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前文)
艺术生涯初期
1492年罗伦佐去世后,米开朗基罗回到自己家中。这段期间他在佛罗伦斯圣神教堂院长的协助下,他得以利用教堂医院(l’hôpital Santo Spirito de Florence)的尸体进行解剖研究,一窥人体结构之奥秘。为此米开朗基罗雕刻了一件木制的耶稣像(wooden crucifix,1492至1493年)回报给教堂。
然而,萨弗纳罗拉的末世布道的阴影逐渐笼罩佛罗伦斯。他批判教宗亚历山大六世的腐败堕落,更严厉指责美第奇家族的奢华虚荣将会为佛罗伦斯带来灾难。他鼓动佛罗伦斯民众摒弃一切人间财富和享乐,以求得救赎。他的预言在当时佛罗伦斯面临法军的威胁下很有说服力,整个城市人心惶惶。米开朗基罗也处于内心的矛盾中。他信服萨弗纳罗拉的讲道,但对萨弗纳罗拉严厉指责希腊罗马艺术中的人体美又十分为难;他也期待佛罗伦斯以共和制度取代权贵统治,但又感到愧对美第奇家族。
1494年10月,就在法王查理八世入侵、美第奇家族被逐之前,敏感而警觉的米开朗基罗担心受牵连逃离了佛罗伦斯,先后抵达威尼斯、波隆纳,并为波隆纳为圣道明会(又译圣多明我,拉丁文Ordo Dominicanorum)大殿完成最后的部分雕像,及圣多明尼克陵墓的《圣普罗鸠鲁像》等作品。《圣普罗鸠鲁像》被认为是他的自雕像,这个看来叛逆的少年像虽也表现出力量,却缺少后期作品的沉着与庄严。米开朗基罗也为接待他的Gianfrancesco Aldofrandid 制作一尊天使烛台作为回报。(Aldofrandid也收留过流亡的美第奇家族,其实米开朗基罗获得礼遇还是沾了美第奇家族的光。)。
一年后米开朗基罗回到渐趋平静的佛罗伦斯,此时萨弗纳罗拉已经掌权,但他并未委托米开朗基罗创作,雕刻家不得不向美第奇家族寻求工作机会(注一)。为了赚取较多的钱财,米开朗基罗甚至将作品沉睡的邱比特雕像伪装成古董(注二),由中间人卖给了红衣主教拉斐尔·瑞里奥。后来主教发现是赝品,要求中间人偿还费用,但希望认识手艺出众的创作者。或许因为佛罗伦斯前景不明,1496年米开朗基罗便应红衣主教拉斐尔·瑞里奥之召唤前往罗马。
第一次罗马之行
在罗马,米开朗基罗在寄宿的银行家雅格布‧加里(Jacopo Galli)府中,为红衣主教创作了一尊酒神巴卡斯像。雕像呈现出一个醺醉、站姿倾斜,肉体浑圆、表情呆滞颓废的青年,脚边年幼的牧神(satyr)捧着葡萄贪痴憨笑。或许米开朗基罗想借此批判纵欲的粗俗可鄙,但表现手法毕竟过于露骨,瑞里奥主教拒绝接受,这尊雕像便成了加里花园中的收藏品。
然而罗马之行对米开朗基罗而言是非常有利的:一是远离了佛罗伦斯的“萨弗纳罗拉风暴”,这位狂热修士使得政治和社会的紧张局势升高,加上他对艺术采取严格审查,甚至焚毁大量不合基督教义要求的艺术品,严重扼杀了艺术的发展;二是罗马有大量古迹提供了米开朗基罗观摩、学习的机会,而富人和知识精英组成的文化圈也提供他获得新知与结识未来雇主的可能。
成名作:《圣殇》(Pietà)
1497年11月,法国驻圣座大使琼·毕雷主教(Jean Bilhères de Lagraulas)透过加里委托米开朗基罗创作雕塑一座真人大小的《圣母悼子像》(Pietà,又译《圣悼》、《圣殇》、《圣母哀悼基督》),作为自己未来在圣贝托尼拉礼拜堂(Chapel of Saint Petronilla,位于旧圣彼得教堂内的耳堂内)的陵墓所用。米开朗基罗花了九个月的时间亲自前往克拉拉矿场挑选最合适的大理石,1499年完成并安置于这个法属的礼拜堂内。当时的米开朗基罗只有二十四岁。
1500年庆典到来,这座《圣殇》便以法国同乡名义捐赠的杰作展示在许多朝圣者面前。
根据瓦萨里记载,作品完成后收到许多赞赏和议论。一次米开朗基罗在现场听到一群米兰朝圣者在猜测作者身份,最后结论却是他们的同乡“米兰的克里斯托浮罗‧索拉第”所作。心有未甘的米开朗基罗便在夜间带着凿子和小灯,在圣母的肩带刻上:MICHEL.A[N]GELVS BONAROTVS FLORENT[INVS] FACIEBAT(佛罗伦斯的米开朗基罗‧波那洛提所作)——这是米开朗基罗唯一具名的作品(注三)。
《圣殇》描述的是耶稣受难后遗体被卸下十字架,圣母抚尸哀恸的景象。这是一个在北方十分流行的题材,在意大利却算是首见。
圣母将为人受难的圣子耶稣横抱在膝上,如金字塔般的庄严。冷硬的大理石雕琢的失去生命的耶稣躯干,却仍然表现出皮肤的柔软与弹性(如圣母手扶处);而无力垂挂的手臂与双腿加重了死亡的沉重与悲剧性。瓦萨利这样描写耶稣:“不能想像还有比这更真实的死亡景象了,柔软的头部姿态,与手臂、身体和腿部的肌肉如此和谐一致,手腕细节到血管的精致刻画,令人惊叹于一个凡人能在极其短暂的时间内创作出如此神圣可敬的作品。”
传统上形像温柔慈爱的圣母在米开朗基罗凿刀下巍巍如山,仿佛非此不足以承担这圣洁的神体与巨大哀痛。然而,圣母的面容年轻而平静;理想化的容颜与情感的内敛,实与希腊艺术的古典原则一脉相承。而圣母低垂的双目凝视着受难的圣体,体现出宗教中“沉思”或“冥想”(contemplation)的内涵。这平静无言也是一种表情的极致,唯有圣母的一只无力的、向上微微摊开的左手,表达了莫名的悲恸,此时无声胜有声!手势的另一层内涵,是悲悯的圣母在向世人展示:“看哪,这就是为你们牺牲宝血的神之子,通过他的受难你们因而得救赎!”
对于一些质疑圣母的面貌太年轻的声音,米开朗基罗的回应是:“坚守贞节的妇女总能永保青春的,上帝也会利用这一点来证明她的美德。”
这件作品不但展现了艺术家无与伦比的精湛手艺和人体解剖知识,人物本身的高贵的美感和所传达的内涵,已为作者奠定了伟大雕刻家的名声。从此“米开朗基罗‧波那洛提”这个名字再也不是无名之辈!@#(待续)
注释:
注一: 洛伦佐‧迪‧皮尔弗朗切斯科‧德‧美第奇(Lorenzo di Pierfrancesco de’ Medici)委托米开朗基罗创作一尊施洗约翰像。
注二:据传记作家阿斯卡尼奥‧康迪维(Ascanio Condivi)称,施洗约翰像的委托人洛伦佐‧迪‧皮尔弗朗切斯科‧德‧美第奇建议米开朗基罗把丘比特伪装成出土的古物,以谋取更高利润。也有学者认为伪造古物是米开朗基罗自己的主意。
注三:日后米氏为自己的莽撞和自大感到后悔,发誓以后不再在任何作品上签名;而事实上米开朗基罗此后再也无需签名。
——转载自//artium.co/zh-hant/node/14
(点阅【艺谈】系列文章)
(点阅【米开朗基罗 Michelangelo】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