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豉是豆科植物大豆的种子经过调配及密封发酵制成的食品,别名香豉或淡豆豉,性寒,味苦、甘、涩。归肺、胃经。王孟英的《随息居饮食谱》中记载:“豉,咸平,和胃,解鱼腥毒,不仅为素肴佳味也。金华造者胜。淡豉入药和中,治温热诸病。”
豆豉解表,发汗,除烦,通关节,调中,下气,安胎,杀腥气。伤寒头痛寒热,时疾热病发汗,烦躁满闷,虚劳喘吸,血痢腹痛,两脚疼冷,疟疾骨蒸,恶毒瘴气,犬咬,误食鸟兽肝中毒等,都可应用豆豉。豆豉十分营养,含有许多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磷,铁,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等。
南北朝陶弘景的书中说道:“豉,食中常用,春夏之气不和,蒸炒以酒渍服之至佳。”宋朝人编纂的《开宝本草》曰:“古今方书用豉治病最多,江南人善作豉,凡得时气,即先用葱豉汤服之取汗,往往便瘥也。”
感冒想要发汗,葛洪《肘后方》有记载︰“伤寒有数种,庸人卒不能分别者,今取一药兼疗之。凡初觉头痛身热,脉洪,一、二日,便以葱豉汤治之。用葱白一虎口,豉一升,绵裹,水三升,煮一升,顿服。不汗更作,加葛根三两;再不汗,加麻黄三两。”也就是说,拿出厨房里的葱与豆豉,便可治疗感冒,效果不够好的时候再加上麻黄共煎之。
《肘后》又有记载︰“用葱汤煮米粥,入盐豉食之,取汗”、“用豉一升,小男溺三升,煎一升,分服取汗。”是用豆豉发汗治风寒的办法。
唐朝大医家孙思邈对头风疼痛建议:“豉汤洗头,避风取瘥。”表示豆豉还可外用。宋王兖撰的《博济》用豆豉治疗血痢:“血痢不止︰用豉、大蒜等分。杵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盐汤下。”
元代医学家危亦林所撰的《世医得效方》用豆豉治疗血尿:“淡豆豉一撮。煎汤空腹饮。或入酒服。”表示豆豉对出血性疾病也有一定的效用。
唐代大医家,孙思邈的学生孟诜用豆豉治盗汗:“以豉一升微炒香,清酒三升渍三日,取汁冷暖任服。不瘥更作,三两剂即止。”表示豆豉的凉散之性对盗汗有效。
若火气大,口舌生疮,胸膈疼痛者,宋朝御制《太平圣惠方》记载:“用焦豉末,含一宿即瘥。”表示豆豉退火之功亦不可小觑。
对小儿胎毒,《太平圣惠方》记载:“淡豉煎浓汁,与三、五口,其毒自下。又能助脾气,消乳食。”
若背发痈肿,无论已溃、未溃,或是恶疮为患,孙思邈的《千金方》记载:“用香豉三升,入少水捣成泥,照肿处大小作饼,厚三分。疮有孔,勿覆孔上。铺豉饼,以艾列于上灸之。但使温温,勿令破肉。如热痛,即急易之,患当减快,一日二次灸之。如先有孔,以汁出为妙。”或是用宋.陈自明着的《妇人良方大全》记载:“熬豉为末,敷之,不过三、四次。”表示豆豉外用痈肿疮毒都有效。
淡豆豉的制作方法,古书中记载:“黑豆不拘多少,甑蒸香熟为度,取出摊置笊篮中,乘温热放在无风处,四围上下用黄荆叶或青穰紧护之,数日取开,豆上生黄衣已遍,取出晒一日。次日温水洗过,或用紫苏叶切碎和之,烈日曝十分干,瓷器收贮密封。”
豆豉味道甘醇美味,可单独下饭和佐酒,是家庭常用调味佳品。豆豉的食用年代极早,早在汉代以前就经常拿它来当药材治疗疾病。
豆豉的制造方法可以概括为几个步骤:黑豆(或黄豆,入药则用黑豆)浸泡、蒸熟、冷却、制麹、洗麹、发酵、盐腌、淋水(水豆豉)、干燥(干豆豉)。其中洗麹的步骤是要将豆子表面的菌丝及其它物质洗去,以去除苦味并防止豆粒黏在一起。相传日本的纳豆即是改良的中国豆豉。
豆豉临床的治病效果极佳,搭配不同的食材,可起到不同的治病效果。李时珍《本草纲目》曰:“黑豆性平,作豉则温。既经蒸罯,故能升能散。得葱则发汗,得盐则能吐,得酒则治风,得薤则治痢,得蒜则止血,炒熟则又能止汗,亦麻黄根节之义也。”
外感风寒初起,鼻塞,流清涕,打喷嚏,头痛,身体轻微发热,怕吹到风。此时可用葱白、豆豉、生姜,水煎温服,亦可以沸水浸泡后频服。此法治外感风寒初起,效果极佳。
黑豆本身即有活血化瘀的作用,黑豆制成的豆豉亦具有此功效,故可以治蹉跌破伤筋骨与殴伤瘀聚、腹中闷满等症。小儿初生胎毒,全身火热症状明显者,用淡豆豉煎浓汁饮用是很安全有效的方法,不仅能解胎毒,又能助脾气,消乳食,值得推广。
日本科学家经试验证明指出,经常食用豆豉有十大好处:促进消化,去除疾病,消除疲劳,减缓衰老,增强脑力,防治高血压病,预防癌症,提高肝脏解毒,减轻醉酒,解除病痛等。
据科学分析,豆豉中含有大量能溶解血栓的尿激酶成分及一些能产生大量维生素B群和抗菌素的细菌,所以豆豉能有效防治脑血栓的形成,对老年痴呆症有不错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