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安平.安平纪行(四)亿载金城
(续上篇)
人生五十岁,才第一次来到安平的亿载金城,是不是来得有点晚?我终于来到这向往已久的地方。
抵达亿载金城时,时间真的有点晚,都快下午五点钟了。一下车,望见园区入口游客稀疏,惊觉可能来迟了。赶紧快步冲向售票口。
一问才放了心,原来亿载金城开放到晚上七点,不是网路的资料所写的下午五点半关门。这是我们在安平的最后一个景点,有充裕时间可以好好参观了。
亿载金城,正式的名称是“二鲲鯓炮台”,“亿载金城”是炮台城门洞的门额题字,名号响亮,又像招牌,久而久之,社会大众就习惯称这座炮台为“亿载金城”了。
二鲲鯓炮台,也称“三鲲鯓炮台”,因为当年炮台的位置座落于三鲲鯓,一百多年来,炮台没有迁移,但沧海桑田,昔日的三鲲鯓变成了二鲲鯓。
“鲲鯓”(鲲身),原义是指鲸鱼隆起的背部。台南沿海因拥有丰富的沙洲与潟湖地形,从海上远观有如鲸鱼背部的意思,因此出现许多以“鲲鯓”为名的地名。台湾也曾被称为“鲲岛”。
安平一带的的滨海由北向南,排列着七座沙洲,分别被命名为一至七鲲鯓,热兰遮城(安平古堡)位于一鲲鯓,亿载金城位于三鲲鯓,荷兰时代各个鲲鯓沙洲与赤崁(今台南市区)之间隔着台江内海,清朝道光年间(1821~1850),内海逐渐淤浅,最后成为陆地,安平与台南府城连成一片。
亿载金城炮台
亿载金城是台湾第一座现代化的西式炮台,是“牡丹社事件”发生后,清廷为了防范日军而建造的新式炮。炮台的城门门额正背面各题有“亿载金城”及“万流砥柱”,即出自沈葆桢的题字。
牡丹社事件日本明治维新之后第一次海外用兵,是清朝统治台湾近二百年来,遭遇到最严重的敌国入侵事件。牡丹社事件,也是是近代中日关系恶化及走向冲突的开始。
事件导因于同治十年(1871)琉球宫古岛的船只遇台风漂流至南台湾,五十四名登岸的渔民遭到台湾原住民杀害。虽然是不幸的事件,但并非源于国与国之间有意的军事挑衅,本应只是单纯的外交事件而已。
日本决定悍然出兵台湾,真正的原因是为了解决明治维新之初的内部问题。明治维新,实施新政,引起新旧社会的磨擦及冲突,其中最严重的问题就是武士阶级(士族)的反抗。日本改实施征兵制,从此从军作战为国民义务,不再是士族的专利。传统武士阶层的特权不在,又面临失业问题,使士族普遍有失落感,因此对中央政府强烈不满,不惜与政府对抗。
“维新三杰”之一的西乡隆盛,深深同情武士阶层的处境,积极为传统武士寻求出路,因此提出“征韩论”的主张,希望藉由海外拓张领土来为传统武士阶层寻找出路。处于明治维新之初的日本政府以内政为重,这样的想法遭到否决。
英制阿姆斯脱郎小炮
恰巧这个时候发生了牡丹社事件,给了日本海外出兵的机会。日本军人跃跃欲试,内阁大臣勉强同意出兵,希望借此消弭内怨及对立。
后来美、英两国表态反对日本出兵,内阁大臣大久保利通,也深觉不妥,于是亲赴长崎,紧急下令取消军事行动。
负责远征军的统师西乡从道(西乡隆盛之弟)却抗命不从,率领三千六百名官兵,仍如期出发,战舰航向台湾。
清廷得知消息后,反应迅速,派遣沈葆桢为钦差大臣赴台善后,并令唐定奎率领六千五百名淮军精锐部队赶赴台湾协助防备。随后又有总兵张其光、吴光亮等洋枪队及粤勇共八千余人先后抵台。
日军在南台湾的社寮(今屏东车城乡附近)登陆,以优势武力迫使台湾原住民投降,并依原计划建造营垒屋舍及开辟道路,打算长期驻扎。
不料日军却水土不服,染上虐疾热病,病患千人以上,病亡数百人,而感到难以为继;而清军增援台湾,已有防备。再加上日本内阁本就无意出兵,于是最后仍以外交解决。清廷支付五十万两白银(十万两慰问死难琉求渔民家属、四十万两补偿日本在台所兴建的房屋及道路),日本同意撤军,双方和解收场。
亿载金城中央的练兵场
日本出兵台湾,并没有解决内部矛盾。三年之后,日本就爆发内战了。
日本西南地区以萨摩藩为主的士族,推西乡隆盛为盟主,以“质问政府”为名,挥军北上,与政府军决战,史称“西南战争”。
萨摩军终于被政府军击败,西乡隆盛切腹自杀,结束了日本最后一次的内战。明治维新通过了社会磨合的转型阵痛,从此迈开大步向前。
受到牡丹社事件的刺激,清廷转而积极治理台湾。淮军精锐来台,没机会与日军决战,却步上了日军的后尘。淮军执行“开山抚番”的任务,遇狮球社反抗,虽然打胜战,但死亡及病殁达二千人。光绪三年(1877),清廷在凤山敕建昭忠祠以祭祀死难的官兵。
亿载金城炮台可说是牡丹社事件的产物。若没有发生牡丹社事件,光绪元年(1875)的安平不会出现这么一座现化代的西式炮台。而二十年后,亿载金城成为日本人的亿载金城。
日治时代的亿载金城,失去战略价值,炮台废弃,逐渐荒芜破败,炮台旧炮亦成废铁被拆除卖掉。直到昭和五年(1930),日本人为纪念台湾文化三百年,展开史迹调查,亿载金城被列为府城名胜,加以整修。
炮台城门的引桥,原为木桥,早已荒废,昭和时期改建为钢筋混泥土桥,并以洗石子栏杆为装饰,即今日亿载金城的现貌。台湾光复后,亿载金城乏人关注,再次荒废,直到民国六十四年(1975年),亿载金城落成一百周年,台南市政府才重新整建,并设置仿制当年大炮、小炮,大致恢复昔日旧观。
亿载金城旧貌(日治时期)。 |
亿载金城现貌。 |
亿载金城。城门洞、引桥、护城濠
今日的亿载金城,增添了不同的元素,以吸引游客。例如城门引桥旁,设有小码头及双人脚踏小船,游客可以坐船游护城濠。此外,在引桥前的广场,也竖立一座“爱在亿载”的情侣雕像。
“爱在亿载”的构想来自著名的《安平追想曲》(许石作曲、陈达儒作词/1951年),导览解说牌叙述了这段台湾女子金小姐与荷兰医生的异国恋情故事。
在民风保守的年代,这段爱情不被祝福,当年两人来到“亿载金城”前,立誓长相厮守,至死不渝。这段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后来被谱成台语歌曲《安平追想曲》,传唱至今,超过了半个世纪。
我大方的招手邀老婆一起与“爱在亿载”的情侣石雕合影。我们都快老夫老妻了,在众目睽睽之下,与“爱在亿载”合影,难道不会感到不好意思吗?我想应该不会。
沈葆桢建造“亿载金城”,岂不希望江山永固万万年?然而二十年之后,就江山变色了。我与老婆结婚至今已二十一年,婚姻仍固如金城。相较之下,当然可以无愧于“爱在亿载”这四个字了。
我是在抒文夸诩自己的婚姻吗?不是的。我是感慨亿载金城的历史沧桑。
半日的安平古迹之旅就在二鲲鯓的暮色中划下了句点。今天一路开车时,我不时啍唱着《安平追想曲》,老婆及孩子听到烦,都接嘴说:“卖搁唱啊!”(别再唱了!)我引吭唱到:“放阮情难忘,心情无地讲,相思寄着海边风。”老婆说:“你在思念谁啊?”
三十几年没来安平,我思念的人可多了。安平古迹,我最想念郑成功与沈葆桢,走访了安平古堡与亿载金城之后,回程的路上,我就可以不用再唱“相思寄着海边风”了。
旅游日期:2011.07.19
旅行地图
——本文转载自Tony的自然人文旅记//www.tonyhuang.idv.tw/@
城门洞及引桥。前有护城濠,濠上筑引桥,原为木桥, 今日所见为日治后期的面貌。
入口城门采用法兰斯砖砌法(Flemish Bond), 中央开圆拱门洞。城门洞长21.7公尺,宽7公尺,高6.2公尺。
从城门洞回望引桥及园区入口。
穿过城门洞,抵达炮台区。中央草地为练兵场。
穿过城门洞,抵达炮台区。中央草地为练兵场。
练兵场。
亿载金城导览平面图简介。炮台为方型,四角为凸形, 中央为凹形,建造炮台的城砖取自热兰遮城残城红砖。
英制阿姆斯脱郎大炮。
护城濠。
光绪十年(1884)以前的弹药库遗迹(1995年发现), 弹药库长约10公尺,宽约4公尺,离地约3公尺深,为三合土墙砌造。 因安全顾虑已掩埋,在地面以相对位置用红砖框表示。
棱堡式炮台。下方为凹状,配置士兵洋枪以防敌人近扑。
沈葆桢(1820~1879),晚清“同治中兴”时洋务运动的名臣之一, 著名禁烟大臣林则徐的女婿。同治六年(1867年)出任船政总理大臣, 创立“福建船政学堂”,为中国最早的海军学校。同治十三年(1874), 日本因牡丹社事件出兵台湾,沈葆桢出任“钦差办理台湾等处海防兼理 各国事务大臣”,赴台主持大局。沈葆桢抵台后,积极备战,以台湾府城 为根本要地,于是在安平三鲲鯓建造炮台(今亿载金城),以为防御。
【补注】 2011.08.04 根据读者Ricky兄告知,亿载金城的沈葆桢铜像并非沈葆桢本人, 而目前普遍流传的沈葆桢照片,是1876年《Far East》杂志所拍摄, 有中英文并列的图片说明“徐润芝参将”,并非沈葆桢。 但也有福建文史学者指出,沈葆桢是文官一品,按照清朝官服制度, 《Far East》图片人物的服装是是符合的,而参将是武官的三品官, 从服装来看,图片中的人物并不符合参将的身份。 |
|
左图:“徐润芝参将”。来源:Far East杂志,1876年。
右图:沈葆桢画像,来源:Shen Pao-chen and China’s Modernization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1994)
沈葆桢铜像面对着中央练兵场及城门入口。
城门洞内面门额“万流砥柱”。沈葆桢题,光绪元年(1875)
“爱在亿载”。
台南运河。 晚餐在安平用餐。趁着点餐等餐的空档,来到安平路的望月桥, 拍摄台南运河。台南古运河,初辟于道光三年(1823),日治时期, 古运河淤积,而于其南侧开辟新运河,历时四年,于大正五年(1926) 完工,即今日的台南运河。运河全长3782公尺,连结安平港与台南市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