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学了,送走学生,回办公室整理妥当,正准备离开,见同事R一脸沮丧的瘫坐在椅子上,M和我特地留下来,与她聊一聊。R幽幽的诉说三年来这个导师班级带给她的挑战与挫折,她深深明白:孩子们的失控与脱序,和经营管教有关,但是,自己执著偏颇、无法跳脱,以致情况混乱、不可收拾……
R一向是校园里的活跃份子,也是意见领袖;长久以来,自信十足、意气风发展露无遗。初任导师,不只一次听到她的牢骚、抱怨,因为相识不深、交情一般,日常的互动,都仅停留在礼貌、客气的阶段,很少深谈;偶有闲聊,大多数的时候,我都扮演倾听者的角色,这一次,她直接透露了自己内心的担忧与恐惧,我们才更进一步触及到了“爱的方式”这个话题。
学习辅导专业的她,因为活泼、风趣,一直广受学生的欢迎和喜爱;但是,自从担任导师以来,始终徘徊于两个角色之间,无法取得平衡,那就是无限包容的接纳者,还是确立秩序的监督者,最后,她坦承:因为害怕失去学生的青睐和拥戴,所以选择了前者。没想到,有些孩子却恃宠而骄、毫无分寸,落到恣意妄为、肆无忌惮的地步,带给她教职生涯中很大的挫败。
M和我同年,在为人处事方面,常常分享心得、交换意见,算是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先肯定R三年来的用心良苦、孜孜不倦;接着,也提及有关“爱的方式”的看法。“包容接纳”是一种爱;“严格要求”何尝又不是呢?特别是针对十几岁青春叛逆、既任性又自我的孩子,先得严格要求,力所不逮之处,再给予包容接纳,否则,流于纵容、放任,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纪伯伦说得好:“正如爱给你加冕,他也将你钉在十字架上;即使他会呵护你的成长,他同样会修剪你。”不知道这一些劝解、宽慰的话语,R是否感到受用?最后,我留下:“别泄气!你已经全力以赴了,即使错误,也是一个美丽的错误,相信下一次会更好。”语罢,与她道别后,登上归途……
隔天, M意犹未尽,我们继续探讨──“爱的方式”,我认为:重要的是我们爱对方的方式,而非对方爱我们的方式。因为相信,有些孩子会长大、成熟到足以去思索那不曾言宣的内蕴与意涵。更何况对于“回馈” 纪伯伦已不吝赐教:“……爱不占有,也不被占有;因为爱之于爱,便已足够。”
至于那些没感觉、不了解的,就用徐志摩的诗句聊以宽慰。 诗人吟诵道:“……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人与人之间,缘起缘灭、随顺因缘,互道祝福、无需强求。M深表认同,然后,我们会心一笑,做为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