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丹:《朗读者》——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
【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2012年04月18日讯】看到《朗读者》这个题目的时候,你可能会觉得这是一个有关喜爱阅读的人的故事;走进影片当中,你会纠结于男女主角的缠绵悱恻究竟是因为爱情还是性欲;随着故事的不断深入,你又会发现导演意图通过一次审判来反观一段历史;可能你的感觉都对,但也许在故事结束的最后一刻,你才能真正体会到影片中所要呈现的那种人性中很难正视但却始终影响并且决定一生命运的力量——“良知”。
男主角Michael是一位正值青春年少的大学生。在一次回家的路上,他邂逅了善良美丽却和自己年龄相差悬殊的电车检票员Hanna,并且由此之后开始沉迷于一段肉欲和爱情交织的青涩情感中。电影多次在细节中体现出Michael对Hanna的依恋和难舍难分之情,这和此后在法庭上,Michael面对曾经的恋人,如今的战犯Hanna时的胆怯和不敢声张的心情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原来,Hanna是二战时在纳粹集中营看守犹太人的一名党卫军士兵。战争结束之后,她被押上法庭接受审判。当其他的战犯一致把责任推向Hanna,指证所有的屠杀迫害犹太人的文件资料都是Hanna一个人撰写时,Hanna并没有为自己辩护。此时的Michael非常清楚Hanna根本不识字,完全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字内容,但出于害怕公开两人关系的恐惧和怯懦,Michael最终没有站出来说出事实和真相。就这样,他相恋至深,无法分离的情人被判了终身监禁。这一刻,他忘了昔日的浓情蜜意,似乎Hanna只是一个跟自己毫无瓜葛的陌生女人;这一刻,他忘了直言真相,救人于水火是人性中最基本的道义,似乎自己的声誉比爱情更重要;这一刻,沉默和逃避让他背弃了天道和良知。
此后的几十年中,Michael还是如常的生活,然而他始终逃脱不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忏悔和自责。直到最后,他道出原委,说明真相,并且深深悔过之后,他的内心才能获得从未有过的坦然和宁静,他的灵魂才能得到救赎。
和Michael相比,女主角Hanna是一个更富有争议的角色。很多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为Hanna所经历的曲折的爱情故事和悲剧性的结局感到难过和惋惜。导演史蒂芬•戴德利也感慨良多,他曾对媒体做过这样一段告白:“并不是每个人天生都是刽子手,更多的人都是不知不觉就参与到了罪恶之中,像Hanna一样,他们其实也是受害者,只是没人关注过他们而已。而实际上他们往往付出了更为惨痛的代价。”可能有人会表达出同样的感触,但仔细回味,却发现这样的辩解亦或同情是没有说服力的。
当然,每个人不可能生下来都会拿刀杀人,而且“人性本善”的理念早已成为很多人的共识,深深根植于你我的心里。然而,在残酷屠杀犹太人的这场历史场景中,作为一名看守,表面看上去是在履行最高将领的命令和工作职责,实则却是扮演了“帮凶”和“从犯”的角色。
电影中通过一位亲历者的证词,让我们仿佛看到Hanna在履行看守的职责时,在目睹犹太人被关进教堂活活烧死时冰冷而麻木的眼神。她心底里那扇开启良知与善念的小窗,犹如教堂紧锁的大门,始终不曾打开。任其那么多无辜的生命葬身于火海,却没有一丝触动。此时此刻,谁还能说她的见死不救是情非得已,谁还能说她犯下的罪孽是“不知不觉”而为之?就算是一个懵懂少年,看到大火逼近,他也会本能的大喊“救命”,何况是一个已经建立了是非道德观念的成年人。如果亲眼看着活人被烧死,亲耳听着撕心裂肺挣扎着求生的惨叫声仍然“不知不觉”,那么恐怕只能用“麻木不仁,道德尽失”来装点这样的人性了。而她到底是“刽子手”还是“受害者”,到底是应该同情还是应该与之划清界限,一个良知尚存的人应该早已找到答案。
电影中的Hanna也在此后的一生中受尽良心的谴责,无法安然的生活,即使是幸福的爱情降临,她也无法享受真正的精神愉悦。因为在她内心深处,她深切的懂得目睹死亡却不相救与杀人无异,她对自己罪行的谴责早已变成一种无法面对的自卑,也让她无法真正享受生活带来的愉悦,以及精神上的自由和解脱。在法庭上她甚至放弃了一次原本可以为自己辩解和减刑的机会,最终坦然的面对被判终身监禁的结局。
与此同时,其他几名战犯也被判处了牢狱之刑。我们可以看到,法律的精神始终是建立在一种天道之上的,它并不会因为这些“不知不觉履行职责”的诡辩之词而纵容罪恶。天理难容的人,法律也不能宽恕。
而这部电影也正想告诉我们:无论你是历史事件的决策者或施令者,还是听从命令的执行者,亦或保持沉默的旁观者,只要你是历史进程中的一员,你都不可能独善其身,每个人都必须为自己的言行负上该负的责任。无论你扮演的角色是什么,无论你的角色在成败中起着多大的作用,都只会符合一条原则:种下任何“因”,都会必然得到相应的“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