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在七、八千年前,生活在神州大地上的华夏先民,就从掘土、采矿、伐木等生活历练中,认识了“玉”是“美而不朽”的石头;它散发春阳般的光泽,富含着丰富的“精气”,也就是“能量”。
于是将美玉按照心目中阳、阴二气运行的模式,琢磨出圆璧与方琮,甚至雕刻出神祇、祖先的模样,刻画上“密码”式的符号,希望经由“制器尚象”发挥“同类感通”的法力,与天地对话。
他们相信万能的宇宙将神秘的生命力经由神灵动物的传递,才降生出了人类。从“万物有灵”的思维中,发展出中国特有的“龙凤文化”。古人通过配戴雕琢龙、凤、虎、鹰的玉饰,彰显自身氏族特有的神灵秉赋,也就是天生的“德性”,此后儒家文化将玉的物理特性拟人化,将美玉诠释为具备仁、义、智、勇、洁等“君子之德”。
中国人把玉看作是天地精气的结晶,用作人、神心灵沟通的中介物,使玉具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参悟生死,追寻生命的意义,这是人类永恒的哲学命题,而玉则被当作能够使人长生不死,永保青春的器物。
古医书称“玉乃石之美者,味甘性平无毒”,并称玉是人体蓄养元气最充沛的物质。认为吮含玉石,借助唾液与其协同作用,“生津止渴,除胃中之热,平烦懑之所,滋心肺,润声喉,养毛发。”因而玉石不仅作为首饰、摆饰、装饰之用,还用于养生健体。
自古,各朝各代帝王嫔妃养生不离玉,而宋徽宗嗜玉成癖,杨贵妃含玉镇暑。此外玉在丧葬方面的特殊作用,也使玉具有了无比神圣的宗教意义。
“玉”字的最早出现始于我国最古老的文字——商代甲骨文和钟鼎文中。汉字曾造出从玉的字近500个,而用玉组词更是无计其数,汉字中的珍宝等都与玉有关,后世流传的“宝”字,是“玉”和“家”的合字,家中的玉就是宝。自从仓颉将玉造字为王者腰间的一点配饰,玉就和治国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传说远古时代黄帝分封诸侯的时候,就以玉作为他们享有权力的标志,此后,许多帝王的“传国玺”也都是玉做的。商朝就已经使用墨玉牙璋来传达国王的命 令,在有文字记载的周朝(公元前11世纪——前256年)已开始用玉做工具。
春秋战国时期,赵国的国王得到一块非常珍贵的玉石“和氏璧”(现据专家考证, 和氏璧可能为绿松石质地),秦王知道后,许诺以十五座城池来交换,虽然最后被识破只是一个阴谋,但也可见当时宝玉的价值。
《周礼.春官.大宗伯》:“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说的就是用自然玉石做成的器物,以及玉器的社会功能。取之于自然,琢磨于帝王宫苑的玉制品,被看作是显示等级身份地位的象征物,成为维系社会统治秩序所谓“礼制”的重要构成部分。
1958年在南阳黄山仰绍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圭形玉铲,可以看作是玉器诞生的标志。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了中国第一个玉器高峰时代,即东汉时袁康所说的“玉兵时代”,他在《越绝书》中说:“轩辕、神农、赫胥之时,以石为兵……至黄帝之时,以玉为兵。”在这个时代人们使用当地所产玉石制成了大量玉器。
当时有三个产玉中心:一是南方江浙一带以良渚为文化中心;一是北方辽宁一带以红山文化为中心;一是西北以昆崙山和田玉为中心。据考古学家研究,这个时代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时代。
在这一时期出土的玉器,首先是作为巫觋祀神,沟通天地人的媒介。圆形中空的玉璧,是先民升天通灵的祭器,外方内圆的玉琮作为礼地之器,与天圆地方的原始宇宙观念相关,象征着天地、神灵、祖先的法力。红山文化中的玉龙、云形玉佩,是部落图腾和首领权利的标志物。
夏商时期,东部沿海的制玉工艺与西部新疆的和阗玉汇聚中原,形成玉文化一统之大观,河南偃师二里头出土的玉戈、玉钺、玉璋、玉刀,显示出高超的开料技术和精细的雕工。
商代晚期安阳殷墟墓所出的玉器,包括礼器、仪仗、工具、用具、佩饰、艺术品、杂器七大类,特别是动物形生肖玉佩,种类繁多,双线阴刻的夸张洗练与自然天成的俏色手法运用,将中国上古玉作推向鼎盛。
两周时期,随着社会礼制的日臻完善,玉器不仅是贵族在进行祭祀,朝聘、征伐、宴享、婚配、丧葬等活动的国家重器,如圭、璋、壁、琮等。同时人们将玉的贞洁无暇之比附君子之美德,作为美好事物与人格的参照物。
“君子无故,玉不离身”,特别是组合玉佩,是将黄、环、珠、歙(用骨头制成的,用来解绳结的锥子)等,以彩绶贯之,由短及长,锵鸣清样扬,以约束行止,谐和体貌。且这一时期的玉器纹饰多勾云纹,粗细阴阳,勾连多变。成为上古服饰的一道亮丽之美景。玉之概念已经远远超出自然属性。
春秋战国时期,琢玉工具得到了改善,雕刻工艺也不断提高,出现了浮雕、半浮雕和精湛的透雕技法。玉器成品常见有玉璜、玉琮、玉璧、玉镯、玉环、玉剑饰、龙形佩、成对器形玉件等。采用的玉材多为青玉和黄玉,白玉少见,亦有采用“独山玉”的。
两汉王室尚玉更甚。在大力倡导孝义和厚葬的社会习俗中,以期保护死者不朽的丧葬用玉的明显增多。玉衣、玉九窍塞、玉焓、玉握等,是汉代王公贵族特有之葬具。玉衣的使用根据等级不同,有金镂、银镂、铜镂、丝镂之分。另外,乞求神灵的保佑、祓除不祥的辟邪用玉大量出现,如玉刚牟、玉翁仲等。
在汉代常见的玉佩,还有称为牒的心形玉佩喝线条流转婀娜的“翘袖折腰”的舞人佩。贵族配剑,常以剑首蚌铋四种玉装饰,称为玉具剑。玉质有青玉、黄玉、墨玉和白玉。白玉成为玉中上品。
魏、晋和南北朝时,石刻的风行使玉器制作少被重视。传世的器物很少,但图案清晰,十分秀丽。玉材有青玉、黄玉,白玉很少。
隋唐时期,盛世开明,经济繁荣,丝路畅通。玉雕艺术由衰转盛。唐玉受西域文化和佛教艺术影响,呈现出新的面貌。唐人玉带板上多饰“蕃人进宝”、“伎乐 人”形象;玉飞天则是最早的佛教玉雕;其他玉佩饰也多以珍禽瑞兽为主;光洁玉润的碾琢喝富丽华美的神韵透出玉质之美。
唐代玉器出现了花鸟、人物饰纹,器物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并增加了有实用价值的杯、碗、盅等。玉器图案大量采用缠枝花卉、瓜果鸟兽、人物飞天、虫鱼为主要题材。刀法不乱、布局均匀、细而厚重是唐代玉雕的独特的时代风格。
宋元以后,社会出现了规模可观的玉雕市场和官办玉肆,开后代世俗陈设玩赏玉之先河。宋代出现的宋之肖生玉具有北方草原民族的浓郁气息,仿古玉器多为仿汉玉器。
玉器以花、鸟、兽类为主,以龙凤呈祥图案为多。实用品有杯、洗、带板,陈设品主要有兽、鱼。当时,盛行做古玉器。仿古器形有青铜器、佩件,如剑饰、带 板、佩饰等,玉材主要有白玉、墨玉、青玉,其中最多的是青玉和白玉。
金代传世古玉中“春水玉”、“秋山玉”,前者鹘擒雁鹅春草间,后者虎逐群鹿秋山中,层次富于变换,雕法多样。
元、明、清是中国玉雕工艺的繁盛时期。元代的雕工突破了宋代琢工。雕琢有粗有细,但粗犷的刀法深厚,颇有古风,细致得出奇,兽件上雕刻的毛发,刀法流畅,刻出的云纹上下翻腾,气势磅礴。这时期出现了“凸雕法”和“透雕法”,尤其凸雕的细工碾磨技法,更是前所未有。
明代,扬州出现了大型玉器和以苏州为中心雕琢各种精巧的玉器,又由于新疆玉材的大量入关,玉雕技法不断提高,作坊林立、人才辈出,名作极多,在中国制玉史上出现了空前的繁荣。玉雕刀法出现了“三层透雕法”,镂雕十分精细,艺术性很高。题材也多,常见有松竹梅、花果、松鹿、人物、鸟兽、缠枝花卉等。
清代,特别是十八世纪后半期,清朝征服回部,直接控制和田玉料的开采;对西南的开发也导致缅甸翠玉的输入。由于皇室的主导,玉雕工艺达到了新的高峰。乾隆年间北京城为全国制玉中心,并召集各路能工巧匠献艺,出现了“俏色做法”、“半浮雕”、“透雕”等各种琢法。
清代玉器雕琢得十分可爱,大小器件玲珑精致形象逼真。玉料选用也相当严格,但只要符合要求的玉材,无论是白玉、碧玉、墨玉、黄玉等都被采用。玉雕小至寸许,大至万斤。鬼斧神工的琢玉技巧发挥到极致,山水林壑集于一处且利用玉皮俏色巧琢,匠心独运,集历代玉雕之大成。
北京故宫博物院“珍宝馆”珍藏的精品展现了明、清两代玉雕精华,其中大型玉雕“大禹治水图”特别引人注目。小件玉器,例如台北故宫博物院中的“翡翠白菜”、“东坡肉”等等,和流传民间的小型器件,无论山水、花卉、人物、花鸟、飞禽、走兽,都雕得活灵活现。
玉器从远古走到今天,近八千年的发展,使玉雕具体的展现了华夏民族敬天法祖的神传文化的伦理纲常,中世纪以后,形神兼备的写实手法体现在玉雕作品中,也展现出华夏子民格物致知的“求真”治学精神。“敬天格物”诠释了我们华夏民族的特性,也体现了中华古玉深层的人文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