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创作的《清明上河图》( 画长528.7厘米,高24.8厘米,绢本上色),描绘北宋首都开封汴河两岸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今日存世的画作以宋代张择端的作品年代最早,后代的画家亦喜爱以此题材进行绘画创作,台湾的故宫博物院就藏有七件题名为〈清明上河图〉的作品。此画面中可见许多明清时期的风俗民情,描绘相当精细,可说是认识当时人们生活面貌的最佳材料!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而名画的背后也藏有许多故事。
张择端创作的《清明上河图》问世以后,受到历代鉴赏家的珍视,成为宫廷皇室、达官贵人、及收藏家甚至阴谋家追猎的对象。曾在宋朝、元朝、明朝三进三出皇家藏院。
受到几朝皇家、官人追猎的《清明上河图》最后却是毁于大水,命运多舛。据说是一内臣窃得,藏于御沟石缝之内,时恰逢天降暴雨,沟内水涨,画被水淹浸泡得不成样子。而在民间还流传有另一幅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真迹。据说北宋灭亡,张择端南渡以后,因思念故园,又绘制了一幅《清明上河图》。清朝年间,这幅《清明上河图》又一次被收入了皇宫。几经周折,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被逐出紫禁城时带走《清明上河图》。1945年日本投降后,此画流落民间。现在真迹藏于故宫博物院。
名画的真伪历来都是一件恼人的大事。关于《清明上河图》的鉴定有这样一则聪明的故事,记载在明代的《识小录》上。吴中一都御史偶得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一个叫汤勤的裱褙匠在为其装裱时,直言其为伪作。他发现图中有四个人在玩掷骰子,其中五颗骰子是六点,还有一颗在旋转,这个掷骰子的人张着嘴叫“六”,希望出现的是六点。汤勤以为,汴京人呼“六”字是用撮口音(圆唇),而画中人是张着嘴叫“六”,这是福建人的口音嘴形。所以,他判断该画是伪作。
虽然有怀疑这是好事者的附会,不过从这则故事,可以看出,鉴定者钜细靡遗的功力,同时也反映出了作画者的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