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的空性
中国戏曲舞台的空性实际上是时空空性的体现﹐何谓时空的空性?时间和空间本 是一体的﹐而我们的时空观念实际上是相对中产生的虚假概念。我们所确立的空间观念实际上是物体间相对距离和方位的显现﹐我们以长度测量空间距离﹐以方位规定物体相对位置。而实际上空间是无穷无尽的也是没有方位可言的﹐长度和方位只不过是我们为了方便生活而制造出的相对观念。同样﹐时间也是无穷无尽没有前后的﹐也不能用任何刻度去测量﹐而我们计算时间也只是为了方便生活。空性﹐就是没有边际和限制﹐给物体运动提供舞台。时空本来是一体的﹐而我们人类很难认识到这个层次﹐ 因为我们处于相对的物体运动当中﹐我们只能以相对的观念和语言去分割它。我们回到中国戏曲的舞台﹐在中国戏曲的舞台上是没有任何时空的限制的。小小的舞台可以表现一间屋子也可以表现开阔的阵地﹐演员在原地转几圈就可以表现很长的距离﹐演员可以运用任何方位去表现故事中所提到的方位﹐根本就不必考虑舞台的方位是否和故事中的一致。在时间上﹐故事中的一个小时也许可以用一分钟代替﹐而故事中的一分钟也许可以用一个小时去演绎﹐舞台时间和故事当中时间的差异丝毫不会使观众的思维错乱。我们平常所说的中国戏曲舞台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其实时空本无限制﹐既然毫无限制也就谈不上打破了﹐只要戏曲理论能够符合时空的空性就行了。舞台的空性还体现在舞台道具的运用上﹐一张桌子一把椅子就能表现一间屋子而不必真的把房屋摆设出来﹐几个演员交手就可以表现两军对战﹐一个马鞭就可以代表一批马而不必真的把马牵上台去。
写意
中国人的审美哲学是写意的﹐舞台也不例外。上文所谈到的舞台的空性的各种因 素也是写意的表现﹐每一个舞台动作和道具是表现现实生活的意项﹐不可以实理解。 中国戏曲的程序化动作也是写意的表现﹐每一个动作都有其特殊的含义都有表现现实的功能﹐如果戏曲除去这些程序化的动作而代之以生活动作那这种写意也就被破坏了。我们在欣赏戏曲之时不像在看故事片﹐因为每一出戏的故事情节我们都了如指掌﹐我们所欣赏的正是演员的这些写意的程序化动作﹐这就好比我们欣赏书法﹐每一个字我们都知道是什么而文字所表达的含义我们也很清楚﹐但是我们还是可以无数次的去欣赏这些抽象的线条。除了程序化的动作脸谱也是写意的表现,中国戏曲演员从来不以“真实面目”示人﹐而是以一整套装束表演﹐而这些装束也可以说是程序化的。每一个不同的行当都有其固定的服装和脸谱﹐而不同的服装和脸谱都是表现不同类型人物的工具。无论是动作还是装束﹐都不是以现实生活的真实为标准的﹐其可以夸张也可以缩小。除了视觉上的写意就是听觉上的写意了﹐中国戏曲演员都是以假嗓子来念唱的﹐而这种假嗓子也都是有其固定的模式的﹐每一个行当的发音方式也都是规定好的﹐而这些嗓音也是极尽夸张的不以现实人声为标准的﹐可以说演员的唱念也是程序化的。无论是视觉还是听觉上的程序化都是不可以丢掉的﹐因为这些是写意的工具也就是区隔现实和艺术的工具。艺术作品是美的载体﹐而一个作品要想成为艺术品首先就要和现实有所区隔﹐只有这样它才有可能使人产生美感。比如河岸的树木不会给我带来美感﹐而河里的倒影却有可能给我们带来美感﹐因为倒影和现实有所区隔。由此我们可以推论﹐如若戏曲丢掉了那些程序化的写意工具那它便不再是艺术品了。
文化隔阂
中国的戏曲产生于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本来演员和观众是不必非要系统学习中国 审美哲学或者戏曲理论的﹐因为他们就处于中国文化的整体氛围当中。可是现如今我们中国传统文化几近丢失取而代之的是西方文化﹐无论是演员还是观众都处在西方文化的背景之下﹐如若不去系统学习中国审美哲学就再难以表演好和欣赏好优秀的戏曲。从演员一方面来说﹐明清时期的演员黄金时段在二十岁左右﹐处于这个年龄段的演员年轻俊美﹑身体灵活﹑嗓音动人﹐而如今二十岁左右的演员大多不能成气候还十分稚嫩。我们不能说如今的演员不下苦功夫(也许他们真的不如那时的演员肯下功夫) ﹐其根本原因还在文化的隔阂。演员所成长的环境再也不是传统文化下的中国﹐而其从小到大接触到的文艺作品也大多数是西方的东西或者以西方文化为指导的﹐所以演员在表演之时就不会深刻理解中国戏曲的精髓所在。另外目前中国戏曲所演出的大多是传统曲目﹐而一个处于现代文化下的演员就很难理解古时候中国人的思想﹐也不易体会古代中国人的言行举止一颦一笑﹐如此他们就很难演绎出人物的灵魂。从观众这一方面来说﹐审美是需要学习的﹐无论欣赏什么艺术作品都是要学习的﹐可是如今的观众不懂中国审美哲学﹐不会欣赏戏曲﹐于是便远离戏曲﹐如此一来戏曲演员便生活窘迫谁也不愿意去为此而坚持了。再说说编剧﹐一出优秀的剧目是需要十分优秀的编剧的﹐而如今我们中国人的语文水平急剧下降﹐更谈不上对于精华中文的运用了。一个好的剧本是需要很长时间去创作的﹐急功近利者是很难有此耐心的。在古代是没有一个人专门出来作导演的﹐因为每一个演员都是导演。如今的某些导演为了创新戏曲就以西方的理论来指导戏曲的改革﹐以为加入一些所谓的新元素现代元素就能成功﹐实际上是大错特错。当然﹐戏曲的改革创新并非不能加入现代元素﹐但是要在中国审美哲学的前提之下。比如舞台上道具的变换可以用现代升降取代人的上台直接换取﹐也可以把从前的小舞台变成大舞台以供更多人同时欣赏﹐可以运用摄像投影使人欣赏到不同角度的表演。戏曲的改革是要遵循其本身美学的﹐如若破坏了这种特有的美学 那改革出的新戏曲将不会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