,聚集而成湖,面积约三公顷,是当地农业灌溉的水源, 后来农田水利会将管蟳埤改名为“太阳埤”。
太阳埤步道长约1.7公里,虽然号称是环湖步道,但其实并非环湖,而是环山, 前面一大段又是上坡的产业道路,因此大部分的游客多只散步至林宅前来近距离眺望湖景而已。
从林宅前的产业道路上行,经家果园,渐走地势渐高,途中偶尔可以俯瞰太阳埤, 而随着道路盘绕,湖景又从眼前消失。走在太阳埤步道,却罕能望见太阳埤。
经过肖楠及乌心石造林区之后,抵达产业道路的终点,变为土石路,直行通往大安埤山, 右折另有一条小土路,即为太阳埤步道的后段,进入小土路,转为缓缓的下坡路。走在泥土路, 较有山林野趣,前行不久,前方即出现茶园,至此视野变得开阔,兰阳平原在望。
更往下行,太阳埤又映入眼帘。前方的土路,平坦的开垦地,路旁独立一棵绿树, 树下地面散落满地黄色果子,绿树有黄色点点,走近才发现原来这是一棵杨桃树, 成熟杨桃落满地,看似可口,却无人采收,任其腐败。
过杨桃树之后,离终点已不远,几分钟后,即到环形步道入口的万善堂。 环绕一圈约三、四十分钟而已(注2)。 然后返回香草菲菲,与老婆孩子会合。
[[5]]
回到香草菲菲,用入园门票折抵消费,兑换了一杯咖啡,找个坐位,取书架图书,与老婆喝咖啡聊天看书。
小东呢?则闲不住,好奇的楼上楼下,四处闲逛,观看新奇有趣的园内各式玩艺。我们在香草菲菲停留两小时, 小东爬上爬下的运动量,大概不输于我走太阳埤步道。
离开香草菲菲,来到内城路与荣光路交会口的内城社区铁牛力阿卡车站, 这是内城社区很受游客欢迎的一项行程,许多游览车来到内城, 都会安排游客乘坐铁牛力阿卡游览内城的乡野风光。
所谓的“力阿卡”,是日语的音译,是指用来载重物的两轮人力手拉车, 为昔日农村用来运载货物的主要交通工具。民国40年代(约1950年代中期),农复会(注3)从日本引进Merry tiller(译为“美利铁牛”)耕耘机, 是美国设计制造,经由日本人改良,适合小农户使用。
美利铁牛耕耘机引进台湾后,渐渐取代了传统的水牛耕作。美利铁牛经过改装后,还能作为载货使用,因此成为农家的好帮手。 随着时代演变,目前员山乡内城村已渐少种植稻作,改种植其它经济作物。内城社区发展协会因此组织农民,将农家的铁牛力阿卡改装成游园车, 可以搭载游客游览内城村,既可推展内城观光,又可帮助村内中老农民就业。目前内城社区共有二十几辆铁牛力阿卡游园车。
铁牛力阿卡每辆可载乘六名游客,环绕内城村各个景点约1小时,农民司机兼做导游,介绍内城风光。平均每人费用一百元,相当实惠。 不过铁牛力阿卡计费是采包车制,一台车六百元,并非依人头计价。我们只有三个人,现场又刚好无其它散客可凑数。
小资家庭,精打计算,于是决定放弃搭乘力阿卡,改由我开车车载老婆及小东绕游社区。 小东不同意,经过协商,给赏二百元,他才觉得划算,于是高兴改在铁牛力阿卡站邻旁的内城国小儿童游戏场玩乐。
[[8]]
我则趁着空档,参观内城社区活动中心的铁牛文化馆,对于内城社区的历史才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内城,旧称“内漥仔”,此地西侧及北侧依山为屏,南边则有兰阳溪流过,中间地势低漥,宛如盆地,因此而得名。
由于地势低平,每逢兰阳溪溪水暴涨溢流时,这里常常淹水,成为一片水乡泽国,因此被为“内湖仔”。 清代曾设内湖庄,日治时代并入大三阄庄。台湾光复后,设内湖仔村,后来才更名为内城村。
汉人入垦内城,大约在清朝嘉庆7年(1802),由于这里靠近山地,接近泰雅族的生活领域,因此早期设有铳柜, 召募隘丁,构成隘勇线,以防范泰雅族。而为解决水患问题,当地农民修筑堤防及开凿水圳, 因此至今内城仍然可以看见古堤防、古水圳、古渡船头遗迹,还有三百年老茄苳树(大树公)等景点。
内城社区活动中心内有内城观光导览地图,我第一次来内城,还不熟悉内城的地理环境,还无法完全理解及掌握路况。 于是开着车载着老婆孩子先走访当地300岁的大树公,然后只走一段水圳生态步道探路而已,有些景点及遗址, 竟然路过却错过。由于没搭乘铁牛力阿卡,没听到当地农民的解说,因此造成这种结果。我省了四百元,却失去更多收获, 可说是“收之东榆,而失之桑榆”了。
回家后,发奋蒐寻资料,才对内城各个景点及各条步道路线有了清楚的掌握,于是绘成内城附近步道地图,以供下次再访时之用。 而回顾今日的内城之行,可说是香味有余,而深度不足了。
旅游日期:2012.11.03(写于2012.11.12)
——本文转载自Tony的自然人文旅记//www.tonyhuang.id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