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退休后的打工
第一节:四轮摩托(1)
马刚原是重庆机床厂的一名普通干部,七十年代曾以武斗出名,外号人称马司令。改革以来,他利用和重庆市政府的老关系,靠走私车发家,并且买下重庆机床厂的几台重型淘汰机床,打通了重庆重型汽车制造厂的配套部门,从配套处挖出了一些配件生产销售,1995年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在了解发达国家汽车发展的一般规律后,估计随着经济发展,汽车正在进入轿车时代,自以为能为中国轿车进入家庭做点贡献。完全不懂汽车制造的马刚,1996年从附近属于部队的山花汽车厂,以低廉价格买回一台发动机后置的微型车。
买进后,雇请了几个汽车驾驶员和修理工,在南坪临时租用了一个场地,开始了他对微型车的研制。当时他急需聘请一位懂得汽车结构和制造的工程师,便求助于原来的老朋友李伦,在李伦的介绍和推荐下,1997年初夏,我到了位于南坪的金汇公司,开始投入了微型车的研制。
在一无生产场地,二缺资金和设备,仅仅只凭买来的极不完全的图纸,和一台样车,四个人开始组装第一台“金汇牌”微型样车。
马刚给每个组装的人开始只给几百块一月的工资报酬,他靠造反派的传家本领,不断向我们做思想激励工作,说只有在这种白手起家的条件下,才能发挥出每个参加者的创造性和水平,还说中国首批民族工商业产品,都是在白手起家的环境中出生的。
当时,重庆地区热销三轮摩托,它的轻便,载客量,和安全都优于普通的两轮摩托。加上销售中享受摩托车的优惠,很受运营者的欢迎。
但它行驶中震动和噪声,车身发抖和易倾翻的缺陷累出事故,使乘客日渐不满,特别是交管部门十分反感,所以每逢节日庆典,为装点城市的文明和市容,各级交管部门除了贴出告示,还要出动军警,没收、禁止三轮车上街载客。
在试制人员的建议下,金汇公司产品的开发思路由“微车”改为“四轮摩托”,1998年马刚向市申报该年度重庆市科技成果项目。
两年以后,样车也制作出来了,不过这才经历了最初的几步,它的开发能否成功,谁也没有底。
整个底盘实际上是东拼西凑而成的,零件图纸和买来的实物不相符合,经常发生装不起,装起后相互干涉的故障,要从新拆装,所以安装进度极慢。
最后勉强凑合,装成的底盘,又遇到市场上没有现存配件的困难。纵使开发成功,今后由于市场上买不到零件,又会碰到售后服务的困难。
1998年秋天,两辆挂着金汇牌试车牌照的四轮摩托车,开出金汇公司的试制场地,向车管所的检测站开去接受整车性能检测。
能在不到一年时间,装出两台样车,挂上试车牌照,开去检测,已相当不容易了。
进入市区时,被一大群路过的三轮车伕围住,他们停下自己的三轮车,七嘴舌地问道:“这是什么款式的车,从来没见过?”“这车的外观造型小巧玲珑、顶好看的。”
样车向车管所前进时,到了通往新桥的支路口,两个恶狠狠的交警拦住了样车的去路,开车的小刘预感到意外的麻烦又降临了。交警将样车拦在马路边上,先把驾驶员的驾驶证拿了去,把我们统统叫下车来。
小刘咕噜道:“年关到了,交警们又在打过年奖金的主意了,看来,我们今天恐怕开不走了。”
好不容易老马与交通局周局长联系。用钱打通了关节,傍晚才把车开到车管所的检测站。
第二天,检测结果令我们大大失望,七个必须通过的强检项目中,在制动,测滑,灯光,噪声,排放上就有五个指标不合格,整车总体评分挨了一个“×”。
原先盼望着整车顺利过检的马强,满脸挂着不满,向试车组全体成员兜头泼了一盆冷水,辛辛苦苦装了一年的车结果仍是一个不合格品。
在大陆上,由于冗长的过程和资金不足,经历的衙门太多,一个自行设计的新产品常常经不住这些关口的扼杀,而在过关前,就已死在它的漫长途程中了,除非靠行贿买通这些部门。
马老板哪有那么多钱作买路钱?
试制组又经过了两个月对四轮车整治,并在租来的场地内反复试车。这时候一家厂址在成都龙泉驿的军工厂,经重庆市经委介绍,来我们的试制场地参观。
这家军工厂家正在物色一个适合于他们生产的民用汽车产品,他们看到了我们组装的四轮摩托,相中了它的灵巧和外观。
当即在老马的公司本部商谈,决定由该厂出场地,金汇公司提供图纸和样车实物,并以这家工厂购买的方式解决所需的生产资金。
为了进一步合作,对方邀请金汇公司去龙泉驿九二工厂进一步进行商谈。
正在想对这个新产品进行一万公里可靠性试验的试制组,本想借往返成都,在行驶中对四轮车的可靠性作结论。
1998年底,由试车组的全体成员驾驶的样车,便在马总小车跟随下,向龙泉驿进发。从早上五点出发足足行驰了十四个小时,到了下午七点钟才行驶到达这家工厂的大门。(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