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纪(494)
第三节:城市猫(1)
十月底,金汇公司的办公室里,接到重庆市国际公司一位杨经理打来的电话,自称是马老板在机床厂的师兄弟,现在承包了该公司进出口车辆的业务。
最近他得到了国外需要批量很大的四轮摩托订货单,他知道老马从事四轮摩托研制多年,所以特地来电话和他商量。
姓杨的打电话来时老马没在,等到中午老马回办公室,我把这件事告诉了他。正在焦头烂额中寻找合作伙伴的马刚,得知这个消息,立刻与这位杨师弟通了话,并在下午亲自到国际公司去了一趟。
下午回公司时,他满面红光,心情显得兴奋起来,将近三个月堆积的一脸愁云,似乎消失了。
回到办公室里,便把几张我们没见过的三轮车照片往办公桌上一摊,指着它们说:“这便是国际公司得到孟加拉国国订购的样车照片,名字叫“城市猫”,对方说,只要在外形和质量上得到保证,生产多少他们就要多少。”
这对于三轮车相对生产过剩的重庆大小三轮车厂家,都是一个有诱惑力的客户。
城市猫的发动机是意大利比亚特公司产品,我听后心中却在想,要上批量并不那么容易了。何况发动机还要靠进口,制造成本经过初步核算没有?
正想提出问题,老马已向我布置了任务,要我根据照片的外形,立即绘制一张整车的效果图,再用电脑进行修正复制,达到这张照片的正面和侧面的效果。并说外商在两三天内就要来公司洽谈,达到外商要求后,再把效果图传真到孟加拉国,国外公司本部去。
第三天,国际公司的老杨带了一位广东籍的外商代理人,到了金汇的办公室里,那外商代理姓罗,看上去很年轻,他看了绘制的城市猫效果图后,介绍了孟加拉国国对这种车型需求的市场前景说:“只要按质按量在二十天内拿得出样车,他便能够代表孟加拉国订出年需求量三千辆的订单。
三位老板级人物的乐观,使金汇公司小小办公室里泛起了一阵起死回生的春潮。我们商议了在二十天内出样车的方案,老马表示金汇公司虽受Xina的影响,但生产四轮车玻璃钢的厂房可马上用作新样车的试制场地。
刚解散的人也马上可以召回来,他们都是有经验的摩托装配工,可以根据样车的照片和效果图,确定出它的结构和基本尺寸。所缺的就是购买装车部件的资金了,老杨立即表态,初期制作样车的钱由他负责筹集。
于是三个人初步定了分工的方案:马总负责生产场地重新布置及今后的现场管理;杨老板负责试制资金以及外销的运输集装箱准备;罗总答应马上通知孟加拉国国,并负责运发的国际手续和样车出售后的资金回笼。
生产场地很快地整理出来,原来四轮车用的玻钢车身和模具暂时全部堆放起来,第二天杨老板带来了一个叫陈大发的投资人,据杨老板介绍那陈大发原是他在渝州大学读书的同学,现在正在宗申公司协助袁老板筹建壁山三轮摩托车分公司的建设。
重庆的摩托业私营厂家,经过几年拼杀兼并,已形成了宗申、隆兴和力帆三大托拉斯集团,他们各自拥有几十亿的资产,虽然民间对三大集团的总裁口碑并不好,但谁也说不清,他们同中共重庆市委有什么样的渊源。
壁山新成立的三轮厂,把过去套用宗申铭牌的各小三轮车厂实行了兼并,正积极地寻找新的三轮车样车。所以在得到老杨信息后,决定将金汇公司纳入到宗申集团,专事开发新的三轮样车。
那陈大发一到了金汇公司的办公室,将腋下夹着鼓鼓囊囊一个皮包向老马办公桌上一扔,老马见财神到,满脸堆笑躬身站起来,打开我们制作的城市猫效果图请他审阅。
一面介绍金汇公司开发四轮车的经过和积累的经验。那陈大发对老马的自我介绍并不感兴趣,他需要看准备制作样车的场地是否已就绪。
在参观了生产现场后,那陈大发倒也爽快,回到办公室从他的皮包中取出了一叠百元面值的五万元现钞,往办公桌上一甩说:“这是宗申公司的初次投入,用作两台三轮车和一台四轮车开发,购买零部件和材料的专用资金,如果不够,随时通知我。样车如果按外商要求,按质按量完成,那么今后你们就是宗申公司的一员了,我们以你们为基干力量共同开发外销车。”
说到这里顿了一下,脸色一沉,继续说道;“如果样车搞砸了,那么金汇公司就砸了自己的饭碗,我们充其量就当作在澳门的赌场上输了一把。”
听到了这带刺的话,我心里实在不是一个滋味。在这些没有长大的资本家看来,唯有钱才是万能的,有钱可以兼并小公司,像我们这些读了一辈子书,挣到了高级工程师这个“虚”名,只不过是人家用几个工钱召来,可以随意使唤,不满时可以炒鱿鱼的打工仔。
五万元在老马看来是一笔拯救本公司的救命钱,而在陈大发的眼里,不过是赌场上一局小小赌博的赌资。
当然小老板的洒脱会使老马拱手把五年辛苦的奋斗,交给这个赌棍左右。想那宗申集团,也是近来才从市政府通缉夹缝中存活下来的小摩帮,时来运转,也不知使用了什么招数,居然替代了嘉陵集团这样的独霸四川的摩托王,成了重庆市三大摩帮巨头,连他手下的一个小头目,也敢今天在这里说大话。
真可谓社会主义江山无定,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中共在推行建立市场经济的主意时,绝对尊守谁逮到耗子便是好猫这个原则。
钱,在初期长大的小老板眼里才是适应生存的手段。
回忆起来,八十年代后期,我去机械局参加会议时,就听说重庆市几个摩托帮主为求一席生存,躲避工商部门封杀通缉的故事,私人的摩托业主当年,最难弄到的就是生产许可证,而生产许可证是掌握在政府手中的大权,没有钱买到生产许可证的工厂,即被认为非法经营。
对于重庆摩帮,我不清楚他们具体的发展过程,从没有认真思索过它存在的理由,因此也无法估量他们今后的无量前途。
只听说他们上午被工商查封了店面,下午又在另一个地点开了张,像游击队作战一样,想不到这样顽强拼了几年后,竟然长大了。
今天产生像牟其中这样的中国巨富,那一个又不是邓小平及其官僚集团玩弄于股掌之中的木偶?然而,随着中国权力变幻,这些风流人物有几个能逃掉阶下囚的最终归宿而昙花一现?(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