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爱到台湾的故事:有感动就不远
策画序
有感动就不远
文/陈永兴(罗东圣母医院院长)
天主教灵医会,是大多数台湾人还觉得很陌生的团体,但是这个团体所属的外籍神父、修士、修女们,已经默默在台湾奉献了60年。
一甲子的岁月过去了,这些异乡人远从欧洲来到台湾,学台湾话照顾台湾的痳疯病患、残障者、智障者、结核病患、小儿麻痹儿童、失智老人、原住民、小朋友……数十年如一日无怨无悔,他们飘洋过海来到台湾苦难的大地,变成了比台湾人更爱台湾的异乡人,可是有多少台湾人认识他们,记得他们呢?
二年多前,灵医会现任会长吕若瑟神父来找我,请我到灵医会所属的罗东圣母医院工作,我当时很纳闷的问神父:“我既不是天主教友,也不是宜兰人,您们怎么会想到找我去罗东圣母医院当院长?”
神父告诉我:“因为我们这些从外国来的神父都老了,罗东圣母医院长期以来一直照顾原住民和弱势病患,我们经过打听得知你也很关心这方面的医疗人权,所以觉得你来罗东圣母医院应该很适合。”
我当时愣住了,心想难道这是神的旨意?于是决定先去参观一下再做决定。
没想到来到罗东一看吓了一跳,圣母医院的规模比我想像的要大很多,每天门诊病患服务量将近2000人次,住院病床也将近600床,急诊人次每天超过100人次,员工人数将近1,200位,整个医院忙碌不停,更难想像的是这样的医院竟然在亏损,原来神父们服务穷苦病人,乡下偏远地区的民众付不起医疗费就成为他们的负担,神父每天就是付出、付出,也没有成本观念或经营理念。
更令人感动的是灵医会所属的机构不只有罗东圣母医院,还有在澎湖马公的惠民医院(从痳疯病人开始到如今照顾离岛地区老人复健和长期照护的工作)、照顾智能不足和多重障碍的小孩的圣嘉民启智中心、照护老人的圣嘉民长照中心与玛利亚长照中心、兰阳青年会(兰阳舞蹈团和幼稚园教育小朋友),以及圣母护专等社会福利和教育机构,60年来不断地进行照顾弱势的工作。
除此之外,每天从圣母医院派出两部医疗巡回车到山区医疗服务,即使台风天、下大雨天也是风雨无阻,数十年如一日。
最后让我下定决心同意到圣母医院服务,是在罗东郊外丸山的山坡上,一群来自欧洲的外籍神父、修士埋骨于此的墓园,当我看到一整排十字架的墓碑上刻印着这些来自异乡的外国人是如何为台湾人付出他们一生的青春和岁月,最后化成了台湾人灵魂的骨灰,躺在台湾苦难的大地上时,让我更加觉得自己应该回馈给台湾社会和这片土地。
此外,我很惊讶的发现,在这一排十字架墓园中,竟然还有一格空着的墓地,似乎是上帝的呼召,等着我来躺在这儿。回到高雄后我跟太太说:“我想去罗东圣母医院工作。”
我太太很讶异的问我:“怎么会想跑这么远?从高雄跑到罗东,是台湾的对角线,一趟路至少要花三个半钟头,你这样来回跑会不会太远太累了?”我说:“是有点远,但是意大利来的神父、修士、修女从欧洲来到台湾,都不嫌远,而且一来就待了一辈子,死了也没回家,我至少每一、二个星期还可以回高雄一次,我怎么敢说远呢?有感动就不远!”
就这样我真的离乡背井来到罗东,投入圣母医院的行列,开始为上帝工作,服务偏远地区弱势病人。来医院之后,我发现医院内有院史馆,里头收存着每一位在此奉献并埋骨于此的灵医会会士的照片和生平资料,每当我凝视着这些异乡人,内心总有着深刻的感动,而一想到大部分的台湾人竟然都不知道他们的事迹,更是感到十分惭愧!
因此在罗东圣母医院58周年庆时,我就跟院内同仁提出“成立口述历史小组”的构想,我说再过二年就是天主教灵医会来台60周年了,身为罗东圣母医院的同仁,有义务传承早期来台的传教士们“以病人为基督、服事弱小兄弟”的使命,除了提出兴建老人医疗大楼的计划之外,我鼓励同仁采访老病友、老同事,把过去这些比台湾人更爱台湾人的异乡人,在这块土地奉献的事迹记录下来,希望出版一系列丛书来纪念这群撒下爱的种子的异乡人,这就是本书《12位异乡人,传爱到台湾的故事》之由来。
我很感谢本书的作者群同仁,大家都不是专业作家,也不是学历史的,但我们请口述历史的专家蔡笃坚教授来上课之后,每个月召集同仁开会讨论,分配工作分头进行采访和撰写,最后终于有了成果呈现在读者面前,虽然不是专业历史学者的著作,但我保证这是令人感动诚心善意的结晶,每一篇文章都充满我们深深的感恩和眼泪。
最后也感激董氏基金会愿意帮我们出版本书,因为这可能不会是畅销书,但我们相信这是有益台湾社会的好书,就像董氏基金会长期为台湾社会做好事一样,我想《12位异乡人,传爱到台湾的故事》也像董氏基金会的同仁一样,最希望带给大家的就是健康和爱,让我们共同努力说一声:“有感动就不远”。@(待续)
摘编自 《12位异乡人,传爱到台湾的故事》 大家健康杂志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