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夫和名画
宋代有个官员,名叫马知节,他珍藏了一幅初唐著名画家戴嵩画的《斗牛图》。
有一天,他趁着在家休息,便将画拿到厅堂前展开晾晒,碰巧被一位 前来交租的农夫瞧见了。
农夫看了《斗牛图》以后,情不自禁的笑起来,马知节闻声,感到奇怪,便询问农夫发笑的原因。农夫说:“我不懂画,但熟悉真牛。当牛搏斗时,总是用力将尾巴夹在大腿中间,即使强壮的大汉,也休想把牛尾巴拽出来。这幅画上的斗牛,却扬起尾巴,同实际不符,画得不像!”
马知节听了,觉得很有道理,连连点头。农夫对事物细致的观察和深入的研究,使他对这位农夫,十分赞赏和佩服。
—宋‧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一
【附言】
古时有“韩马戴牛”的说法。“韩马”,是指唐代著名画家韩干画的马;“戴牛”, 即指戴嵩画的牛。戴嵩画牛,在当时和后代都是颇具影响的。可是在这里,这位名画 家的画,却被一个普通农夫指出了漏洞;连封建士大夫听了农夫的话,也不得不点头 称许。
实践出真知。一个普通人,深入实际,对客观事物作细致的观察研究,其见解,可以 比专家高明;脱离实际,或者到了实际当中,却不去认真研究客观事物,即使是专家 ,也会犯错误。
楚王狩猎
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楚王在云梦泽,进行大规模的野外狩猎活动。他坐着高头骏马 ,手执强弓利箭,精神焕发,兴致勃勃。他命令管理苑囿的官吏,把飞禽走兽,从山林、湖泽中驱赶出来。
一会儿,从树林中钻出一只野雉,楚王张弓搭箭,正要射去。突然从他左方呼地窜出一头梅花鹿,又从右方嗒嗒嗒地驰过一匹“四不像”。他正左顾右盼,只听得空中一阵风响,抬头看去,一只雪白的天鹅,倏然从他身旁的红色大旗上轻轻擦过,巨大的翅膀伸展开来,宛如天际的垂云。楚王将箭搭在弓上,不知射什么好。
这时,神箭手养由基,驱马赶来,对楚王说:“陛下,臣射箭有个经验:如果挂一片树叶于百步之外,我可以十发十中;但悬十叶于对面,命中率就很低。射猎同射叶一样,必需集中目标,才能箭不虚发。”
听了养由基的话,楚王连连点头称是。打这以后,楚王狩猎,再也不左顾右盼,而是 专心集中于一个目标。
—明‧刘基《诚意伯文集》卷三《郁离子》
【附言】
楚王的狩猎条件相当优越,他完全可以射中几只禽兽。可是他被眼前纷繁众多的狩猎对象,弄花了眼,目标不集中,注意力分散,结果一无所获。这个启示我们:学习和办事,都必须认准方向,专心一意,不可分心旁骛。方向不定,目游心荡。那样,虽条件良好,也不能成功。
一箱磨穴砚
古时候,有个青年想学书法,就去拜一位书法家为师,那位书法家,高高兴兴地收他为徒弟。
那个青年学了几年以后,觉得自己已经掌握书法艺术,没有必要再呆在这里当学徒了 。于是就向老师告辞。
书法家没有挽留,只是取出一只小箱子交给他,并嘱咐道:“我这一箱东西,不打算送人,你把它携到山下,放在一个地方吧。”
那个青年接过箱子,辞别老师,踏上了归途。箱子不大,却很重。他边走,心里边嘀咕:这么沉重的箱子,难道里面装的是什么宝贝?年轻人的好奇心,驱使他把箱子从肩头取下来,刚巧,箱上的封条贴得很松,于是他就大着胆子,轻轻撬开箱盖。一看,啊,原来是一箱旧砚台!有几十块。使他格外震动的,倒不是石砚之多,而是每块砚台中间,都被墨磨成了一个大窟窿!显然,这是他老师曾经使用过的砚台。
青年人出神地盯着那一块块磨穿的石砚,凝视了许久,才默默地盖上箱盖。他把箱子重新放上肩头,毅然转过身,朝着他老师的茅草屋走去。
从此,那个青年,专心一意地向书法家学习,直到他的头发渐白,才自认为把老师的书法精艺,真正学到了手。
他终于成了一位造诣精妙绝伦的大书法家。
—宋‧李之彦《砚谱》
【附言】
要掌握一门专业知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一蹴而成,需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付出长期艰苦的劳动。只在短时期内,学得一些肤浅的皮毛,就以为大功告成,不再继续努力,是不可能有大造就的。
故事中的青年徒弟,坚持学到老、毫不动摇的求学精神固然可嘉。但是老书法家的教学方法,更为可取。他没有用大道理去教训学生,而是拿自己勤学苦练的成果,去启发学生,感动学生。这方法确实收到了好效果。
这说明,一个人取得成就,除了主观努力外,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师长的正确引导,而这种引导,对于刚刚走上求知道路的青少年来说,往往是十分关键的。
楚人学舟
有个楚国人,聘请来一位老舟工,教他驾船。楚国人刚刚学习那会儿,无论什么动作,都严格按着老舟工的教诲去做。 在老舟工的指导下,他升起白帆,划桨击水,那小船就像行云流逝,飞鸟掠空,快速 向前行驶,不多时,那船就顺水漂出千里之外。
为了进一步提高他的驾船技术,老舟工还带他到水流湍急、礁石密布的水域,进行试航。
有一天,天气晴朗,浪静水清,水波不兴。那个楚国人驾着舟,在水平如镜的河里,随心所欲地行驶,他不知道能够做到这样,主要是由于碰上了好天气,却以为自己完全掌握了航船技术。于是,他辞退了老舟工。
楚国人从此骄傲起来,自以为了不起,在他眼里,大海不过是个水池,江湖不过是只水杯,没啥了不起!于是,他独自驾船,击鼓直进,闯入水势凶险的河道。
正当他得意地航行时,天气骤然变化,飓风以排山倒海之势,掀起万丈波涛,吞没了和煦的太阳;巨浪互相撞击,发出震天动地的轰响;惊得鲸鱼狂奔乱窜,骇得虬龙潜入海底。楚国人望着四周这可怕的情景,胆战心惊,不知所措,手中的桨落掉了,船舵也丢失了,最后,船翻了,他自己也葬身鱼腹。
—宋‧吕祖谦《东莱博议》卷一
【附言】
这个故事讽刺了那种在学习上浅尝辄止,盲目骄傲的人。他们轻视学问,满足于一知半解,略有所知,便得意忘形,目空一切;这种人又贪功好胜,急于显示自己有限的本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因为力不胜任,而一败涂地。
竹片和箭镞
子路认为自己很有本事,不需要再学习。他听说孔丘学识渊博,就去拜见,并坦率地对孔丘说:“南山的竹子,不用加工就很直;把它砍下来,那锐利的竹片,足可以戳穿犀牛皮制的甲胄。如此说来,对于天生条件优越的人,学习不学习,还有什么关系呢?”
孔子沉吟了一下,回答说:“要是把竹子削成箭,在箭尾嵌上毛羽,在尖端装置锋利的铁尖头,再用它去射甲胄,不是要比那些没有加工过的竹片,穿刺得更深入些么?”
“对呀!”子路心悦诚服地向孔丘又鞠一躬说:“您的话,使我深受教育。”
—《孔子家语》卷五
【附言】
这则故事,用十分鲜明、贴切的比喻,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告诉我们,无论是生来怎样聪明伶俐的天才人物,不经过学习深造,就如同粗糙的竹片。竹片尽管尖利,但单薄脆弱,经不得连续使用,只有经过加工,装嵌上帮助飞行的毛羽,配置先进的铁尖头,制成箭镞,才能改变自然朴陋的面貌,成为贯穿坚甲铁胄的锐利武器。
学习对任何人都需要!学习是提高人的本领的必由之路。还是虚心学习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