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夜放花千树 正月十五闹花灯
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当夜皓月高悬,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正如卢照邻在《十五夜观灯》中所说:“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元宵节是中国主要传统节日之一,也称元夕,又称上元节,各家各户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人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者众多,而后猜灯谜活动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
元宵灯节始源
据考证,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曾于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也有着重要推动作用。其中,元宵赏灯就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汉明帝提倡佛教,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命令正月十五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燃灯表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后来,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并从宫廷传到民间,由中原发展到全国。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唐代灯市 盛况空前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节日,历时3天。唐玄宗开元盛世,京城“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银,燃五万盏灯,簇之为花树”。花灯花样繁多,极为壮观。
唐代诗人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诗云:“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描绘了灯月交辉,游人如织,热闹非凡的场景。诗人张悦也曾用诗赞道:“花萼楼门雨露新,长安城市太平人。龙衔火树千灯焰,鸡踏莲花万岁春。”李商隐则用“月色灯光满帝城,香车宝辇溢通衢”,描绘当时观灯规模之宏大。值得称道的,还应首推诗人崔液的《上元夜》:“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宋代开封“百里灯火不绝”
宋代元宵赏灯持续五天,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每逢灯节,开封御街上,万盏彩灯垒成灯山,花灯焰火,金碧相射,锦绣交辉。京都少女载歌载舞,万众围观。“游人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音喧杂十余里。”大街小巷,茶坊酒肆灯烛齐燃,锣鼓声声,鞭炮齐鸣,百里灯火不绝。
苏东坡诗云:“灯火家家有,笙歌处处楼。”范成大也有诗写道:“吴台今古繁华地,偏爱元宵影灯戏。”词人辛弃疾则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说的就是宋朝灯节花灯无数,烟花如星雨。那时还兴起了猜灯谜,即将各种灯谜写在纸条上,贴在花灯上。
明清灯市丰富多彩
明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而且明朝灯节持续时间更长。自初八开始点灯,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新年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
唐伯虎曾赋诗赞元宵节,诗曰:有灯无月不误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似银。满街珠翠游春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樽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清代,满人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灯会却仍然壮观。元宵节清朝则只有三天假期,但是灯火璀璨,灯也更加精致,依然十分吸引人。清代诗人姚元之《咏元宵节》诗云:“花间蜂蝶趁喜狂,宝马香车夜正长。十二楼前灯似 火,四平街外月如霜。”
========================
妙趣横生 元宵灯联典故
林紫 整理
元宵节是华人的传统节日,历来有张灯贴灯联的传统习俗。古往今来,不仅有大量脍炙人口的元宵咏灯诗,也流传下来不少妙趣横生的灯联,其中一些典故,一直是后人津津乐道的佳话。
“天下三分明月夜,扬州十里小红楼。”据说是最早的灯联。北宋时,有个叫贾似道的人镇守淮阴(今扬州),有一年上元灯节张灯,门客中有人摘这句唐诗诗句作此灯联,此后历代都有人争相效仿,在大门或显眼柱子镶挂壁灯联、门灯联,引出佳联无数。
北宋王安石妙联为媒的典故最为人津津乐道。据考证,王安石20岁时赴京赶考,元宵节路过某地,边走边赏灯,见一大户人家高悬走马灯,灯下悬一上联,征对招亲。上联曰“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王安石一时对答不出,便默记心中。
到了京城,主考官以飞虎旗出对“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 藏身。”王安石便以在路上看到的那幅招亲联应对,被取为进士。归乡路过那户人家,得知上联仍无人对出,便以主考官的出联回对,被招为快婿。一副巧合对联,成就王安石人生两大喜事。
明成祖朱棣于某年元宵节微服出游,路遇一秀才,两人谈得很投机。朱棣便出上联试秀才才情,上联云:“灯明月明,灯月长明,大明一统。”那秀才立即对出下联“君乐民乐,君民同乐,永乐万年。”“永乐”是明成祖年号,朱棣大喜,重赏了秀才。
清代安徽桐城人张英、张廷玉被称为“父子双学士,老小二宰相”父子二人皆能诗善对。一年元宵,张府张灯挂彩,老宰相出上联:高烧红烛映长天,亮,光铺满地。“张廷玉听到门外一声花炮响,对曰:低点花炮震大地,响,气吐冲天。”堪称妙对。
同是清代桐城人的方苞,少时因才学出众,而名满乡里。据说一年元宵节,方苞到店铺买灯笼蜡烛,店主就出一上联试其才情:红灯笼,插红烛, 点,红光满地。方苞看到街边有孩童放铳取乐,随即吟出下联:黑铁铳,装黑硝,放,黑气冲天。
元宵猜灯谜也一大习俗,传说,一年元宵节,乾隆皇帝带着文武大臣去看灯会。看到高兴时,乾隆皇帝让大臣们出一谜联,让大家同猜。随同的学士纪晓岚稍思片刻,就挥笔在宫灯上写了一副对联: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狼猫狗仿佛,既非家畜,又非野兽。诗不是,词不是,论语也不是。对东西南北模糊,虽为短品,也是妙文。
乾隆皇帝冥思苦想,文武大臣怎么也猜不出来,最后还是纪晓岚自己揭了谜底:猜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