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民常祈福,天帝延其寿
太仓县人黄建安,名立德。他多年来,由于见到苏州、松江的众多百姓,为赋税繁苛而痛苦不堪,天天忧思难寝。每天早晨起来拜佛时,一定要祷告上天,请求豁免两郡征粮。又把具体情况呈报上级,费尽了一切力量。人们都笑他爱管闲事,不自量力。
庚寅年(1410年)的秋天,黄建安开始生病,到冬天的时候,病越来越严重,到十一月底,已经水米不沾唇几天了。
有一天晚上五更时分,他忽然梦到自己被天帝召到大殿。告诉他:“你的命数,早就应当结束了,因为你至诚祈祷为民减税,所以才延长了你的寿命。”于是亲口传授他一篇《诰敕(类似训导、劝谕的文字)》,反复教他三遍,他就记住了。
当他醒来,睁开眼睛看时,才知道自己还在病床,但精神已经健旺了,旧病顿时消除。他急忙起来洗手,点灯磨墨,回忆、写下天帝所教的诰敕文字。
这时候,家中人都去为黄建安的亡妹节母送葬,只留下一个老婆婆守门,她忽然看见数月卧床的黄建安主人,端坐在灯前书写,心中非常惊奇。天亮后,他的表弟郭雉先和孔尔忠,来看望原先久病不起的黄建安,发现他已健康如常,也大为惊喜。
黄建安得知家人已去为亲人送葬,他就坐上轿子,和大家一起去送葬,并参加应酬亲朋,奔走街道,没有一点疲倦的样子,饮食也也和原来一样。知道这件事的人,无不传为美谈。
黄建安到七十七岁的时候,开始谢绝世事,长斋学佛。过了几年,无病而终。
周氏按曰:黄建安回忆、写下来的天帝口授的《诰敕》文章,其大略意思是:“君子立德啊,稀少难得;茕茕一生,独立不移;虽入红尘,志向高洁;年已衰老,矢志不渝。发心三百年济困觉民,立志亿万户普生乐土。不要讥笑:蜉蝣想摇动泰山,精卫要填塞大海。只要志向不变啊,水滴也能石穿,铁杵也能变针。勇往直前啊,决不后退;践行天地之道,全心全意,自强不息;建立圣贤之功,百折不挠;努力自勉啊,不要变心。”从这里面可以知道,天帝口授黄建安的诰敕,意在勉励众生:贵在利民,端正人心;立德如上山,当各自努力。
二、周忱想尽办法,一心为民
明朝宣宗年间(1426-1434年),江南直隶巡府周忱,爱民如子,理财之精勤,没有谁能够超过他的。他每到一处,一下车,就访问民间疾苦。
那时,苏州、松江赋税太重。周忱非常忧虑,于是就在丰收年岁,用官钞籴米,储藏积累,以备灾年赈济。
宣德八年(1433年)冬天,他向朝廷报告:准备赈济粮仓的具体办法。朝廷的命令一下达,他就和苏州太守况钟、松江知府赵豫、常州知府莫愚,立即协商实行。苏州得米三十万石,连同松江、常州的,分藏于各县。
第二年江南大旱,苏、松饥民,达三百多万。发放了所有的粮仓,还不够救济之用。通过这个教训,周忱又积极想出另一个更好的办法,他调查到以前储备秋粮时,负责的官员,多收粮而不上缴,损失国粮多年。于是,周忱就在水道旁边,设置收粮场所,选人总收发运,叫百姓把粮食直接上缴,不再通过中间人的手,这样便减少费用三分之一。又因为三府要运粮一百万石,储藏到南京仓库,作为北京军职人员的月俸,运输费用达每石六斗,所以周忱就和况钟等人商量。周忱说:“他们能够在南京受俸,就不能在这里受俸吗?如果在这里发给他们,不但免除了劳民之苦,而且可以节省费用六十万石。用这些支出,来充实赈济粮仓,今后就没有忧患了!”况钟等人都说好。于是上报朝廷推行。这样苏州就得米四十万石,又有平籴所储六十多万石。有了这么多粮食,周忱便说:“今后不仅要救济农民,凡是运输有欠失的,也可以从这里借给他,在秋收还清。如果民夫修筑堤岸,开通河道,也可以统计人数给予报酬。” 朝廷批准了他的计划。
第二年,江南又大旱,周忱命令各地大发赈济。从此以后,虽田禾受灾,而百姓没有饥饿,数年中,救活灾民一百多万人。
正统元年(1436年),周忱又核定官田征收标准,苏州一府就向百姓减收秋粮八十多万石。其他地方,所减之数,差别不等。苏、松三百年来,造福百姓最多的,首屈一指,就是周忱了!但周忱并不就此满足,他一生,平易近人,慈悲喜舍,出于天性。出家僧人有所建造,向他募捐,他也从来没有一次拒绝,并往往高于募捐的数目。而他为国家集聚的财富,反而越来越多。
江南人依赖他,把他看做福星。二十多年来,百姓生活在他的治理下,都觉得是无比的幸运!
笔者附言:1410年,黄建民向天帝祈祷,请求减免江苏、松江二郡百姓的赋税。天帝延长了黄建民的寿命,并口授诰敕。十六年后(1426年),周忱来为苏州、松江百姓,减税救灾,这也可能是天帝回应黄建民祈祷的第二个内容吧?《安士全书》编入上述二文,但未将它们放在一起,更未将它们联系起来考虑。但笔者将它们排到一起后,却感到其中有一种神秘的联系:是天帝的统一安排!不知各位以为然否?
三、感人至深的老仆
明朝淳安年间,徐家兄弟分家产,老大分得一匹马,老二分得一头牛,老三家的寡妇,有三个女儿、两个幼儿,分得一个老奴,名叫阿寄。
阿寄年纪已经五十多岁了。
寡妇哭着说:“马可骑,牛可耕,老仆只能白吃饭啊!”
阿寄称呼寡妇说:“主母:您难道以为我连牛马都不如吗?阿寄我是个诚实人,我会尽心尽力,为主母出谋划策,发家致富!”
于是,寡妇把全部金银首饰拿出,共换得十二金,阿寄把这些钱拿去,到山中购漆,然后到街市去卖,一年得了三倍利润。
经过二十年,家产已达几万金。阿寄帮助主母,先后嫁了三个女儿,又请来老师教育主母的两个儿子,长大后都娶了大家闺秀,聘金总达千金。又送主母的儿子,入太学读书。
阿寄每次一看见老主人徐家的人,即使是孩子,也一定下拜。更从来没有轻视主母,她的女儿虽小,也不和她平起平坐。阿寄到最后,得病要死的时候,就拿出全家的粗细账目,归还主母说:“两位小主人,可以接下去掌管家事了。老奴的牛马之报,已经尽歇了!”
人们看阿寄的家庭,没有一寸丝、一粒粟,一妻一子,衣服都只能遮体罢了。
周氏按曰:这样诚心为主人做事,这样安分尽责,这样出谋划策,即使是大贤人,也不能比他做得更好。现在这种事,竟然出在偏僻山村一个仆人身上,真是奇妙而感人至深啊!
四、主人为家仆画像
顺治初年,青阳县有个人名叫吴六房。他的仆人叫吴毛,持戒修善,念佛不断。
有一次,遇到敌兵渡江而来。吴六房的全家人,都出外避难。只留下仆人吴毛守屋,他被敌人刺了七枪(长矛),昏死了。吴毛的弟弟来看他,他又苏醒过来说:“我前世有业障,应当托生七次猪身。我因为斋戒念佛的力量,就以七枪散怨,从此就直往西天了!”
后来,敌军退去,他的主人吴六房,又回到家中。一天夜里,恍惚看见吴毛前后拥有幢幡,并鞠躬对他说:“我是吴毛!有缘要到天界去,路过这里,就此与主人告别了!”说完就不见了。
吴六房就请来画师,为吴毛画了像,并把他的像,挂在堂屋里,向他礼拜。
周氏按曰:以七枪换七次猪身,这是重报轻受,也是了结前生怨业的代价。以念佛的力量往生西方,一下子就转凡入圣了,这是享受敬信礼佛的善果。
(以上均据清代周思仁《安士全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