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2013年11月18日讯】“蒙古人没有人不知道哈扎布。哈扎布的歌,特别反映了蒙古草原自然的状态,我当然不是单指它的风貌,而是指游牧生活的本质。”因为哈扎布是蒙古人喜爱的长调歌王,他的一生都是在用长调来讲述着游牧生活的本质,描述蒙古草原的自然状态和风貌。
蒙古族女导演陈黎明执导的首部电影就选择了讲述这位蒙古长调歌王哈扎布的传奇一生,取名为《天之恩赐》,并于今年11月获得了第八届巴黎中国电影节的最佳摄影奖。
《天之恩赐》的缘起
早在2000年时,陈黎明导演曾随摄制组在锡林郭勒草原拜谒过这位蒙古长调歌王——哈扎布。陈导回忆说:“那次的拜访,我被歌王传奇般的经历所感动,也被他的生命力所震撼,特别是看到他当时的生活状况是如此的贫困和寂寞,让人十分感慨”。
2005年,84岁高龄的歌王与世长辞。那时,陈导正准备从拍电视转向拍电影。因为对这位长调歌王的记忆挥之不去,于是决定编写讲述歌王的剧本。2012年间,在与剧组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陈导如愿地把歌王的故事搬上了电影大屏幕。
在影视界普遍追求电影票房的今天,拍摄一部非商业化蒙古人的传记电影,要想找到投资商绝非易事。陈导说,也许是因为自己特别想拍这部电影,感动了上苍。一位朋友伸出了援手,于是钱的问题迎刃而解了。
谈到电影为何取名为《天之恩赐》,陈导说歌王即将出生时,当地的喇嘛就曾预言:在那个贫苦的蒙古族牧民的家庭将要出生的小生命,会是个不平凡的人,同时给了他一个名字哈扎布,意为天之恩赐。
艺术创作尊重历史
《天之恩赐》把歌王哈扎布历经沧桑的一生真实的描述出来,其中也蕴含着对历史和已逝岁月的反思与追忆。陈导回忆了哈扎布在文革期间在牢狱中饱受肉体和精神上折磨的一个真实的片断:“电影中反映了这个镜头:在监狱中红卫兵知道他爱喝啤酒,就把尿尿在了啤酒瓶子里,强制不停地给他灌,最后以至于他十年后出来的时候,完全失声,不可以再唱歌了。”
在饱受10年牢狱之苦和羞辱的过程中,哈扎布几乎失去了生存下去的勇气,曾打算自杀,可是一张没有署名的小纸条救了他,纸条上写着:“这样的日子很快就会结束了,你一定要忍一忍,因为你是人民歌唱家,我们都需要你。”
他手里攥着这个纸条,顽强地度过了那段折磨人性的日子。
对待电影有如信仰般神圣与虔诚
陈黎明说:“我们对待电影有如信仰自己的宗教那样:崇尚与真诚。如果没有这种崇尚,无论你多么有钱,讲出多少离奇的故事都不会有用。我们每个人都曾经生活过,有过喜怒哀乐、爱恨情仇,谁又能骗得了谁呢?”
“电影为什么会让你感动?因为那是你渴望的一个世界,是你崇尚的一个状态。如果电影都骗人,人们干嘛要看电影?你干嘛还要费了你的生命去拍电影呢?所以我不能骗人。无论好与不好,无论命运怎样,我们都不能骗人。我们一定要内心坚定,要坚强,要对电影本身持有最最高尚的尊重,你才能做好。”
正是这份执著,讲述歌王哈扎布传奇人生、贯穿着文革历史和宗教气息的电影《天之恩赐》,得到了联合国第五届亚太电影大奖主席发来贺信的肯定,信中表示:这是一部无企图的电影,在中国少之又少,而导演的情感非常真挚,内心也很干净。同时该片最近也获得了第八届巴黎中国电影节最佳摄影奖。
蒙古长调歌王与长调
哈扎布1924年出生,是第一位将蒙古族长调牧歌搬上国际音乐舞台的音乐家,历经童年王爷的恩宠,青年命运的多舛,中年艺术的辉煌和老年生活的孤独,他的人生可谓长调的一生。
陈导说: “你知道他的歌为什么好吗?就是他完全听从他自己内心对这个世界的感受。我觉的如果有一天你像他那样生活,像他那样去感知世界、感知命运,就是天地、自然赐予我们,作为一个人或者作为一个蒙古族人,你的音乐就从心底里出来了。”
在创作电影《天之恩赐》的过程中,陈导惊奇的发现自己骨子里流淌的都是蒙古长调的印记:“我从小和内蒙古人一样,是听着长调长大的,但那时我并不喜欢听长调,我特别喜欢听交响乐。随着年龄增长及阅历的丰富,随着离家乡越来越远以及对世界的更多了解,突然间有一天我发现:我的思想感情、思维方式,以至于我个人的所有作品,都是受了长调的影响,并且有它深深的印记。”
蒙古长调民歌千百年来,历代相传,可以说哪里有草原,哪里就有长调;哪里有牧人,哪里就有长调。它以草原人特有的语言述说着蒙古人对历史文化、人文习俗、道德、哲学和美学的感悟,也启迪着所有聆听它的人们。@*
(责任编辑:德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