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然风云姿 飒爽毛骨开 记昭陵六骏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他早年在战场上纵横驰骋,转战南北,很多时间都是在马背上度过的,因此他特别喜爱马。
贞观十年(公元636年),昭陵开始建造。唐太宗李世民下诏令将“朕所乘戎马,济朕于难者,刊名镌为真形,置之左右。”当时著名的工艺家阎立德、画家阎立本把唐太宗李世民在公元618年至622年五年间转战南北时骑过的六匹有功战马描画成形,雕刻在宽3米、高2.5米的青石上,陈列于昭陵北麓祭坛两侧的庑廊之中。
除纪念太宗皇帝一生所经历的六次主要的战役外,也是对这些曾经相依为命的战马的纪念,并告诫后世子孙创业之艰难,白居易诗中曾云:“太宗旨在振王业,王业艰辛告子孙。”这就是闻名世界的“昭陵六骏”。
这六骏分别叫“特勒骠”、“青骓”、 “甚伐赤”、“飒露紫”、“拳毛䯄”和“白蹄乌”。六骏采用高浮雕手法,以简洁的线条、准确的造型,生动传神地表现出战马的体态、性格和战阵中身冒箭矢、驰骋疆场的情景,以及背后一段段惊心动魄的参战历史故事。
壹应策腾空 承声半汉--特勒骠
祭坛东侧的第一骏名叫“特勒骠”,体形健壮,腹小腿长、白喙微黑、毛色黄里透白,故称骠。“特勒”是突厥族的官职名称,推断“特勒骠”可能是突厥族某特勒所赠。
李世民在公元619年乘特勒骠与刘武周、宋金刚作战。史载:唐初天下未定,刘武周勾结突厥向南侵扰,其部将宋金刚陷浍州(在今山西境内),兵锋甚锐,特勒骠在这一战役中载着李世民勇猛冲入敌阵,曾一昼夜急追二百多里地,接战数十回合,连打了八个硬仗。
李世民曾一连两天水米未进,三天人未解甲,马未卸鞍,终平定刘武周、宋金刚之乱,为收复太原和河东失地建立了功绩。唐太宗为它题赞:“应策腾空,承声半汉;天险摧敌,乘危济难。”
贰足轻电影 神发天机--青骓
祭坛东侧第二骏名叫“青骓”,苍白杂色,为李世民平定窦建德时所乘
窦建德原系隋军麾下将领,乘乱自称夏国王,控制黄河以北大部分地区。当时,唐军扼守虎牢关,占据有利地形。李世民趁敌方列阵已久,饥饿疲倦之机,下令全面反攻,亲率劲骑,直入窦建德军长达20里的军阵,左驰右掣,打垮了窦建德和十几万大军,并一举擒获窦建德,为唐朝初年的统一战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石刻中的“青骓”作疾驰状,马身中五箭,均在冲锋时被迎面射中,但多射在马身后部,由此可见骏马飞奔的速度之快。唐太宗为它题赞:“足轻电影,神发天机,策兹飞练,定我戎衣。”
参朱汗骋足 青旌凯归--甚伐赤
祭坛东侧第三骏名叫“甚伐赤”。“甚伐”是波斯语“马”的音译,这匹来自波斯的纯赤红马,也是李世民在洛阳城外、虎牢关前与王世充、窦建德作战时的坐骑。
王世充祖上西域人,隋末唐初自称郑王,占据洛阳,与窦建德结好。当李世民攻打王世充时,他向窦建德求救,但都被李世民击败。后王世充以洛阳降,郑国亡。
石刻上的“甚伐赤”凌空飞奔,身中五箭,都在马的臀部,其中一箭从后面射来,可以看出“甚伐赤”在冲锋陷阵中所受的伤。唐太宗为它题赞:“瀍涧未静,斧钺申威,朱汗骋足,青旌凯归。”在这一重大战役中,李世民出生入死,伤亡三匹战马,基本完成了统一大业。
肆紫燕超跃 骨腾神骏--飒露紫
祭坛西侧的第一骏名叫“飒露紫”,紫燕之色,刻像中“飒露紫”前胸中一箭,为李世民平定东都击败王世充时所乘。牵着战马正在拨箭的人叫丘行恭,六骏中唯这件作品附刻人物,还有其事迹。
据《新唐书‧丘行恭传》记载,公元621年,唐军和王世充军在洛阳决战,李世民的侍臣猛将丘行恭,骁勇善骑射,在取洛阳的邙山一战中,李世民有一次乘着飒露紫,亲自试探对方的虚实,偕同数十骑冲出阵地与敌交锋,随从的诸骑均失散,只有丘行恭跟从。
年少气盛的李世民杀得性起,与后方失去联系,被敌人团团包围。突然间,王世充追至,流矢射中“飒露紫”前胸。危急关头,幸好丘行恭赶来营救,他回身张弓四射,箭不虚发,敌不敢前进。
然后,丘行恭立刻跳下马来,给御骑“飒露紫”拨箭,并且把自己的坐骑让给李世民,然后又执刀徒步冲杀,斩数人,突阵而归。为此,唐太宗才特别将他的英雄形象雕刻在昭陵上。
石刻上,丘行恭卷须,相貌英俊威武,身穿战袍、头戴兜鍪、腰佩刀及箭囊,作出俯首为马拨箭的姿势,“飒露紫”神态镇定,前腿挺立、后腿微屈、肩颈由于疼痛而肌肉紧张、身体微向后倾,再现了当时的情景。太宗为它题赞:“紫燕超跃,骨腾神骏,气愚三川,威凌八阵。”
伍月精按辔 天驷横行--拳毛䯄
祭坛西面第二骏名叫“拳毛䯄”, 这是一匹毛作旋转状的黑嘴黄马,“拳毛䯄”身中九箭(前中六箭,背中三箭),为李世民平定刘黑闼时所乘,战死在两军阵前。
刘黑闼本来是隋末瓦岗寨李密的裨将,窦建德失败后,他占据了夏国的旧州县,并联合突厥人,自称汉东王,后来也被李世民击溃败走。
公元622年,李世民率领唐军与刘黑闼在今河北曲周一带作战。刘军主力渡河时,唐军从上游决坝,趁机掩杀,夺得胜利。石刻上的拳毛䯄身中9箭,说明这场战斗之激烈。
唐太宗为之题赞:“月精按辔,天驷横行,弧矢载戢,氛埃廓清。”自这场战争后,唐王朝统一中国的大业便宣告完成了。
陆倚天长剑 追风骏足--白蹄乌
祭坛西侧第三骏名叫“白蹄乌”,纯黑色、四蹄俱白,为李世民平定薛仁杲时所乘。
薛仁杲是唐初盘踞在今兰州自称秦帝的薛举之子。薛举曾率兵攻唐谋取长安,事未成病死。其子继续在甘肃以东屯兵威胁唐朝,后来被李世民击败而投降。
公元618年,唐军初占关中,立足不稳。割据兰州、天水一带的薛举、薛仁杲父子便大举进攻,与唐军争夺关中。相峙两个月之后,李世民看准战机,以少量兵力正面牵制诱敌,亲率主力直捣敌后,内外夹攻使薛军阵容大乱溃退。李世民趁机追击,驱动白蹄乌身先士卒,衔尾猛追,一昼夜奔驰200余里,迫使薛仁杲投降。
石刻“白蹄乌”昂首怒目,四蹄腾空,鬃鬣迎风,俨然当年在黄土高原上逐风奔驰之状.唐太宗为之题赞:“倚天长剑,追风骏足,耸辔平陇,回鞍定蜀。”
昭陵六骏,姿态神情各异,线条简洁有力,造型栩栩如生,像这样的艺术作品,不只是造型上的成功,雕刻技巧的精绝,而且还寓意着丰富的历史故事,显示了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成就,是极为珍贵的文物。
宋苏东坡有诗〈昭陵六马,唐文皇战马也,琢石像之,立昭陵前,客有持此石本示予,为赋之〉赞曰:“天将铲隋乱,帝遣六龙来。森然风云姿,飒爽毛骨开。飙驰不及视,山川俨莫回。长鸣视八表,扰扰万驽骀。秦王龙凤姿,鲁鸟不足摧。腰间大白羽,中物如风雷。区区数竖子,搏取若提孩。手持扫天帚,六合如尘埃。艰难济大业,一一非常才。维时六骥足,绩与英术陪。功成锵八鸾,玉辂行天街。荒凉昭陵阙,古石埋苍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