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 承天命伐纣
古来朝代更迭,看似因某些人物而成,但其实是顺天命而为的结果。武王继承父亲文王的遗志,励精图治,终于完成伐纣的使命,创建有周一朝。
文王在位五十年,推行仁政,国力渐强。文王逝世时,天下三分已得其二。周武王姬发,是文王的次子,文王驾崩后,他便继承王位。
武王即位 顺天命而为
根据《史记.周本纪》,武王继位后,沿用了文王的年号,自称太子发,表示承父遗志。武王对内重用贤良,继续以姜太公(即姜尚)为师,称师尚父,并用弟弟周公旦为太宰,召公、毕公、康叔、丹季等良臣均各当其位。
周武王即位第二年,就发动大军,载着文王木主(类似神主牌位),进入今河南境内,到达古渡孟津。当时,天下共有八百个诸侯不期而会,希望武王立即伐商。周武王却回答:“汝未知天命,未可也。”认为时机尚未成熟,乃率军而返,等待机会。
纣王暴虐 滥杀忠臣
此时,纣王却只顾享乐,不理朝政,天下百姓怨声载道。正直的大臣们一规劝,纣王轻则鞭打,重则杀头。
纣王的叔叔比干刚直不阿,眼见国事日危,想通过直谏使纣王警醒,却遭纣王裂肤剖心。纣王的亲戚箕子,闻此噩耗,进宫面谏,却被纣王拒之宫外,还下令将他罚为奴隶,囚禁起来。箕子十分伤感,在囚所作了一首名为《箕子操》的歌曲,以抒发心中的痛苦和愤慨,后来,他担心会被纣王杀害,就披头散发,胡言乱语,装成疯子,才逃脱了杀身之祸。
比干惨死、箕子下狱后,不少大臣怕祸及自己,纷纷逃跑。太师疵和少师彊也就拿了宗庙的祭器投奔了周。在当时,宗庙的祭器是相当重要的,它是国家权力的象征。发生这种事情,可见殷商已到了该灭亡的地步。
武王起兵 大战于牧野
于是,周武王便向诸侯发表伐纣的檄文说:“纣有重大罪恶,不可不消灭他”。并历数了纣王逆行倒施、残杀忠臣、杀害百姓,为了取悦妇人坏正乐为淫乐等罪状。亲自率领车(兵车)三百乘、虎贲(猛士)三千人、甲士(披甲的士兵)四万五千人东进伐纣。
周武王率领周军来到了孟津,会合了各路伐纣的诸侯。这一次周不但争取到了更多的诸侯,还得到了分布在西北、西南和长江、汉水流域的一些氏族、方国的人。如庸、蜀、羌、卢、彭、濮等前来助战。
正沉浸在歌舞宴饮之中的纣王闻武王兴兵,大为惊骇。当时,由于殷商先征西北黎,后讨东夷,虽然获得了胜利,但许多士兵皆留在东夷,纣王便将从事劳役的奴隶集中起来,编为军队,又调集各处的亲军,凑齐了七十万人,于是两军在牧野摆开战场。
武王对纣王的这一役,史称“牧野之战”。在《诗经.大雅.大明》以及《尚书.武成》中,有十分详尽的描述。据记载,在这一战中纣王的军队无心打仗,败得极快,殷商的士兵死伤无数,〈武成〉篇中竟用“罔有敌于我师,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来形容战况之惨烈。
纣王万没想到会败得这么惨,急忙逃回朝歌,他眼见大势已去,便跑上鹿台,穿上宝玉做成的衣服,自焚而死。
武王大军攻进王宫,找到了烧死在火堆中的纣王。周武王向他的尸体连射三箭,又用斧头砍下他的人头,挂在大白旗上示众。然后找到了纣王的宠妃妲己,向她尸体也射三箭,斩下人头挂在旗上示众。
武王率大军进入朝歌,百姓们列队欢迎仁义之师。武王也释放了箕子,重修比干的墓,封禄父、武庚治理殷商遗民,以免断绝商代先王的祭祀,并于纣王的宫殿祭天,说明自己完成了受天革殷的使命。
武王克殷之后,不仅推行仁政、分封古代圣君的后裔,还处处师效文王的绪业,希望能够顺应天命。
伐纣完成 武王自夜不寐
据《史记.周本纪》,武王打败纣王,回到了周都镐京,却总也不能安寝。周公旦便来到武王的居所,问道:“为什么您不能安睡?”
武王回答:“上天不保祐殷商,从我姬发还没出生到现在才六十年,现在就已田园荒芜、怪兽成群、害虫遍野。因为上天不保祐殷朝,我们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功。殷商承天命建立时,曾任用三百六十名贤人,也还说不上政绩显着。我不知道上天是否保祐周朝,哪有空闲安睡呢?”
武王接着说:“我要顺应天命,让上天保祐周朝,使天下都顺服中央。我要找出所有的恶人,像惩罚纣王一样惩罚他们。要日夜努力,确保西方的安定。我要办好各种事情,直到功德光照四方。”
于是,武王把战马放养在华山南面,把牛放养在桃林区域;让军队放下武器,进行整顿然后解散:向天下表示不再兴兵了。
文王、武王一直以来,都是古代圣君的代表。他们不仅勤政爱民,且终其一生都遵循着天命行事,可说是立下了中国的王者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