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土壤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昆士兰科技大学的科学工程系的土壤学家Marek Zbik博士发现了月壤中的玻璃泡(Glass bubbles,译者注:当陨石撞向月球时,周围的沙子会融化成玻璃,形成玻璃状物。)中含有纳米颗粒,它们可以很大程度上解释月壤的独特性能,不过这些罕见的纳米颗粒的来源一向是个谜。
Zbik博士采用“同步加速器纳米层析(synchrotron-based nano tomography)”的新技术,可以在不破坏样品的情况下,通过光显微镜来制成纳米粒子的3D图象。他发现,玻璃泡内部并不像地球上的气泡含有气体或水蒸气,而是整个球体内部布满了多孔网络,这些网络由异形玻璃状颗粒组成。区别于传统物理定律,纳米粒子的运动符合量子物理学说。或许这些纳米颗粒从玻璃气泡中释放后,与其他土壤成分混合,于是便赋予了月壤与众不同的性质。月壤带静电,因而它在月表移动回旋。它极富有化学活性,还具有低导热率,从而它可以存在于160度的月球表面,但是在零下40度时,它就到月表底下两米的地方去了。它还极富黏性、易碎性,这些性质导致了月壤都受到了金属与玻璃的磨损。
这样,由于特殊的纳米颗粒,月壤具有奇特的隔热和反射特性;它还带静电,极富化学活性,可以在月球表面“回旋”;而它又富有粘性,所以不会到处飞舞,反倒是保持着均匀分布,没错吧?这类特殊土壤是一类电磁放大器,也是用以保护月球的缓冲剂,也许还是月球上的存货呢!
针对前文所列举的月球的种种谜团,有一种大胆的假说,认为月球是外表经过改装后中空的人造机器。如此一来,才能圆满解答月球留给我们的各种奇异现象!这个假设很大胆,也引起不少的争论。然而不争的事实是,月球的的确确不像是天然形成的。月球就像精密的机械一样,视角也与太阳一般大,天天以同一面面对地球,正好用以在夜晚接替太阳,而且是用其反射能力强的那一面照明地球的。外面是一层高硬度的合金壳,可以承受长时间高密度的陨石轰击,仍然完好如初。如果是一个天然的星体,是不该具有这么多人造特征的。
其实,现在我们知道月球总是以光滑的一面面对地球,而以粗糙的一面背对地球,这是不是告诉我们月球是为了在夜间照明地球上的人们而造的呢?(如果月球是外星人监视地球的宇宙飞船,他们不必做这么大的宇宙飞船,也不必具备照明功能,相反的他们应该将月球做得越隐蔽越好,不是吗?)创造一颗类似自然的星体,利用它表面的反射能力(由专门的强反射能力的纳米材料)照明地球,这个想法很符合环保概念,因为不需要发电制造大量的污染,也很聪明,因为它能一次照亮几乎整个地球黑暗的一面。虽然这是个很不可思议的想法,不过却也不无可能吧!如果今天我们的科学技术进步到这样的程度,我们会不会这样做?那么如果在史前地球上真的有高度发达的人类,他们有没有可能放一颗月球上去,照亮漆黑的夜晚?(待续)
--摘编自明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