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鲜为人知的马克思(15)

自私的马克思——鲜为人知的马克思之五
真言
font print 人气: 9
【字号】    
   标签: tags: ,

在老马克思的眼里,马克思的“自私”主要体现为对家庭缺乏应有的责任。他指责说,“我无法摆脱这种思想,如果我处在你的地位,我会更怜惜自己的双亲,会为他们做出更大的自我牺牲。”

从老马克思信中的内容来看,马克思显然在这方面为自己做过辩解,但由于有关信件没有保存下来,我们并不知道他究竟具体说了什么,我们能够看到的只是老马克思对这种辩解的驳斥:“不要用性格为自己辩护,不要怪天性,它肯定像母亲那样对待你。它给了你足够的力量,而且,人是有意志的。但是,稍为受到一点风暴的袭击,便悲痛不已,每受一次创伤,便暴露出自己那颗破碎的心,并以此来撕裂我们所爱的人们的心——你把这叫做诗吗?上帝发发慈悲,让我们摆脱一切天赋中这个最出色的才华吧,如果它的直接效果就是这样的话。不,这样懦弱、娇生惯养、自私和自负才会促使一个人一切只为自己着想,才会把甚至是我们最亲爱的人放在次要的地位!”

从老马克思的信里我们得知,马克思曾在写给家中的信里很出色地描写过“崇高的母亲的生活,曾经满怀深情地说过她的一生整个儿地贡献给了爱和忠诚。”谈及这一点,老马克思不无激动地责问儿子说,“你的确没有夸大其词,但是,光辉的榜样如果不能引起仿效,又有什么用处呢?你能不能问心无愧地说,到目前为止,你都是这样做的呢?”

老马克思并且对儿子强调说,他这样指责他主要的倒不是出于自己受到的伤害,而是为他未来的幸福着想。“我并不想冒犯你,当然也不愿使你伤心,因为实际上我的心是很软的,生怕委屈了你而后悔。但是,问题不仅在于我为此而受苦,你慈祥的母亲也为此而受苦。这一层我或许还能够忍受下来。没有哪个人的私心比好父母的私心更少。但是,为了你自身的幸福,我不能不说这段话,而且,在我未确信你已经从你本应非常高尚的性格中抹掉这个污点之前,我将继续说下去。”因为“不久,你将成为,而且一定会成为一家之父。但是,不论荣誉、财富或名誉都不能使妻子儿女幸福,只有你,你的良好的‘自我’,你的爱,你的温柔的举动,抑制暴躁性格、发脾气和神经过敏的能力等等,才能使他们幸福。”

那么,究竟发生了什么,会让老马克思觉得儿子“只为自己着想”,对家庭不负责任呢?

首先是他始终不能及时认真地给家里写信。老马克思曾多次告诉儿子,能够收到他的来信是他和妻子生活中最盼望的一件事,马克思本人当然也完全清楚这一点,但是在父亲生前,马克思从来都没有做到过。这自然引起了老马克思的极度不满。

1835年10月13日,中学毕业的马克思告别父母去波恩读大学。爱子第一次离家,作父亲的当然希望尽早知悉他在外求学的详情,谁知马克思却一去渺无音讯。为此,老马克思十分生气地写信责备他说,“你走后已经有三个星期了,可是音信全无!你是知道你母亲和她担惊受怕的心情的,但是你竟漫不经心道这种地步!”“我重复一遍,你这样做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此后,老马克思不止一次在信中表达过他对读到儿子来信的急切渴望。“别让我们再这么长久地等信啦。你那慈祥的妈妈需要鼓一鼓劲,而你的信对她的情绪有一种奇妙的作用。这个夏天她受了这么多苦,这一切只有完全忘记自己的人才能忍受得住,还能活下来……有时也给爱德华(注:马克思的弟弟)写几行吧”。

但马克思并没有接受父亲的批评,也没有回应他的恳求,依然常常几个月不给家里写信。即使偶尔写封信,也是语焉不详,缺乏内容,没头没尾,甚至连地址都没有。

老马克思不得不再次责备他,“我们常常几个月见不到你的信”,“我们从未从理智的通信——照一般道理说,这是离别的一种慰籍——中得到快乐。因为通信要求双方互相而协调地、连贯而经常地交换意见。我们从来没收到对我们的信件的直接答复;你的每封信从来没有一次同你的上封信或者同我们的信相联系。

假如说,今天我们得悉你有了一位新交,那么,随后他便像死婴似地永远销声匿迹了。

我们的宠儿究竟在忙什么,想什么,做什么,关于这些,偶尔发出一两句豪言壮语,接着,那洪亮的声音又魔术般的沉寂了……坦白地说,这样的东西我与其收阅,还不如扔出门外。这是一派胡言乱语,只能证明你白白浪费了你的才华和好几个不眠之夜去制造怪物、证明你正在步现代无耻之徒的后尘,这些人自己编造出一些连他们自己都不想听的话,却宣称这些滔滔不绝的话是天才作品,因为它们没有任何思想或者只有被歪曲了的思想。”

作为父亲,老马克思不仅希望儿子能在信中告诉他在外学习和生活的详情,而且还希望能得到儿子的关心和温情。特别是在去世前的一段日子里,他年已老迈,有病在身,收入减少,操心事多,情绪低落,妻子和身边的儿女也大多身体欠佳,在这种情况下自然特别渴望远在他乡的长子的关爱,但马克思偶尔的来信中却根本没有这些。这真是伤透了他的心!他气愤地说,“你明知爱德华生病,妈妈微恙,我自己也不大舒服,再加上柏林霍乱流行,可是,在你的来信里对这些只字未提,好像这一切无需亲请求原谅似的……这几乎就是可敬的儿子能够对他的父母所说的一切了,虽然他明知他们有病在身,明知他那无理的缄默正使他们伤心。”

对父母如此,对姐妹弟弟马克思当然就更不放在心上了。“我还要把你兄弟姐妹们的责怪算进来。从你的来信中很难看出你有兄弟姐妹。至于说到善良的索菲亚,她为你和燕妮操了那么多心,这样对你忠心耿耿,而你呢,当你不需要她的时候一点也不想她。”(待续)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请进入
related article
  • 马克思不但视自己为“奸诈的世界”的对立面,光明、真理和未来的化身,而且自以为有着“像上帝一样”的不可抗拒的威力,能够造出“击世的霹雳”,让“奸诈的世界”这个“庞然大物”在自己的挑战下轰然倒地
  • 马克思始终坚持,理论的发展应该先于行动,在发动革命之前,必须有某种理论去说明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以此作为所谓革命的依据。一个人如果不能为自己的行动找到某种合法化的基础,他就不能领导一场革命运动。
  • 由于传记资料的缺乏,我们对马克思的童年知之甚少。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至少从中学时代起,马克思就是一个虚荣的人。只不过他的虚荣与财富和地位无关,而体现为对个人名声的看重和追求罢了。
  • 我们还可以换个角度设想一下,如果马克思没有任何个人考虑,纯粹只是想献身“人类的福利”,那么在论述“人类的幸福”与“我们自身的完美”的一致性时,他会只强调唯有“为人类福利而劳动”才能达到“我们自身的完美”吗?
  • 青年马克思打算献身人类福利的内在深层原因,并非是对人类的同情和关爱,而是为了让自己“趋于高尚”,在道德上变得完善;而推动马克思“趋于高尚”,追求自身道德完善的动力,在很大程度上又是为了使自己成为人们心目中的伟人、完人和圣人,赢得“人人敬仰”的道德美名。
  • 跨入大学校门后的马克思,自我急剧膨胀,很快就成了一个典型的以救世主自居的自大狂。伴随着这种个性变化,他的虚荣心也在急剧膨胀——中学时代对于个人道德名声的渴望迅速地发展成了试图让人们把他当作拯救人类的救世主来顶礼膜拜的妄想。
  • 一个控制欲强、自大、虚荣的人,必定也是个好斗的人。马克思就是一个再好不过的例子。在广为流传的“马克思的自白”中,有一个问题是“你对幸福的理解”,马克思的答案是:“斗争”。可见他好斗到何种程度。
  • 纵观马克思的一生,他的好斗性格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他的文字生涯,二是他的政治活动。就前者而言,马克思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名“口头暴力分子”。我们可以举《共产党宣言》为例。
  • 当魏特林为自己辩护,并向马克思发起反击时,马克思竟然怒火中烧,当场就跟魏特林闹翻了,使得这次见面不欢而散。这桩事虽说不大不小,但将马克思在政治活动中如何好斗的特点表现得可谓淋漓尽致。
  • 尽管党文化一直把马克思捧为完美无瑕的道德圣人,但马克思的父亲显然不会认同这种说法。在老马克思看来,马克思的“内心”是“自私的”。俗话说知子莫如父,老马克思对儿子的这一评价,揭开了马克思身上长期被掩盖的真实一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