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特别”一词看中国古代的敬天观
传统文化对现代人来说,好像是很疏离遥远的,但其实只要进一步细究我们生活中的习惯与用语,就会发现许多平凡的事物背后,都有历史与文化的承传。
“特别”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可说是相当常见的一个词了,然而这个看似平凡的词,其实来源于中国古代天子的郊祀礼,并隐含了贯穿中华文化五千年的敬天价值观。
想要了解“特别”一词,则必须先看看专门讲述规章制度的儒家经典《礼记》。在《礼记.郊特牲》一文中,说明了周代各种礼仪的规范,其中的郊祀礼是由天子亲自主祭,并随着历代的沿革一直流传到清末的大礼,往往需要经由数月的准备才能完成。
根据《礼记》,郊祀是为了迎祭日照最长的一天,因此要在夏至前,由天子穿戴整齐到水泽边向天占卜选定日期,于都城南郊举行。举行仪式时,天子必须戴冕旒之冠、穿日月山河锦绣衮袍,以象征代表万民万物;用最简朴的陶器作为礼器,以象征效法天地质朴的本性,并表达缅念先人筚路蓝缕的始创精神。
然而尽管贵如天子,在举行郊祀时的牲畜仍不能自行选定,必须郑重占卜,在大群犊牛中选出一只上帝的选牛,称为“帝牛”。因为这头选牛如此特别,因此被称为“特牲”,必须“别群”单独饲养,历时三个月以上才可献祭。因此“特别”就演变成为表示独特唯一的词语了。
那为什么天子要祭天呢?古人认为“万物本乎天”,人们是“取财于地,取法于天”才能够生养后代,知晓万事万物的道理,因此必须尊天敬地。天子作为万民的代表,必须代替万民祀天,以感谢上天哺育万物的恩情,表示报本返始的意涵。
由此我们可发现,天子只是“受命于天”统治天下,并作为万民沟通上天的代表,而非至高无上者,即使是人中之王,还是有天命的约束。当天子“逆天而行”、“暴虐无道”时,就会受到天灾示警,甚至受上天的惩罚。因此,当周王统一天下后,仍以夏商败德失天下为戒,发出“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的慨叹。
随着时代的发展,郊祀礼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到了西汉成帝以后,遂发展出完整的郊祀制度,演变成后来俗称的“南郊祀天,北郊祀地”。然而在这一连串的变革中,天子向上天祈福,表示顺应天命的精神,却从来没有改变。
只可惜在这个只相信科学的年代,人们已不相信有超越一切的“天”,也不愿承认神佛的存在。其实,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神传文化,看似平凡的词汇中,都蕴藏了深刻的意涵,就等着我们认真体会与感受了。◇#
责任编辑: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