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圣王羲之(下)
王羲之之子王献之书法亦造诣非凡,“内擫近古,外拓趋今。古质今研,不言而喻。”穷微入圣,由于对书法的巨大成就,父子二人被誉为“二王”,变古趋今,独步书坛。以“二王”为代表的晋代书法,代表了中国书法的高度,成为书法史上的并峙的双峰。
其实“二王”书是神为人奠定的正统书风。王羲之的书法合自然之姿,刚柔兼济,美崙美奂,处处渗透“不激不励,风规自远”的中和之美。
藏骨抱筋、含文包质、温尔文雅,这种俊迈蕴藉、神骏天真的审美意识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以才会被历代帝王所重,被历代文人学士奉为圭臬。正是这一刚柔相济的书法获得了“飘如游云,矫若惊龙”的美誉,从而雄视百代,规范了两年的中国书坛。
今人变异观念,对王羲之书法的浅表理解,使王书似乎越来越成了漂亮与甜美的象征,很多人一提到二王书,首先想到的是婉转流美,一提到赵孟頫就是圆熟,媚如其人,实在是表面的很,哪里知道他们的真实意义。
梁武帝所看到的是“龙跳天门,虎卧凤阁”,时人的评价是“飘如游云,矫若惊龙”。体会的是书法蕴含的力量,而不是婉转柔美。
力透纸背、入木三分在当时绝不是一句形容的话,王羲之笔力雄健,笔法超绝,其笔力之巨是后人无可比拟的。在浑圆平和之中蕴含无穷力量,契合传统文化的精神。如行云流水,感受到的是浑然天成的天籁之美,平和之下涌动的无限力量。
后世认为社会是进步的,一切艺术都是发展的,以此割裂分解文化的庄严神圣。“风情笑拍古人肩”,认为自己和他们一样,甚至已经超过了他们,以所谓今天的所学藐视古人,俯览先辈,内心充满了优越感。
汉代、魏晋之书,大唐书法,构建了一座座令后人仰止的丰碑,反映了不同时代的文化特色。或许蔡、钟境界并不在二王之下,针对不同的层面,唯是历史的安排。
上古之人,说出的话,或许就像诗一样美,我们看《诗经》,朴素自然,好像简单,却内蕴深远;看似随便,实无处不合机要。古人讲“无法而法”,不讲法度却一切都暗合法度,自然而然。今天讲这话,却是乱象丛生,真无章法规矩了。
书法以简静平和为上,弩张剑拔为次,狂怪诡异为下。只有在中正平和的时候,才是理性的、善的,才是美的、正的。去私欲,摈杂念,修心净虑,通神明之德,承圣人之训,宣善扬德,而化天下。
随着人心的变异和道德的下滑,渐渐以自我为中心,所谓个性复苏,个体觉醒。“信手拈来自有神”、“吾自写我家法”标榜个性,鼓吹自我,以为法为我开,一切为我所成,藐视传统,讪笑古人,发泄情绪,极力宣扬个人面目。
后人以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论及前代书法,语出明代董其昌之口,形象别致。王羲之被推为书圣,为万世法,后代所有书家都在学习他,难道没有法吗?意境高远,难道不尚意吗?风神醇厚,仅是一个“韵”字吗?其实法、意、韵俱在,全而不显,正是高于后人之处。
后世强调书法特色,要有个人面目。常因囿于技法的表面,在一定层次上,再难以提高,不知从心性品操提升,而是几乎都走了改变书法文字表面的跌宕变化,误以为这才是书法之正路。
清代杨钧言:“凡面目特异者,其道必小。字之冬心板桥,一入藩篱,终绝出路,小道数载可成,中庸百年莫尽”。真正面目诡异,很奇特者,其道必小。像金农、郑燮,二人都是近代名气很大的人。你说是特色,其实也反应了他们的不足。其实他们的书法也是走了怪异之路,当为下举了。
南朝齐国人张融,喜欢书法,皇帝见了批评他没有二王之法,张融道:“不恨臣无二王法,恨二王无臣法”。是何等之自负,后来很多人引为冲破藩篱、自立门户的壮语。然千秋而下张融之法安在?终究是偏门小道。
其实王羲之秉承天命,天造其极,绝非后世狂妄所端倪。王羲之天赋超凡,七岁善书,“十二见前代《笔说》于其父枕中,窃而读之,父见其小,恐不能秘之。语羲之曰:‘待尔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请,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之幼令也。父喜,遂与之。不盈期月,书便大进。卫夫人见,语太常王策曰:‘此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流涕曰:‘此子必蔽吾名。’”
王羲之人品高尚,超尘绝俗,委任自然,一派晋人风度。尽管家世显赫,但不慕荣利,辞官之后,遁迹山林,修心向道。高洁的品性和淡远的怀抱,令人敬仰;书法“声华四宇,价倾五都”,留下了很多典故和传说,为传统文化奠定很多方面和内涵。
相传蔡邕神授笔法,撰《笔论》,而传之崔瑗及女文姬,文姬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王羲之传之王献之等。曾书写《黄庭经》,书毕,空中传语:“卿书感我而况人乎!吾是天台丈人”。书法之妙,果然通神。
但是,到今天他的书法真迹,一个字都没有留下,今天传世书法全是复制品。后人认为〈兰亭序〉殉葬昭陵,王羲之的不世之作从此便成绝响,成为千古憾事。
其实一切都是安排的,当时用那种方式把王羲之的书法整理推广到全社会,留下了大量的名家仿作,滋育了当时的几乎所有的书家,便消失于历史之外了,给人留下一串谜团,茫然而来,悄然而又被收走了。
正如吴道子的画一样,或许后人实在不配看到他们的真迹,能看到临摹之品就已经不错,缘分就不浅了。其实唐时是千余件,到宋太宗时尚存160余件,到现在竟然一个字也没有了,岂非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