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天行:最大红卫兵“司令”与帅府“公主”的未竟隐情(一)
【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2012年03月09日讯】叛逃,尤其是一个大红大紫的名人的突然叛逃,无疑会令人惊耸探疑。文革中林彪的叛逃事件举世震惊,至今仍是众说纷纭的一个热点话题。前不久“打黑英雄”王立军叛逃美国领事馆,与薄熙来博弈,一时间如石破天惊。与此类似而又鲜为人知的是,文革中最大红卫兵“司令”的“叛逃”,惊动了中央,因为他还带走了一位名闻天下的叶剑英的公主。这个人就是朱成昭。
提起文革红卫兵,就无法不提“首都三司”,无法抹掉朱成昭。朱成昭是首都三司的发起人和总负责人,是当时名气最大的红卫兵领袖。他从造反到叛逃到入监的种种,展现了一幅真实诡秘的文革画卷。
背景:领袖操盘文革汹涌席卷
在毛泽东的一系列步步为营的精心准备和策划下,1966年5月16日,中共会议通过了毛泽东主持制定的通知(即《五一六通知》)。《五一六通知》为文革确定了一套理论、路线和方针;重新设立文化革命小组,陈伯达任组长,江青是副组长。此小组在文革中一跃成为实际的最高权力机构,主导了国家一切事务。
随后,毛泽东派陈伯达的工作组进驻《人民日报》领导工作。6月1日,《人民日报》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发布,公开煽动和支持红卫兵的暴行,它宛若一颗爆炸了的毒气弹,让神州大地都疯起来。同一天,毛泽东批示,全文广播和在全国报刊刊出北京大学聂元梓7人的造反大字报全文。中央电台立即向全国广播此大字报,《人民日报》等报纸于第二天后开始刊发。由此,文革燃烧起来,全国上下兴起造反运动。
最早的红卫兵名称来自于一位清华附中学生张承志在班级所贴的大字报上的笔名,意为“毛泽东的红色卫兵”。学生所贴的大字报就纷纷书上红卫兵署名。此后局势迅速发展,全国大中学校学生纷纷造反,反对学校党委和领导,很快使得很多学校的领导和教学工作瘫痪或基本瘫痪。北大发生了6.18揪斗师生和干部的事件,几十人挨打。
“6.18”事件遭到了刘少奇等的否定,刘少奇向大中学校派出工作组,站在党委一边,制止乱打乱斗。但是工作组也只会使用“反右”式定罪那一套斗争手段打击造反师生,这也激发了对方不满。毛泽东要让群众自己起来搞文革,他知道全国学生会乱起来,他要的就是先乱起来。毛回到北京后,强令撤销工作组(毛7月24日正式下令撤出工作组),指责工作组是“镇压”,“站在资产阶级方面反对无产阶级”。随后,在8月的中共中央会议中,毛进一步打压工作组。
1966年8月,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召开。写大字报的第一人聂元梓,被特许列席了中央这次全会。毛泽东还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聂元梓。毛泽东知道,党内有不少人对学生运动和工作组问题持有不同意见。要把“文化大革命”搞起来,还必须有一个大发动。于是,他采取了一个惊人之举,写了一张大字报。8月7日,毛泽东在会议上印发了《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虽然没有点刘少奇等人的名,但明显定性刘少奇等人是“站在反动的资产阶级立场上,实行资产阶级专政”,“围剿革命派”,“实行白色恐怖”,“长资产阶级的威风,灭无产阶级的志气,又何其毒也!”这个大字报给会议基本定了调子,参加会议反对学生造反和主张派工作组的人再不敢说什么了。8月8日,全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十六条”)。规定,要依靠“一大批本来不出名的革命青少年”来反对所谓“走资派”即党的各级官员。此后,“文化大革命”在全国真正全面开始搞了起来。
文革始于1966年6月,真正的疯狂起于同年8月,又叫红八月,在一个月内,仅北京一地,便有1,772人被活活打死,受不了折磨而自杀的人无法统计。8月5日,北京师大附中副校长卞仲耕,被该校红卫兵活活打死,她是文革中被打死的第一人。卞仲耘的丈夫王晶尧曾明确表示邓小平的女儿邓榕有份参与行凶,邓榕当时是该校红卫兵组织的负责人之一。此后,又发生了多起红卫兵打死人的情况。北京市委的意见是“打死就打死了”。公安部长谢富治说:公安机关不要出面制止红卫兵的暴力和杀戮,打死就打死了,“如果你把打人的人扣留起来,捕起来,你们就要犯错误。”打人杀人的事情受到保护,没人敢制止,暴行就席卷开来。
早期的红卫兵必须是相当级别的高干子弟。北京师大附中是北京重点中学,高级干部的子女占了一半,中央高干子女很多在这里读书。所以文革红卫兵在这类学校就有突出的表现。老红卫兵宣扬“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的血统论,这是长期阶级斗争教育的结果。这些“红五类”子女自认根正苗红,穿上他们革命老子的绿军装,扎上腰带,以示出身的高贵和革命性,这种装扮立即风靡全国,成了红卫兵的样板着装。他们照例要革别人的命,除了已打倒在地的“黑五类”(地、富、反、坏、右)以外,加上黑帮、臭老九,统称为“牛鬼蛇神”,并大肆批斗出身不好的学生和老师。
8月18日毛泽东在天安门接见红卫兵时,北师大附中红卫兵头头、东北局第一书记宋任穷的女儿宋彬彬给他献红袖章。毛问她的名字并问:“是文质彬彬的彬吗?”宋说“是”,毛说:“要武嘛。”8月20日《光明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我给毛主席戴上红袖章》,署名宋要武(宋彬彬),文中对“要武嘛”三个字大做文章。接着《人民日报》转载了《光明日报》的文章。毛泽东佩戴着红卫兵袖章和“要武”的指示迅速传遍全国。文革第一波暴行也随之席卷全国。
此后,红卫兵受到毛八次接见,造反派迅速被拉了起来,红卫兵运动在全国燃烧起来。大串联、语录歌、忠字舞纷纷登场。得到毛泽东“造反有理”上方宝剑的红卫兵,高唱,造所谓“牛鬼蛇神”的反,“破四旧”、抄家、揪斗、游街示众,乱打乱砸。在《人民日报》《红旗》杂志等的一再煽动下,一场旷古浩劫席卷全国。
宋彬彬在回忆文章中表示,她在8.19那天就写声明退出了筹委会,不再是该校红卫兵的头。《光明日报》的文章不是她写的,她看到被人以自己名义写文章,而且名字也被改了,当时很生气。全国各地都给宋要武(宋彬彬)写信,甚至到北京见她,她就改名了,叫“宋岩”。她对“8•18”后的暴力升级、打人成风,感到不解,也没有参加以后红卫兵破四旧的事情。
朱成昭成立非“血统论”造反组织
朱成昭(1942-1998),安徽人。其父在文革前是上海建工局一个副局级老干部。他1960年毕业于中国最好的中学之一——上海市上海中学。因品学兼优,一毕业就被抽到上海的计算机研究所,作为未来的专家培养。朱在那里工作了两年,已经担任了课题组组长。由于在工作中他感到了自己在科学基础知识的贫乏,决定再去读大学。受到当时在上中最为流行的《勘探队员之歌》的影响,他报考了北京地质学院。1962年入校后,正值阶级斗争之风盛行,朱和不少同学一起被两次派出参加“四清”。
文革爆发,朱成昭是地质学院水文系学生,他和一些同学一起给地院工作队邹大尤提了一些意见,被队领导辱骂,并被划为“第三类学生”,在工作组整的黑材料中已经定下“送去劳改”。朱成昭和几个同学因此不满,开始“造反”,在8月8日成立了地院“东方红公社”。因为他们不搞“血统论”,只要反对工作组,不论出身谁都可以加入,很快一跃成为地院最大的造反派组织。在其示范下,同样的造反组织纷纷成立,他们与只准“红五类”参加的老红卫兵对着干。这些组织后来成为首都三司的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