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2012年08月29日讯】台湾农业时代家有喜事,都要办得热热闹闹、风风光光的,不祇在大门门楣上方悬挂刺绣的立体八仙彩,增添喜气、祈求吉利,也在传统三合院中宴客;就在空地搭上红蓝白相间的帆布棚,让宾客不受天候影响,在棚下吃吃喝喝,这些颜色鲜明的棚架,让人大老远就知道那家人“家有喜事”。
通常除了宴客场地搭棚架,顺便在三合院角落或厕所旁搭棚架,并用泥浆糊2、3个临时灶炉,好供办桌师使用做料理。
夏天搭棚其实更热,因为棚下通风不良,加上一旁的炉火大力烘烤,热气被困在棚子里难以散发,可是大家一来担心“天上掉下来的礼物”弄脏办桌料理,再来担心临时下雨为料理“加料”,所以还是得在棚子下操作。
娶亲办桌 邻里合力搭厂
阿杰的老家世居台南市郊的安定区管寮里,他回想4、50年前家乡的办桌情形,记得读小学时他大哥娶亲,在迎娶前一天中午就开始“搭厂”(台语,搭棚架),先请邻居帮忙砍回大竹子,大家合力在三合院中庭四周屋子的柱子上捆绑竹竿,搭起帐棚,再准备3牲和7、8碗菜、1锅饭先行祭拜,祈求四方神灵保佑喜事顺利进行,待筵席结束后进行“拆厂”。
管寮是个农村社会,在那个时代一般人家不可能有帐棚,那这么大的帐棚要从哪里来?原来喜宴中必备酒和汽水,卖酒和汽水的杂货店,就会准备超大的塑胶布,祇要上门订酒和汽水时,店家就将帐棚借给对方使用。
主人家搭好竹竿后,将塑胶布搭上,就是一个大棚子,所以早期在喜庆场合不免看到印有“黑松汽水”的棚子,大家都笑称那是“黑松大饭店”。阿杰说,没有塑胶布之前,听长辈说店家以很粗的帆布拼出一大张帆布借人使用。
办桌师像大侠 带铲子、杓子和大刀只负责煮菜
年龄较长的秋田师说,古时候办桌,所有前置作业都由主人家准备,办桌师受邀办桌时,先讲好工资价格,并问明主人家准备哪些材料,主人家顺便沟通需要准备哪些调味品。当时的办桌师其实祇负责煮菜就好,白饭则由主人家负责,办桌师是不代劳的。
餐宴时主人家会将两大锅白饭摆放在宴席入口两旁,让想吃白饭的宾客尽情食用;而主人家妇女也有得忙,忙碌的程度可能和办桌师不相上下,得随时注意白饭够不够,快不够就得快马加鞭煮饭。
秋田师还记得小时候父亲乞丐师出门为人办桌,总是带着一把大铲子、一把大杓子和一把切猪肉用的大刀,到了主人家就立刻上场办料理,不必瞻前顾后准备一大堆材料,连供办桌师工作的棚架也都事先搭好了,还用几个临时大灶使用。
听他这样一说,我心中浮出了一个活生生的影像,办桌师瞬间幻化成武侠小说中功夫了得的大侠,腰际插着刀、左手拿着大铲子、右手拿个大杓子,豪气十足的行走江湖行侠仗义,只要出招,绝对眼神犀利、身手俐落,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
村民相挺 互通桌碗完成婚宴
台湾古早婚宴筵席上摆的不是现在的圆桌,而是传统民家“八仙桌”,加上长条板凳,正方形的八仙桌一边可坐2个人,一桌坐8个人,靠近正厅那一桌就是上席,上菜时菜肴则摆成圆形,开席前先放鞭炮让办桌师知道要出菜了,出菜的盘数一定要偶数,大多12道至18道菜。
也因为平常人家中只有1、2张八仙桌,到了喜庆宴客时,主人家就请年轻小伙子负责,到左邻右舍商借八仙桌当宴客餐桌,当然也得借用长板凳,如果不够,还得费力跑去隔壁村子借,因为互相借来借去,大家也习惯了,都会在八仙桌下面做上记号,以免归还时弄错。
而主人家中妇女也没闲着,负责向邻居借用料理所需的锅碗瓢盆,如水桶、大洗衣盆、装菜用大锅子等等,同样还得记住这些东西是谁家的,否则就难以物归原主。
桌碗搭桥 “还菜尾”共享喜悦
古时候办桌不像现在那么专业,所有器具都是主人家借来的,才有“还菜尾”习俗的产生。办桌师等客人吃饱后,将剩菜全部倒到锅子里,加入白萝卜、酸菜滚煮调味,再煮一次“菜尾汤”,由妇人用扁担挑着菜尾汤的水桶,随着壮丁出门,在壮丁扛着八仙桌、碗盆归还时,妇人从水桶臽取一些菜尾分送,答谢对方“友情赞助”。◇(待续)
戮力找回古早味办桌文化
自古婚丧喜庆免不了办桌请客,形成台湾各地不同的办桌文化,可惜渐渐消失中。台南市文化局正着手推动保存办桌文化,除了古早味办桌菜教学传习,透过文史工作者进行田调考证,有系统做文字和图片的记录或出版,留存这历史文化。
文化局长叶泽山表示,还想邀退休的办桌老师傅重出江湖,各就料理专长教授徒弟,解决“留一手到最后都没有了”的老问题,文化局将给老总铺师一个名分,一个荣誉的认证,同时拥有尊荣,他希望说服老总铺师能够将“一把功夫”传习下来。
完整的办桌文化涵盖面很广,料理是当中很重要的特色。叶泽山强调,每道菜使用的食材有其代表意义,如吃鸡起家,也重视出菜的顺序,像最后一道的丸子代表圆满,婚丧喜庆各有其程序,很值得整理记录让现代人知道。
其实,办桌文化是台湾人文雅的智慧表现,办桌吃东西能吃出文化味出来,并把农业社会人与人的人际关系绵密在一起,足以唤起民众古老的记忆。
台南称为“吃的都市”,美食是台南文化资产的重要部分,文化局计划依“文化资产保存法”把办桌文化列入保存,让台南美食包罗万象,精彩万分。◇
贵妇学办桌 抢救古早味
台南美食作家黄婉玲不忍办桌的许多好手艺,因为社会变迁、耗工或后继无人而面临失传。她找寻办桌老师傅,采访记录早年有名的大菜、详细的烹调技巧,也亲身体验办桌的风俗民情,希望为台湾本土办桌文化留下珍贵的纪录。
48年次的黄婉玲,母亲是柳营刘家望族的后代,她辞掉了房仲工作,花了10年时间,寻找逐渐消失的古早味点心与小吃,为了深入了解古早味办桌料理,跟随总铺师到处办桌作菜,亲自下海学办桌,体验办桌工作的酸甜苦辣。
黄婉玲查访20几位总铺师,仔细记录百年老台菜料理与渊源,及台湾办桌文化,写成《总铺师办桌》一书,改变外界对台湾美食“只有小吃,没有大菜”的刻板印象。黄婉玲强调,办桌菜佳肴的丰盛与实在,其实不逊于国宴的大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