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2012年06月09日讯】如电光火石般,康熙盛世与太阳王朝短暂交会,迸出美好的火花。
然后,两者转身份道而行,渐行渐远。
如今,西方科技文明山穷水尽,东土共党无神论遗害成祸。
回首端详这两个盛世王朝的交会,我们将不难找到返回幸福乐土的指路明灯!
西方人眼中的乌托邦——康熙盛世
文 ◎ 邱馨贤
当康熙大帝开创出满清盛世之时,欧洲也出现了法王路易十四王朝。
是天意?是偶然?在这完美的时间点,西方人得以亲炙东方的幸福梦土,于是,东西方开始进行了一场完美的神传文化交流……
“历史没有偶然”,古之智者贤人知道从历史中寻找规律、汲取教训,于是我们可以思考:为何就在距离我们不算长的三百多年前,中国能够出现一个“康熙盛世”?而且就在这中华帝国盛大巨伟的时刻,复有北方的彼得大帝、西方的路易十四遥相呼应?
康熙王朝是当时全世界人口最多、经济实力最强、也是军力最盛、国土最广的国家。满清入关,并未破坏五千文明底蕴,相反,康熙以满腔热情拥抱中华文化,以其所有的智慧、全副的精力,勤勤恳恳的埋首经营,使这广大的帝国物产丰饶,社会祥和稳定,人民普遍幸福安乐、道德高尚。
方值此时,西方吹起了“中国风”,传教士们生动地描述了他们所看到的中国,这是西方人从未能梦见的乌托邦——如天堂般的乐土,不可思议的出现在与他们同处的时空中,他们饥渴的汲取、大量翻译中国古典,诸如《论语》、《中庸》、《易经》、《孝经》等……
那么西方传教士这时看到的是怎样的乌托邦?康熙又将这广袤的疆域建构成如何的盛世荣景呢?
髫龄天子 天意选择
清圣祖康熙皇帝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二位君王,姓爱新觉罗,名玄烨。清顺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公元1654年5月4日)诞生。康熙八岁即位,根据传教士汤若望的回忆,康熙能获长辈垂青,很大原因是他已出过天花,天花在当时是很可怕的疾病,能够活下来都不容易,康熙能在恶疾下存活,即表示已经免疫,未来不必很快面临皇位继承问题,因此是最理想的皇位继承人,可见这是天意的选择。
康熙大帝的养成
因幼失恃怙,康熙由祖母孝庄太皇太后抚育长大。孝庄是蒙古人,母亲佟佳氏是汉人,因此康熙身上融合了满、汉、蒙的血液,这似乎也预视了康熙宽大的包容力。
孝庄太皇太后的教育深刻影响了康熙,他经常回忆起祖母的谆谆教诲,生活起居、行住坐卧都谨守规矩,甚至与家人闲暇谈笑也都“俨然端坐”。同时孝庄也提醒康熙,要做一个称职的君王,首先得端正自己,要正直廉洁、堂堂正正、胸怀广阔、严以律己,康熙都谨记在心,并认真实践。
孝庄鼓励康熙多读书,康熙也真是嗜书如命,只要手持书卷便孜孜不倦,祖母曾心疼地说他贵为天子,可是一读起书来,“却像书生赶考一样苦读”。发自内心的喜爱读书,并且律己甚严,所以后来康熙也要求皇子读书,要读满120遍,背诵120遍,因为他小时候就这么读过来的。
孝庄告诉康熙“祖宗骑射开基,武备不可弛”,因此骑射也像读书一样,排课程天天练习。这使康熙自幼练就一身骑射武艺,身强体健,曾经射得135只老虎、一天猎下300多只兔子,是唯一亲上战场且武功最盛的清朝皇帝。
康熙有个令人佩服的特点,即做任何事都认真用心,并持之以恒。从亲政至驾崩的55年间,康熙坚持每日御门听政,已属不易,而身为一个日理万机、勤于问政的皇帝,康熙几乎是一有空闲就写毛笔字,维持每天书写千字的自我要求,实难能可贵。
康熙对抚育他成长的孝庄极为孝敬,每日早晚探视,一日不辍,只要能够见到祖母、跟祖母聊上天,心中便感到无比雀跃。康熙曾数十次奉孝庄出游,每回必定扶祖母上辇,并在旁护辇,直步行出紫禁城才上马随行,回程时亦然,山路崎岖时亦然。几次陪孝庄前往山中温泉疗养,路程艰难,但只要看到祖母身心舒适的神情,康熙就会无限欣慰。直到孝庄76岁病危之际,康熙跪地哭泣,祈求上天听到他的呼求:“请减己算,为圣祖母延年。”然而终是无力回天。
巩固江山 勇敢果断
其实能够匡持正义、打击邪恶,正是一位君王能为人民带来幸福的重要保证。康熙是清朝武功最盛的皇帝,他于十六岁时就以智慧击败辅臣鳌拜;二十岁时即以过人的胆识与勇气,坚决撤除藩镇,而后坚毅镇静地平定了为时八年的三藩之乱;之后更收复台湾,扩大南疆;订定尼布楚条约,令北方边境和平;击败准噶尔和噶尔丹,为西疆带来稳定,并实心经营西藏,使中国版图奠定、民族融合、社会安定。
在此有两件事值得一提:以击退鳌拜来说,康熙虽然贵为皇帝,但当时却只是个十五岁大的少年天子,而鳌拜是三朝重臣,旗下有二十多位军政大臣,当时的实权其实是掌握在鳌拜之手。然而智慧的康熙深知鳌拜的残暴跋扈,如不能取回实权,人民也无法安定幸福,因此康熙很聪明的组成了一个摔跤营,乍看只是满足了年轻人切磋武艺的兴趣,其实质却是在训练一批贴心的侍卫,保卫自己,也避开鳌拜势力的掌控。因为有了这批勇士,加上皇帝支开鳌拜的亲信,终于在康熙八年(1669年)召命鳌拜进宫、由勇士们将之拿下。这个原本看来牢不可破的巨大恶势力,就在一瞬间被解体了。
而在平定三藩的过程中,康熙也展现了其独特的人格风骨。当康熙决定平三藩时,吴三桂也愤而起兵反抗,一时全国抗清声浪蜂起。满清臣僚多被吴三桂的气势震慑,大学士索额图甚至力主“前议三藩当迁者,皆宜正以国法”,也就是要皇帝杀主张撤藩的臣子以谢罪,再与吴三桂谈和。
历史上这类事件发生时,许多皇帝都选择杀谏臣以平众怒,如汉景帝杀晁错、唐中宗罪上官仪等,都是皇帝诿过自保的例证。但康熙完全不是这样的思维,他坚定表明撤藩,表明完全是自己的主张,所有责任愿意一肩扛起。康熙的果敢坚毅与承担大任的胸襟,都使他显出了史上难得一见的圣王气度。
康熙盛世图景
法国传教士白晋在其著作《康熙皇帝》中对康熙有如下的描述:“他是我作梦也未曾见过的伟大人物,他有高尚的人格、非凡的智慧,更具有与帝王相称的坦荡胸怀,他治民修身同样严谨,受到本国人民和邻国人民的崇敬;从其宏伟的业绩来看,他不仅威名显赫,而且是位实力雄厚、德高望重的帝王。……简言之,这位皇帝具有作为英明君主的雄才大略……恐怕也可以说,他是自古以来,统治天下的帝王中最为圣明的君主!”一位法国人与康熙相处了一段时间,写出如此发自内心、深刻推崇的至高评价。
康熙晚年确实受到了人民真心的拥戴:在“康熙南巡图”、“万寿盛典图”和“康熙六旬万寿庆典图”中,我们看到了天朝圣景:繁华的街道张灯结彩,家家户户安居乐业,还看到了百姓们快乐自在的神情。康熙所到之处万民簇拥,对皇帝真心感谢沿途跪拜,而且还出现了行书字体的大型排字:“天子万年”……一切景像是如此的欢欣鼓舞、充满活力、物资丰盈、幸福安乐,果真宛若置身无忧无虑的天堂般美好。
康熙对于民生极度重视。孝庄太皇太后曾经问过康熙的愿望与志向,康熙回答:“惟愿天下乂安,生民乐业,共享太平之福。”《清宫述闻》,在《清圣祖实录》中康熙也说:“民为邦本,必使家给人足,安生乐业,方可称太平之治。”
康熙在位期间采取重农政策,下令镌刻印制“御制耕织图”发予民众,可见其体贴人民的用心。此外他竭尽所能照顾民生,深恐人民生活沉重,经常提及“念民力惟艰,国储至重”,于是康熙不仅不敢多花人民一分钱,还不断减免赋税,有各省轮流免税的“轮免”,又有“普免”、“蠲免”等利民政策。他对于人民的教育、人才的培育也极重视,并且深怕人才未能被发掘,正如康熙在山林间发现了松花石适合制砚一般,在《圣祖仁皇帝御制文二集》〈制砚说〉中他说:“朕御极以来,恒念山林薮泽必有隐伏沉沦之士,屡诏征求,多方甄录,用期野无遗佚,庶惬爱育人材之意。”这里我们看到了康熙皇帝恳切爱民的“惓惓此心”。
值得一提的,更是康熙皇帝对西方文明开放的态度与学习的精神,这在中国历史的皇帝中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康熙十七年(1678),南怀仁写信希望能召集到更多懂数学天文知识的耶稣会传教士前来,于是在宫廷中,每日破晓时,几位传教士们以满语教授康熙皇帝天文、数学等知识,几乎是一日不辍。从现存清宫藏品中的望远镜、量角器、象限仪、简平星盘仪等观测仪器,可以想像当时的康熙积极学习的神情,这不仅展现了其开阔的胸襟与实事求是的态度,也是划时代的重大突破。
康熙时代的艺术也极有特色,因为康熙本身十分务实,极具实验精神,故在艺术上也呈现此一风貌。例如葫芦器,这是一种成功率极低的制作,且充满实验性,必须配合天时地利,而康熙时期却能将葫芦形塑得如此完美,可见其模具必定极为细致,并且工匠定是相当耐心和用心。而在绘画上,此时已融合西方艺术技术,运用了西洋的透视法(线法画),并能以明暗阴影画出立体效果。在松花砚的表现上强调协调性,以不同颜色的松花石互为搭配,或绿或棕,或配上玻璃、嵌上喀尔沁的鱼化石,表现一种独特的美感。珐琅器的成就更是十分亮眼,采用多种坯体制作,计有铜胎、金胎、瓷胎、宜兴紫砂胎与玻璃胎,目的也是为了实验出不同胚体的制作效果,设计上采用多视角以求变化,如“铜胎画珐琅菊花方壶”;此外尚有许多独创的设计,其中“铜胎画珐琅花卉方盘”就令人万分惊艳……在中国古代,这样的设计大概也只有在喜爱数学的康熙朝,才能出现如此绝品。
天意巧安排–东西神传文化完美交会
马可波罗时代,欧洲对中国的印象还停留在物质层面——丝绸、陶瓷等的进口;但时代推移至此,中国对西方的影响已进入更为核心的文化思想层面了。
当时,传教士大量翻译中国儒道经典,并进一步介绍中国的政治社会,使西方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对中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们对中国的“开明君主”制度十分向往,认为由一群经过国家考试选拔出的官员来治理地方,比起欧洲由封建贵族主掌一切来得更加理想,他们对于中国的谏官、科举制度,重农、教育、水利等政策都十分推崇,因此建议改为中国的政治制度,甚至连文字都希望能改为如中国的象形文字‥‥‥
能在此时大量翻译思想经典,从而更深层的影响欧洲,其实是得力于满语文的中介。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学习汉语的困难度,绝对会影响思想交流的深度与速度,传教士们就经常在书信中提到学习汉语文的感想:有传教士表示学习汉语的经验,使其“万分惊惧”;亦有如晁俊秀神父直言汉语过于艰涩难学,可以保证汉语和世界上任何语言都无一丝相似处。而满文是十七世纪初新兴的文字,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命人依据老蒙文创造的,尔后皇太极命人在原满文旁加置圈点,进一步完善满文的形式。满文为拼音文字,西方语文也是拼音文字系统,因此学习满语文相较于汉语文容易得多,因为有满语文为中介,这才大大的加速了传教士与清朝人彼此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因此才加速了传教士翻译中国传统经典传入西方,真正刺激西方人的思维,扎实影响了欧洲的启蒙运动。
更确切的说,如果中国当时还是汉人统治的天下,没有中介语文的出现,无法快速翻译思想性的经典,这场中西文化交流,也许就无法冲撞出这般亮眼的火花,造就出如此深远的影响。
笔者以为在往早推都不能促成东西方如此完美的交集:明代政治黑暗期较长,且是汉语文主掌的世界,学习难度同样存在,虽然第一个来华的耶稣会士罗明坚在1593年于欧洲出版了《大学》的片断翻译,而晚明传教士利玛窦也已翻译《论语》,但那只是粗略简单的翻译成拉丁文,并未扩及其他语种。元代虽有同样是拼音文字的蒙古文,然而欧洲当时正处中古世纪的黑暗时代,文艺复兴时代尚未来临,连自身文化的精髓尚未熟悉,更遑论学习东方。
而在清初那样的时间点,欧洲出现了兴盛时代——法王路易十四在位时期,西方文明发展的程度已达一定水准。此时藉由康熙建构一个几近完美、体制完善、物资丰富的幸福乐土,并拥有一颗可以包容天下人的心,让西方相信中国古老文明的智慧同样能为他们带来幸福,理想的王国同样能在欧洲实现;然后再有一个易学的语文——满文为中介,让西方能有序而自在的翻译中国古代重要思想典籍,并能快速吸收,那些是神传文化的精华,人类道德的规范,人与宇宙和谐的法则,是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智慧结晶,社会长治久安的稳定基石。
另一方面,藉由交流的机会,也让中国汲取西方的音乐乐理、美术技法、天文知识、数学方法……如是和谐的交往学习,那将会是东西方神传文化的完美交会;若再加上北方彼得大帝的积极融合,也许就不会让苏俄成为日后共产主义发展的温床,一个真正美好、丰富多元、彼此友善包容的人类世界将于焉展现。然而这一切的“可能”,都在雍正继位、宣布禁教,并进一步闭关自守后,嘎然而止!
山雨欲来
康熙事亲至孝,然而他从小看着成长、寄予无限期望的皇储--二阿哥胤礽却是不孝之人。康熙一直不解,为何儿时乖巧聪慧的孩子,长大后会变得如此乖戾。在万般无奈下,康熙做了废太子的决定,但这个决定却让康熙无法承受,甚至“痛哭仆地”,从此他的健康便如江河日下,一蹶不起。但仁慈善良的康熙对人总是怀抱希望,总期待犯错者能改正、一再给其机会,因此对废太子胤礽的决定,康熙很快就后悔了,想再给机会,于是再立其为太子,观察之后发现还是不行,只好再废。这样的历程已使康熙万分纠结,却又发现众多皇子为了得到太子之位,用尽心机、结党互斗,这让康熙的心都快碎了。
康熙自年少开始一路过关斩将,凭借着他过人的智慧勇气和毅力,为百姓开辟了一片乐土,造就了人人称颂的“康熙盛世”,然而面对自己最亲近的人之间一道道难以跨越的鸿沟,却有着强烈的无力感。
隋文帝杨坚相传被自己的儿子杨广所杀;“烛影斧声”的传说也暗示了宋太祖赵匡胤是被其弟赵匡义杀害。老年的康熙竟然要担心自己不知哪一天将要被自己的亲人害死!也就在这巨大的无奈下,给了皇四子胤禛图谋不轨的间隙,于是果真应验了康熙原先的担忧,在极度悲凉、非自然的情况下,溘然离世。
雍正将中国的大门关上,神州终于遗世而独立了‥‥‥直到西人拿着𨱍头,硬是把大门撬开,东西方态势瞬间逆转。宛如“秀才遇到兵”,拥有博大精深五千文明的中国人,其自信的失落,一点一滴,自此伊始;人类文明史上璀璨光亮、高度成熟、人与宇宙和谐的思想智慧之捐弃,一点一滴,自此伊始;于是,人类将面临的末世巨难,亦一点一滴,自此伊始。……所幸,“历史没有偶然”--时间的巨轮推转至今,或许正是逆转的契机!在西方科技文明山穷水尽、共产无神论使人失去判准的此刻,这个曾是西方人极力推崇效仿的乌托邦--有着深邃文化底蕴、社会安定繁荣、人民道德高尚的康熙盛世,也许已为人们面对未来,敞开了一道宽广的门径,提举起一盏指路的明灯!◇
本文转自277期【新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周刊】“特别企划”栏目
=============================================================
路易十四引领古典艺术风潮
文、图 ◎ 周怡秀
爱好文艺的太阳王路易十四恰如其分地扮演着艺术的领导者、保护者和赞助者。他认为,国家的伟大程度也可以从它的艺术成就来衡量,艺术成就代表着国家的荣耀与尊严。
自此法国学院艺术人才辈出,逐渐取代意大利,确立了法国艺术在欧洲的主流地位。
在法国历史上,喜爱艺术的君王不在少数。路易十二占领米兰时,曾意图将〈最后的晚餐〉搬回法国;而法兰西斯一世则将达文西在内的许多意大利大师请到法国为宫廷创作;亨利四世则扩建罗浮宫,将大、小画廊作为艺术家的工坊;而出身美迪奇家族的皇后玛丽.美迪奇则重用法兰德斯画家鲁本斯,为她生平创作了一系列神话式画传。到了太阳王路易十四不仅参与艺术的演出和设计,更主导了当时的艺术和时尚潮流,也确立了法国艺术此后在欧洲的主流地位。
太阳王路易十四与艺术
“太阳王”的称号来自于宫廷芭蕾舞剧《夜之颂》,当时15岁的国王路易在剧中成功主演了太阳神阿波罗,因而被尊称为“太阳王”。在希腊神话中,太阳神阿波罗主掌光明、真理、音乐和艺术,他与缪思女神们居住的帕拿斯山代表着艺术的最高殿堂。爱好文艺的路易十四确实以光明与艺术之神阿波罗自许,并恰如其分地扮演着艺术的领导者、保护者和赞助者。他认为,国家的伟大程度也可以从它的艺术成就来衡量,艺术成就代表着国家的荣耀与尊严。
路易十四除了爱好舞蹈,亲自参与芭蕾舞剧的演出和动作规范的制定,对戏剧也充满热情。他扶持拉辛、赞助莫里哀,并在他们的戏剧引发争议时尽力维护。国王对莫里哀表现出深厚友谊,自愿担任莫里哀长子的教父,甚至在莫氏死后建立法国喜剧院,使其戏剧精神得以延续流传。
路易十四对法国美术的发展也起着关键作用。他大量收购各地艺术作品,使罗浮宫收藏的数量激增到数千件之多;在迁都凡尔赛之后,将法兰西学院、文学院、绘画和雕塑学院以及科学院迁入罗浮宫,并邀请学者和艺术家住在罗浮宫的一楼和大长廊的二楼。同时,国王积极栽培的艺术人才,让大臣柯尔贝(Jean-Baptiste Colbert)、首席画家勒布杭(Charles Le Brun)等得以完善各类艺术学院。
1655年,绘画雕刻学院荣获路易十四的特许状,成为第一所用来训练艺术家的学院。1664年,柯尔贝在路易十四的支持下,重组绘画雕刻学院为皇家艺术学院。1671年,又成立了皇家建筑学院,鼓励艺术家采用官方认可的庄重优雅形式来从事建筑与装饰。他认同普桑的弟子勒布朗的艺术观点,以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古典作品作为艺术典范,特别在罗马成立法兰西皇家学院,设立罗马大奖,让荣获奖项的学生以公费到意大利学习古典与文艺复兴时代的典范。因此法国艺术家承袭了意大利古典传统的同时,又溶入法国特有的华丽精致,在17世纪的巴洛克风潮中独树一格。此后法国的学院艺术人才辈出,逐渐取代意大利,使得法国学院艺术成为艺术权威和典范的代名词长达两百多年之久。
伴随路易十四一生的最大艺术事业,则非凡尔赛宫莫属。这座集结王权意识与当代艺术精英才华共同打造的华丽花园宫殿立即为欧洲其他王室竞相效仿的皇宫范本。
凡尔赛宫 沼泽成仙境
话说1661年,路易十四登基不久,财政部长富凯准备了丰盛的宴席和华丽的舞会,邀请年轻的国王到他的豪宅(Chateau Vaux-le-Vicomte)作客,原想讨好国王并炫耀自己能力,没想到却给自己招来大祸。国王发现这位官员府邸的奢华气派远远超过皇室所有的宫廷,大为震怒。之后他逮捕了滥用国库的富凯,同时也兴起了修建一座与皇家地位匹配的华丽皇宫的念头。
在财政大臣柯尔贝的建议下,国王开始修饰杜勒丽宫和花园,后来又花费钜款修建罗浮宫。但因巴黎仍然偶有动乱,国王感到不够安全,最终选择扩建父亲路易十三在凡尔赛镇的打猎行宫,虽然那里还是一片森林和沼泽。国王召集了为富凯设计豪宅的原班人马,工程委托给路易.勒沃(Louis Le Vau),庭园设计交给安德列.勒诺特(André Le Nétre),室内装潢则委任给勒布杭(Charles Le Brun)和他带领的皇家绘画和雕塑学院的艺术家们,要求他们为国王的皇宫效命。
整个设计过程国王亲自参与并给予意见。路易十四保留父亲留下的建筑,让勒沃在狩猎行宫的西、北、南三面添建了新宫殿,将旧的行宫包围起来。行宫的东立面被保留下来作为主要入口,入口前是大理石庭院(Marble Court)。而勒诺特在1667年设计了凡尔赛宫花园和喷泉,当然少不了优秀的法国雕刻家吉哈东、普捷(Pierre Puget)等人的精美雕刻作为修饰和点缀。
1674年,建筑师芒萨(Jules Hardouin Mansart)从勒沃手中接管了凡尔赛宫工程,他增建了宫殿的南北两翼、教堂、马厩等附属建筑,并在宫前修建了三条放射状大道。为了吸引居民到凡尔赛定居,国王要求在凡尔赛镇修建了大量住宅和办公楼。
然而芒萨最有创意的设计当属辉煌气派的镜厅无疑了。镜厅建于1678年到1684年,长73米,宽10.5米,高13米,一面是17扇朝向花园的巨大的拱形窗门,另一面则是与拱形窗门相对的17个拱形镜面门,每个门上有7行共21个镜子,共装饰着357面镜子。壮丽的建筑结构自然少不了搭配艺术家的装饰。国王的首席画家勒布杭在天顶描绘了路易十四历次征战获胜的场面,展现了从战争走向和平的过程。大厅正中的两幅天顶画题为“国王亲手治理”和“法国向邻国展示力量的豪华场面”。整体镜厅宽敞明亮,沿着长廊整排巨型的水晶吊灯和镜子灯交互辉映,更显得金碧辉煌。
凡尔赛宫是法国艺术精英集体创作的结晶,除了上述勒沃、勒诺特、勒布杭和芒萨几位主要艺术家之外,还有芒萨的继任者德.寇特(Robert de Cotte)、为凡尔赛贡献出大量而优质精美雕刻的国王首席雕刻家吉哈东(François Girardon,1628~1715)、雕刻家安东.夸瑟福(Antoine Coysevox)和普捷(Pierre Puget)等人;当然还少不了为国王制造出无数精致家具的御用木工布勒(Andr é-Charles Boulle)。
凡尔赛宫主体建筑一直到1688年才完工,而整个宫殿和花园的建设直至1710年才全部完成。1682年5月6日,路易十四已经宣布将皇宫从巴黎迁往凡尔赛。此时凡尔赛宫已经成为欧洲最大、最雄伟、最豪华的宫殿建筑。凡尔赛宫落成之后,路易十四立即召来主要贵族集中居住。这也是路易十四的策略,可以就近监控势力强大的地方贵族(如孔代亲王家族),免于地方割据和叛乱。为了树立王权的威严,国王经常在宫中举行盛大的典礼、晚会、舞会、狩猎和其他娱乐活动。
路易十四喜好色彩鲜明、质料华丽装饰着蕾丝花边的服饰,也要求贵族群臣注重礼仪和穿着;他也独出心裁地发明了假发、高跟鞋,搭配着华丽高雅的服饰、披风,为的是使自己更高大,更有份量和威严。于是国王的高贵雍容和他优雅有礼的举止成为群臣和贵族竞相模仿的目标。
凡尔赛的笙歌曼舞、奢华享乐也真的收服了贵族的心,过去气焰嚣张、动辄反叛的法国大贵族如今以受邀居住于宫中为荣,争先恐后地仿效国王宫中的礼仪、穿着,希望得到国王的重视。凡尔赛已成为法国乃至欧洲贵族名流的活动中心。
历时29年的时间,倾尽人力、物力建成的凡尔赛使得国库空虚,国力渐衰,而贵族养成的奢华享乐风气,逐渐脱离现实的百姓疾苦,也种下了未来革命的祸因。然而,路易国王或许好大喜功,但绝非穷奢极欲的暴君,他相信“君权神授”,认为神赋予了他作为国君的使命,自当尽心扮演好国王的角色,一生勤奋不懈地维护法国的利益和国家尊严;即使身体状况不佳时,仍以坚毅的忍耐力维持一个国君应有的威严、高贵与慷慨的气度。国王在凡尔赛宫的生活是对民众公开的,凡尔赛宫也对人民开放。只要符合礼仪配带上一把剑,人民可以轻易的进到皇宫参观镜厅,看到花园里散步的国王,甚至可以向国王申诉不平。他希望法国人民为法兰西而骄傲,为他们的国王骄傲,为凡尔赛骄傲。
历史会过去,艺术却留了下来。凡尔赛是一代雄心壮志的明君领导着治国队伍,结合当代最优秀艺术人才的智慧和大批人民血汗共同成就的结晶,凡尔赛最终是属于全法国人民的。在某种意义上,凡尔赛又何尝不是属于全人类呢?
罗浮宫也好,凡尔赛也好,这些艺术瑰宝是法兰西人民最骄傲的遗产,世代都在享用受益,而法国人民在这些艺术的潜移默化中养成着他们特有的生活品味和文化素质,这可是金钱还不来的,也是艺术无价的明证。
奠定美术主流与学院制度
自文艺复兴以来,法国艺术主要受到意大利和法兰德斯影响。然而,在17世纪巴洛克风潮席卷欧洲的时代,天性爱好和谐、秩序的法国艺术家,即使有鲁本斯为玛丽.美迪奇太后作的二、三十幅华丽壮观的巴洛克巨作在前,还是偏好严整静谧的古典风格。而路易十四本人也在1665年拒绝了意大利巴洛克大师贝尼尼提出的罗浮宫东面设计图,而采用法国艺术家克劳德.佩劳的古典设计。在法国艺术学院的创立期间,古典路线甚至成为学院教育的主流。而造成这种影响的决定性人物却是一个长期居住在罗马的法国画家——普桑。
普桑(Nikola Pussin,1594~1665)曾在路易十三时代受邀回到法国参与宫殿和礼拜堂的绘画与装饰,但因不能适应宫廷的华丽风格和其他画家的抵制,短暂停留后又回到罗马。然而回程多了一位年轻画家坚持随行,这位画家就是日后被太阳王路易十四所重用的勒布杭。
勒布杭(Charles Le Brun,1619~1690)出生于雕刻家庭,曾在乌伟(Simon Vouet)的画室学习,15岁就已经崭露头角,受李希留主教的委任而创作。在意大利跟随普桑的四年时间中,不仅见识文艺复兴的名作,研究自拉斐尔以来,卡拉契、多明尼基诺(Domenichino,1581~1641)等大师作品,甚至也学得了科托纳(Pietro da Cortona,1596/7~1669)的华丽装饰风格;而从后者学得的巴洛克经验完全不妨碍他接受普桑庄重的古典气质的熏陶,反而使他具备了各种流派和多元技术的应变能力。普桑对他的影响尤为主要,特别是普桑后期的艺术理念,成为勒布杭回法国后建立法国艺术学院的主要依据。
1646年勒布杭回到巴黎,曾为财政大臣富凯装饰豪华宅邸,并为皇太后安妮绘制肖像。马扎罕主教发现他的艺术才华和组织管理的能力,便倚重他于1648创设了“皇家绘画暨雕刻学院”。勒布杭本身是非常优秀的画家、装饰和建筑师,1661年他第一次受皇家委任创作《在亚历山大之前的大流士家族》,赢得了路易十四的好感和肯定,1662年成为御前画家。由于国王的意志是要使法国成为欧洲的艺术中心,实践的责任就落在干练的行政官柯尔贝和艺术专业人才的身上。在柯尔贝的支持下,勒布杭1663接手Gobelins挂毯织造厂,负责设计皇家家具。学院教育、生产制造总揽大权的勒布杭自此主导法国艺术创作、工艺和理论超过二十年。
作为皇家艺术学院的院长,他一方面带领大批画家、雕塑家、织工和其他装饰工组成的工作团队,参与了罗浮宫、凡尔赛宫的室内壁画和装饰设计(他也和继任的凡尔赛建筑师芒萨合作,装饰了巴洛克风格的镜厅,并设计了一些房间),称职地领导创作出路易十四所需的辉煌华丽气氛;另一方面,勒布杭以普桑庄重古典的风格为标准,透过中央集权的管理方式为学院建立一套严格的规范和制度,为培育未来美术人才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确立“理想的真实”为原则的古典美学
1666年,路易十四授命设立了在罗马的法兰西学院(Academy of France at Rome),选拔法国优秀的艺术家留学罗马,使他们能观摩文艺复兴以来的古典大师作品。隔年,学院教育更确立了“理想的真实”,即以柏拉图的“理想支配自然”的观点来解释绘画的古典美学,并以拉斐尔、卡拉契、普桑的艺术作为典范来说明这一法则,强调绘画必须遵循理性的原则。因此透视法、数学式人体比例、几何式构图、正确的结构、明暗表现等均列为基础训练。所谓《理想的真实》,就是在视觉写实的同时呈现单纯、和谐、均衡、完整等古典美感原则,同时取材于必须符合道德价值的宗教、神话和历史故事,对社会起着教化人心的作用。
为了鼓励艺术人才往既定的方向创作,官方还主办具表扬作用的展览。1667年首次了官办画展,后来移至罗浮宫内的“方形沙龙”(Salon Carré,又译方形厅)每二年举办一次展出,此后沙龙也成为官办美展的代名词和艺术权威的象征。在画展的同时,路易十四也不吝开放部分的王室收藏品给民众参观,提升公众对艺术的鉴赏经验和能力。
如此,严谨的学院艺术理论结合著国王授予的中央集权式美术行政,长期支配着法国美术;然而在普桑死后,学院中出现巴洛克的反弹,展开一场强调线(disegno)的“普桑派”和强调颜色(colore)的“鲁本斯派”之间的风格之战。然而即使巴洛克势力的再次抬头,甚至随着时代品味递嬗,演化成轻浮纤丽的洛可可风格时,学院的严格训练还是生产艺术家和精美艺术品的源头,而其成果已经为法国美术在欧洲打下一片天地,成了其他国家效仿观摩的范例。因此,一旦古典热潮因庞贝考古而再次重新燃起时,学院栽培出来的艺术大师如贾克.路易.大卫,也就顺理成章成了新古典主义艺术的伟大领导者。此时的法国早已取代意大利,成为了引领欧洲艺术潮流的中心。这一切,不能不说是路易十四时代官方主导的学院制度的成就。
然而印象派出现以后,曾经造就无数大师和艺术杰作的学院艺术逐渐被贬抑成为迂腐、不合时宜的代名词。为了顺应变异的现代潮流,法国的高等美术学府仿佛也失去了对往昔荣耀的自信,完全抛弃了过去崇高的艺术理念和严谨规范训练方式,而成了与传统价值颠倒的当代美术学院……这恐怕是路易十四与当时的艺术精英们,根本无法想像的局面吧。◇
注:这时学院在艺术的态度上产生了争议,这场名为“风格之战”的争论重心在于应以鲁本斯还是尼古拉•普桑作为模范。支持普桑的被称为普桑派,主张“线(disegno)”应该支配艺术的创作,因为那诉诸于智慧。支持鲁本斯的则被称为鲁本斯派,主张“颜色(colore)”应该支配艺术的创作,因为那诉诸于情感。
本文转自277期【新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周刊】“特别企划”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