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长青:泰坦尼克号 不沉的人性光芒(8)

曹长青

人气 20

【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2012年04月22日讯】第8章:《纽约时报》的半夜电讯

4月14日的夜晚,当“泰坦尼克号”在大西洋上为生存而挣扎的时候,距离它几百海哩的纽约市一片平静。虽然纽约是个有着丰富夜生活的城市,但这天是星期天,人们玩了一个周末,多数都累了,此刻已进入梦乡,为第二天的紧张工作积蓄精力。

纽约所以被视为世界最大城市之一,不仅因为这里是金融中心,还由于它是新闻通讯中心,这里有世界著名的通讯社和数十家报纸,竞争非常激烈。

此刻,座落在纽约市曼哈顿43街的《纽约时报》编辑部,已不是像白天那样人声鼎沸、电讯川流了,过了半夜12点,第一版的要闻也已下稿,可以说是编辑们一天最轻松的时间了。当然,人们说,干新闻的没有星期天,因为“新闻”没有休息日,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所以报社永远要有人值班,记者永远要处于消防队员的状态,随时准备从床上一跃而起,拿起他的“水笼头”——话筒和笔,奔赴“出事”地点,采写报导,挖掘独家新闻。记者其实是撰写历史的人,他们总是最早知道新闻,最快挖掘出丑闻,最迅速了解重大的灾难和危机。

此刻,《纽约时报》编辑部执行总编辑卡尔.范.安达就遇到了这样的历史时刻。

创办了一百多年的《纽约时报》,当时虽然还没有像今天这样成为美国新闻界的龙头老大,但已在纽约的报纸之林中举足轻重。当年美国正进行四年一度的总统选举,罗斯福挑战当任总统塔夫脱,成为媒体关注报道的重点。在最后截稿时间,总编辑安达把罗斯福和塔夫脱的竞选报道安排在了第一版,作为星期一见报的头版头条新闻,然后就发排印刷厂了。星期一的报纸一般来说比较容易编发,因为版面比平时少。对报社来说,最重要的是星期六、星期天这两天的报纸,尤其是星期天这期。因为星期天的报纸最为读者需要,发行最好。人们工作了一周,星期天一般都要看看报纸,找找新闻,或者看看娱乐版的消息,去观赏戏剧或听音乐会。星期天的报纸销量远比平时多。即使今天也是这样,《纽约时报》平时发行量90万份,星期天的发行量达160万份,几乎翻了一番;平时一般有90版,而星期天那期达到400版,一大叠子。而星期一版面最少,一般只有50多个版。八十六年前,《纽约时报》也基本是这样的版面安排,所以执行总编安达很容易就把星期一的报纸版面发排完了。

《纽约时报》的新闻传递装置和今天相比当然是太原始了。当时没有传真机,没有电脑,只靠无线电传递电讯。而无线电才发明了不到20年。1901年,无线电发明家马科尼在加拿大纽芬兰建立了“雷斯角无线电基地”,才能比较长距离地接收到无线电信号。

位于《纽约时报》11层大楼第8层的无线电讯室,收到电讯后,要把它装在一个木头盒子里,然后用绳子吊着,通过楼层之间的一个升降井,把它吊落到编辑部。如果是重要的电讯,电讯室的值班员就使劲摇晃绳子,使这个装电讯的木头盒子撞击升降井的金属壁,发出类似“报警”的信号。

安达的新闻敏感

半夜12点,编辑部一片寂静。在1点20分的时候,突然那个木头盒子从八楼的升降井落下来,同时是剧烈的盒子撞击金属壁的声音。值班的新闻处理员一个箭步冲过去,把电讯迅速读了一遍,然后马上把它送给了值班的总编辑范.安达。这是一则从加拿大纽芬兰“雷斯角无线电基地”发来的美联社消息,电讯内容是:

美联社4月14日星期天晚电讯:今晚10点25分(纽约时间),白星轮船公司的泰坦尼克号客轮向雷斯角无线电基地发出求救信号,说该船撞了冰山,急需救援。

安达立即给白星轮船公司打了电话,了解进一步的信息,同时又和《纽约时报》驻加拿大哈里法克斯和蒙特利尔的记者联系,要求他们迅速了解新的情况。通过各路回来的信息,安达了解到,在这之前,加拿大阿兰航运局就收到了同样的电讯,转给了它所属的客轮“维吉尼亚号”。“维吉尼亚号”正从加拿大的哈里法克斯开往英国的利物浦,临时改变了航线,驶向“泰坦尼克号”出事地点:西经50度14分,北纬41度46分。

“泰坦尼克号”的姊妹船“奥林匹克号”和白星轮船公司的另一条船“波罗的海号”,也都收到了这样的电讯,正赶往出事海面。“维吉尼亚号”最后一次收到“泰坦尼克号”的呼叫是在12点27分,可能这是它接收到的最后一个从“泰坦尼克号”发出的讯号,因为纽芬兰的“雷斯角无线电基地”再就没有得到“维吉尼亚号”的电讯,因为它已驶到了“雷斯角”无法接收到电讯的遥远海面。

安达仔细研读这些电讯,反复思考要不要撤换版面,刊发这些消息。因为印刷厂马上就要开机印刷明早的报纸,他已没有时间再核实等待新的电讯。他迅速地评估判断“泰坦尼克号”撞冰山的可能性和结果。反复衡量,最后下了决心,立即把头版的罗斯福和塔夫脱竞选总统的新闻撤换到内页,在头版刊发“泰坦尼克号”撞冰山的消息。支持他做出这样新闻判断的根据是:

第一,他从气像和航海信息知道,由于这个冬天比较温暖,导致丹麦附近的冰山破裂,变成一座座小冰山沿着北大西洋海面向南部漂流,零零散散地漂浮在纽芬兰附近的“格兰德班克客轮航线”一带。在星期天晚上,刚刚抵达纽约的康纳德公司的客轮“喀玛尼亚号”报告说,它费了好大的劲儿,才躲过几乎堵塞了“格兰德班克客轮航线”的一座座冰山。另一艘客轮“尼瓜拉号”,在开来纽约时撞了冰山,船底被撞出两个洞,但它摇摇晃晃地坚持开到了纽约。

第二,近年来,已有多起轮船撞冰山的事故发生。1879年就有著名的“亚利桑那号”事件;1899年唐纳森轮船公司的“康克地亚号”汽轮撞了冰山;1907年有“克隆波瑞兹威亥姆号”事件。在1911年,也就是一年前,行驶在北大西洋上的“哥伦比亚号”汽轮,船身被冰山撞得翘了起来。但这些轮船都没有被撞沉,都维持着驶回了港口。但在马科尼发明无线电之前,有些轮船在大西洋上无影无踪地消失了,谁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也许就是撞了冰山,但因为没有无线电通讯设备,无法让陆地的人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著名的是1856年在大西洋上消失的格林轮船公司的“太平洋号”汽轮,无人知道它的下落。最后在海岸线发现了一个从大海漂来的瓶子,里面有个纸条写着:

写在从英国利物浦开往纽约的“太平洋号”汽轮的甲板上——这条船正在下沉。船上一片混乱。船的四周都是冰山。我知道我无法逃了。我写这个纸条,是想告诉那些挂念的亲人,我们遇难的原因。发现这个纸条的人,请把它发表。WM.格雷厄姆

在当时全世界所有媒体都一面倒地夸赞“泰坦尼克号”是“上帝自己也无法使它下沉”的“永不沉没的”巨轮时,要发表这样一篇斩钉截铁地确定“泰坦尼克号”撞了冰山、正在沉没的消息,对任何一个报纸的编辑都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范.安达以他的新闻敏感和分析判断力,毅然决定,在头版头条位置,用通栏四行黑体大标题刊出:

新客轮泰坦尼克号撞了冰山;
船身在半夜时分下沉;
女人已上救生艇;
零点27分接到最后一个无线电讯。

作为一个专业的新闻记者和老道的编辑,安达还在通栏报道的后面加上了“泰坦尼克号”乘客中的名人介绍,这些名人有:总统塔夫脱的侍从武官和密友阿奇.巴特少校;亿万富翁约翰.雅各布.阿斯德夫妇;著名慈善家和梅西百货公司创办人斯特劳斯夫妇;银行世家、国际管道公司总裁本杰明.古根海姆;画家、罗马统一艺术学院院长富兰克.米利特;大干线铁路公司总裁查尔斯.海斯;白星轮船公司总经理和国际航运公司总裁布鲁斯.伊斯米。

在额外另增加的版面上,还刊登出一般乘客的名单。安达设想,这个消息和这些乘客的名字,一定会在早晨成为整个美国所有家庭餐桌上的话题。

在《纽约时报》早晨版发出几个小时之后,安达坐在办公室里抽着雪茄,盘算着怎样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无线电讯信息。他通知报社的资料室,马上收集整理所有和“泰坦尼克号”有关的统计数字和船上乘客的资料,尤其是近年来所有撞了冰山的轮船的资料,要一气把这个新闻做足。

事后证明,范.安达的新闻敏感,使《纽约时报》脱颖而出,从关于“泰坦尼克号”的报导开始,揭开了《纽约时报》位居美国近两千家报纸群龙之首的领衔地位的序幕。正如美国作家温克雷格.韦德在他的书《泰坦尼克号:梦想的结束》中所说:“范.安达的新闻处理从此给了《纽约时报》在整个20世纪国际新闻业中的领先地位。”

乐观的白星公司

15日早晨,《纽约时报》第一版一上报摊,简直像是一枚炸弹,把美国所有城市都“炸”开了锅,正如安达预料的那样,这条消息成了几乎所有美国人谈论的话题。每个人都在问同样的问题:“上帝自己都不能使它沉没”的人类第一艘最大的轮船,怎么会沉没?它是真的吗?

其它报纸的编辑们也存在这样的疑问,所以他们虽同样收到了发自“美联社”的电讯通稿,但下笔都非常谨慎。纽约的另一张大报《纽约先驱报》的大标题是:新客轮泰坦尼克号撞冰山呼救;各船驶去救援

在当天《纽约时报》的最后一版,该报更是非常肯定地报导说,“泰坦尼克号已经沉没。”但整个美国没有任何一家报纸的编辑敢跟随安达这样报导。

早晨八点,各报记者云集位于曼哈顿百老汇九号的“白星轮船公司”办事处和“国际航运公司”总部,但“国际航运公司”副总裁和执行总经理查尔斯.富兰克林非常乐观,他回答记者说,即使“泰坦尼克号”撞了冰山,也会在水面上漂浮好几天,绝不可能沉没。那些报导说“泰坦尼克号”撞了冰山的无线电讯号,可能是由于线路问题出现的偏差或“气候的干扰”导致的信号误传。

富兰克林信心十足地对记者保证:白星和国际航运公司“绝对地满意”泰坦尼克号巨轮的质量,没有任何理由现在对船上乘客的安全发出警报。结束时他再次强调:泰坦尼克号是一条“实用的永不沉没的轮船”。这话和“泰坦尼克号”启航时英国的《造船者》杂志的赞美之词一模一样。

无数的问询电话打进“白星公司办事处”。到了中午的时候,一批批乘客家属和朋友亲自跑来“白星公司办事处”打听消息。他们中有本杰明.古根海姆的太太,阿斯德太太的父亲福斯,摩根的儿子,他不知道父亲因为感冒没有搭这艘轮船。还有几百或上千的没有人知道的无名的面孔。他们都焦急地想得到亲人的消息。但他们得到的是富兰克林那张永恒的笑脸和他早晨时告诉新闻记者的那些话:“泰坦尼克号”绝对不会沉没,乘客的安全更是不用担忧。一切都没有问题。而且他特别强调,那些关于“泰坦尼克号沉没”的消息都是传言,现在有很多无线电业余爱好者,可能是他们打错电码发生的误差。

很快,《纽约时报》就处于很不利的地位,因为陆续来的电讯说,“泰坦尼克号”撞了冰山,但没有任何问题,正驶回纽约。当时无线电在美国还是一个新玩意,很多人都想玩玩它。美国当时也不像英国那样有规定,必须注册才可以使用,所以谁都可以发送无线电电讯。

在中午时分,通过加拿大蒙特利尔转来的纽芬兰“雷斯角无线电基地”发出的电讯说:所有的乘客都是安全的;“维吉尼亚号”正拖着“泰坦尼克号”到哈里法克斯港。白星轮船公司为了表示他们一向的服务乘客的精神,特意宣布,将租用一列特快列车,从纽约赶去哈里法克斯港,迎接安全归来的“泰坦尼克号”乘客。这个列车立即就出发了,上面还有一些著名乘客的家属,如慈善家、梅西百货公司创办人斯特劳斯的女儿,国会议员休斯,他的女儿在“泰坦尼克号”上。同时,白星公司还发电给加拿大政府航运部,租用他们的汽轮“劳里斯女士号”去接应“泰坦尼克号”,并帮助它驶进哈里法克斯港。

纽约保守的晚报《纽约太阳报》刊登出大字标题的报导:所有“泰坦尼克号”乘客都已获救;巨轮正被拖往哈里法克斯港。

这家《纽约时报》的死对头,同时还刊登出文章,指责《纽约时报》报导说“泰坦尼克号沉没”是不负责任。美国的其它几家大报,如《巴尔的摩太阳报》和《沃赛斯特晚间新闻报》的头版大标题,都和《纽约太阳报》差不多,一片乐观。《华尔街日报》还发表了一篇热情洋溢的社论,盛赞“泰坦尼克号”所体现的人类不可战胜的科技发明和创造精神:

“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轮船受到损害是显而易见的,但是,重要的一点是,它没有沉没。它的水密舱是真正的不透水舱。这艘船的船首部分一定已经进水了,但并不令人惊讶的是,它只是船头下沉,还保持在水面上漂浮,即便最镇静的人,也会被这样惊心动魄的经历所震惊。人类是地球上最脆弱、也是最不可征服的创造物。人类的身体保护和进攻能力都在发展,但人类有着非凡精神的大脑。人类用智慧战胜了大自然的障碍,这种智慧是最伟大的力量,整个宇宙没有任何其它力量可以比拟。”

下午2点,从大西洋中又传来一个消息,说是从救援的“卡帕西亚号”转来的。这个消息更令人乐观:所有的“泰坦尼克号”乘客都获救,并被转到“巴黎人号”客轮。海面已经平静。“泰坦尼克号”正被阿兰公司的“维吉尼亚号”拖向港口。由于“维吉尼亚号”和“巴黎人号”都是开往纽约,那就意味着“泰坦尼克号”的乘客不是去了哈里法克斯,而是回到纽约,因此那辆正紧急开往哈里法克斯的特快列车也掉头往回开了。

英国和欧洲大陆,当时主要依靠美国这边的无线电基地发出的电讯获得消息。这些好消息,使开始非常慌乱的英国也平静了很多。股票市场也开始回升。

在《纽约时报》早晨刊登出“泰坦尼克号撞冰山沉没”的消息后,在纽约的股票市场,“泰坦尼克号”上运载货物的保险费率,一下子狂涨50%,然后又涨到60%。随着这些乐观的消息不断出现,工商界又有了信心,伦敦股票市场的货物保险费率跌了50%,然后又下滑到45……30……最后以25%收盘。

“国际航运公司”的股票在早晨大跌了一阵子后,现在也开始回升。而发明了无线电的专家马科尼的无线电股一路飞涨,两天之中从55点一路升攀到225点。

愤怒的乘客家属

纽约的百货商店大亨约翰.沃纳梅克为了推销商品,在他的纽约和费城的商店都安装了当时被视为非常时髦的收音机,他还宣布要安装无线电,让两个商店在不同城市用无线电联系,顾客不出他的商店,就能和他的另一个商店联系上。沃纳梅克雇了21岁的戴维.萨尔诺夫做商店的无线电报务员,在安装那天,还特意让萨尔诺夫表演给顾客看。在这一天的下午4点35分,充满活力的萨尔诺夫突然从微弱的电波中侦测到一个信号,是从距离纽约1400海哩远的大西洋上航行的“奥林匹克号”发来的,这个电讯非常简洁、细致并具有权威性,电讯内容是:

在纽约时间凌点47分,发现“泰坦尼克号”沉没。有675人获救,正由“卡帕西亚号”运往纽约。

这个电讯把整个美国都震惊得呆傻了!一个“上帝自己都无法使它沉没”的巨轮,现在居然真沉没了,船上有近两千名乘客和船员都淹死了,这是人类从没有过的巨大海上灾难!

《泰坦尼克号:梦想的结束》的作者韦德感叹道:“接近两千名乘客和水手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死了。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可怕的水上灾难。这是那些无辜的乘客无法想像的一场‘批发性’的大屠杀。多少年之后,即使20世纪的任何战争,也不能和泰坦尼克号船难造成的全球震惊的广度和悲情的深度完全等同。”

接收到这个电讯的《纽约时报》报务员萨尔诺夫后来说:“很多人问我当时接到这样的电讯是怎样的感觉。我怀疑我在接到这个电讯之后的72个小时还有感觉。我把这个电讯给了新闻机构和报纸,然后那就像打开了所有的精神病院大门。所有的电话键盘都在旋转,另外的电话上在哭泣。巨大的人群围住了报社贴出的每一个消息板……”

这时白星公司的办事处正被全美国各地打来的潮水般电话轰炸,还有全世界发来的电报。一群群的乘客家属和朋友从四面八方赶向白星公司办事处。至死乐观的富兰克林解释说,“卡帕西亚号”可能装运了一些获救人员驶回纽约,但至今还没有从“巴黎人号”得到任何它发来的电讯。言外之意,可能“巴黎人号”上还有更多获救的人。

到了晚上7点钟的时候,富兰克林挺不住了,他喃喃地对记者说:“那些说所有乘客全部获救的报导可能不准确。”半夜的时候,富兰克林结结巴巴地对仍然等候的记者们承认说:“我深感痛苦地告诉你们,泰坦尼克号已沉没,生命损失惊人。我先前所以那样对你们说,是建立在一流专家的分析判断上,我无法明白现在的一切。”

在半夜一点钟时,在《纽约时报》大楼外的消息告示板前,围着四千多人。虽然其它一些报纸也贴出了消息板,但《纽约时报》已用它早晨的报导证明这是唯一让公众信任的报纸。美国《时代》周刊曾称《纽约时报》是“人类最后一张伟大的报纸”(本书作者注:这个说法值得探讨)。而《纽约时报》的升起,正是在“泰坦尼克号”的沉没之际。

在白星轮船公司纽约办事处门口,聚集的人群越来越大,一片哭声。亿万富翁阿斯德的弟弟文森特.阿斯德走进了白星办事处,不一会儿就出来了,他双手捂着脸,抽泣着离去。霍伊德先生也来到白星办事处,他的兄弟和兄弟媳妇都在“泰坦尼克号”上。他出来后,向外面聚集的人群哭喊着:“我的上帝,我们被毁了,他们都死了!”

当一名记者打电话给阿斯德妻子的父亲福斯,告诉他这个消息时,这位老人在电话中哭着喊道:“啊,我的天啊!别告诉我这个,不管你在哪里得到的这个消息,它都不是真的,不可能是真的!”

愤怒的人群包围了白星公司办事处,大批警察也赶到这里,防止发生意外。无法遏住悲愤之情的人群,对着白星公司办事处大门高喊:“你们对我们撒了谎!”“为什么要骗我们!”

谴责的潮水

著名美国小说家、《嘉丽姐妹》和《珍妮姑娘》的作者西奥多.德莱塞原来准备乘坐“泰坦尼克号”从英国返回美国。临行前他改变了主意,决定乘坐比较便宜的红星轮船公司的“科隆兰德号”客轮。当他在正行驶在大西洋上的“科隆兰德号”上听到“泰坦尼克号”沉没的消息,他写道:“大家都去了船尾,注视着前方那一片无际的黑暗。人们能听到那嗖嗖响着的海水,那断断续续的轮船号角的深沉鸣响……我回到房舱,想到两千被淹死的人的痛苦和我自己的幸存,心里感到绞痛。”

美国总统威廉姆.霍华德.塔夫脱下令海军派遣两艘最快的巡逻舰从维吉尼亚出发,全面搜寻“泰坦尼克号”出事地点的海面。同时迅速和“卡帕西亚号”联系。塔夫脱这样积极,不仅是出于人道情怀,还因为“泰坦尼克号”上有他的侍从武官阿奇.巴特少校。巴特不仅是白宫的高参,还是他的助手和密友。

由于拿不到进一步的准确消息,各报就刊登航海专家、学者的评论和造船工程师的分析。这些专家的评论几乎都是尖刻的批评。航海工程师斯坦利.鲍德勒把“泰坦尼克号”上的乘客死亡说成是“为堕落的奢侈做的牺牲”。他说,这个被誉为在海上漂浮的皇宫的“泰坦尼克号”,“在规模上,是堕落;在为她迷狂上,是愚昧;在速度上,是犯罪。”

《华盛顿邮报》引述海军元帅杜威的话说:“从此以后,无论是哪个乘客过大西洋,每次都要提心吊胆地把命攥在手里。”“对于我自己来说,我宁可绕地球一圈儿坐最好设备的交通工具,也不会坐横渡大西洋的轮船。”

海军造船师罗勃特.斯托克研究了“泰坦尼克号”的结构,和她在海上漂浮的时间,然后做了最刺激大众的评估:“泰坦尼克号一定是全速前进正面撞到了冰山上,她的水密舱一定从船首一直被撞瘪到船尾。”

当一个消息说船长史密斯身亡之后,美国大小报纸都是史密斯的照片。几年前,史密斯船长曾在接受纽约一家报纸采访时说,他的航海生涯都是一帆风顺,没有出过任何意外,连一次别人的船难也没有见过。史密斯曾打趣地对记者说:“你看,我是一个没有好的素材供报纸报导的人。”现在,史密斯成了所有报纸报道的对像,成了最好的“素材”。

在其它报纸大挖史密斯的资料渲染报导时,《纽约时报》又独树一帜,安达挖掘出“泰坦尼克号”的大部分乘客没有获救的原因:船上只有供一半人用的救生艇。这下子舆论大哗,人们纷纷谴责白星轮船公司草菅人命。但白星公司解释说,英国贸易委员会的规定是,一万吨以上的客轮配备16艘救生艇。而“泰坦尼克号”上的救生艇比规定的数量还多。但白星公司忘了提的是,“泰坦尼克号”是六万五千吨,是规定的一万吨的六倍多。

美国的报纸几乎一面倒批评英国的这种救生艇政策。《费城北美报》激烈地指责白星轮船公司为了利润不顾乘客死活,是“谋杀者”:

“在泰坦尼克号沉没前的最黑暗的几个小时里,甲板上展开了一场人权和利润的冲突。严重的代价付出了,但除非整个国家禁止那些特权阶层用男人和女人的生命来计算他们的经济利益,否则代价就要一直付下去。这是那些被谋杀的男人女人们在海底深处给我们的沉默的告诫。”

《旧金山探询报》把英国贸易委员会骂成是“杂种”,说这种救生艇政策是“对现代文明的嘲讽。”海军造船工程师雨果.菲利尔在报上撰文指出:“如果泰坦尼克号是在美国政府监管下,它的拥有者会被要求给这条船至少配备42条救生艇。这42条救生艇可以承载2,237人。英国的这种规定,完全是落伍的,没有随着时代发展而改进。”

人们不放心本身的缺陷

经过早期的乐观报导,现在看到事情是这样,整个英国都惊呆了。英国国会议员亚历山大看到报纸上的“泰坦尼克号沉没”的大标题,向身后一仰居然死了。尤其是南安普敦港,“泰坦尼克号”的大部分船员来自这个港口城市,更是被巨大的悲痛淹没。到了下午,在英国的报纸版面上,愤怒取代了悲痛。《编年报》激愤地写道:为什么开始是那样乐观的消息,“一定是美国有些人就在那里不负责任地制造电讯。”这张报纸呼吁:“再也不要发生这种事!”另外一个编辑写道:“是谁制造了这个假新闻?什么动机?这里是不是有些马虎的美国记者在那儿把一半传说、一半想像的东西,写成煽情的故事?或者是一些商人为了影响保险费率而故意编织假消息?”

美国司法部下令调查是谁发出了“泰坦尼克号全部乘客获救”的假消息。尽管管理无线电的官员怀疑这种可能性,但司法部认为,可能是有人想利用这种假消息,拖延时间,以使“泰坦尼克号”运载的货物的保险费保值,或从中获利。

当美国的报纸在谴责英国贸易委员会的“大人物”玩忽职守、草菅人命、制订那样荒唐的救生艇政策时,英国的报纸指责美国的“小人物”——那些乱发电讯的无线电业余爱好者和乱发报导的新闻记者。

但不管大西洋两岸的报纸怎样互相抱怨指责,但双方的报纸都承认,以大西洋摄氏零度的气候,落进海里的乘客幸存的机会微乎其微。同时两地的报纸也承认,损失是巨大的,除了近两千条生命,经济损失也是空前的。

“泰坦尼克号”建造时,激烈地反对建造这艘船的英国《经济学人》月刊的编辑早就警告过:“这种魔鬼般的巨船,将会使世界上众多的富豪和名人高度集中在一个船舱,它超过了当今世界任何一家保险公司的承受能力。”据保守的估计,它的经济损失就有1,200万美元。仅船上的珠宝,就买了500万美元的保险。华尔街股票市场一片暗淡,十几种被视为美国经济中流砥柱的股票都骤然降到一位数。

但“泰坦尼克号”的沉没,对华尔街的打击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它打击了人们对科技的信心和生命的信念。《芝加哥论坛报》做了这样的结论:“在大洋上旅行绝对安全已成神话。”《巴尔的摩太阳报》发表文章说:“尽管人类做了所有努力,危险仍然存在。在大自然的野性力量面前,人类经常像无助的婴儿。”

在随后的几天中,从美国到整个欧洲大陆,几乎每个国家的人都在谈论一个话题:“泰坦尼克号,这艘被所有的造船工程师和航海专家都一致认为绝不可能沉的巨船,竟在几个小时内沉没到大西洋底。如果这样高超的科技成就,竟是如此脆弱、转瞬即逝,那别的东西又会怎样?如果在一个晚上,人的财富和生命转眼皆空,那么人的生命时光又有多少意义?什么是人生存的价值?活着的意义在哪里?”

“泰坦尼克号”的沉没,使人们更加醒悟的是,人们不放心的并不仅是物质成就和对科技的可信赖程度,而是人本身的缺陷。不是挑战大自然、追求科技成就而导致的灾难,而是人为的一系列失误……

相关新闻
法广采访曹长青谈韩寒作品真假
曹长青:叙利亚人民书写壮丽的历史
曹长青:海明成桑兰案葬礼的第一具尸体
曹长青:方舟子把曹长青骂倒了吗?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请进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