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1)谓之暴;慢令致期(2)谓之贼;犹之与人(3)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4)。”(《论语·尧曰篇第二十》)
【注释】
(1) 不戒视成:不经告诫而要求成功。
(2) 慢令致期:发令迟缓,到期却不宽假。
(3) 犹之与人:均之以物与人。“犹之”,均之。“与”,给。
(4)有司:掌一职之小官。
【语译】
子张问:“什么叫四种恶政呢?”孔子说:“不经教化便加以杀戮叫做虐;不加告诫便要求成功叫做暴;发令迟缓,到期却不宽假叫做贼,同样是给人财物,却出手吝啬,叫做像做小官员般的小气。”
【研析】
这是节录子张向孔子请教为官从政的要领。孔子当时讲了“五美四恶”,其中孔子反对“不教而杀”、“不戒视成”的暴虐之政。虽是古人名训,对今之为官或执政者而言,仍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延伸思考】
1、你知道共产国家有哪些特点?
2、古人言:“暴政必亡”,你认同吗?请举古今例子加以说明。
【相关资料】
“苛政猛于虎也”
“苛政猛于虎也”来自《礼记•檀弓》。根据《汉书•艺文志》,礼记是孔子的弟子听孔子传授有关礼仪的学问,记下笔记集结成书的。也有另外的说法是孔门更后面的弟子,去收集有关于礼仪学问的书籍编辑而成的。在古书中所谓的“记”,通常指的都是经书的批注,而礼记不仅仅止于对礼仪作批注,内容还包括了对古代礼节的阐述,是汇编古代礼学的重要著作。
“苛政猛于虎也”说的是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一回,孔子路过泰山,在泰山旁边的一处坟墓前,看见一位妇人,正十分哀伤的哭泣。孔听到这哀凄的哭声,让子路上前去询问。子路问:大娘,您哭得这样的悲哀,是不是有什么伤心事儿呀?这位妇人回答说,我公公被老虎吃了,我丈夫也被老虎吃了,现在我儿子又被老虎吃了。子路于是问,那您为什么不离开这儿呢?妇人说,到处都是苛政啊!孔子感慨万千地对学生们说,千万记住啊!苛政猛于虎。苛刻的暴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啊。
从孔子所在的春秋时代,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但是在这个世界上,还是常常听说在许多国家存在着苛政,也还常常听到有人甘愿冒着生命危险,流离失所,逃离本国,去别的国家去当难民。这些难民宁愿在收容国过着贫困的生活,也不愿意再回到母国。这不就印证了孔子所说的“苛政猛于虎也”。
* * *
善恶有报,暴君难逃
在春秋时代,晋国的国君晋厉公由于过于宠幸嬖姬,又杀害忠臣,所以晋国的人都很怨恨晋厉公。最后晋厉公被自己的臣子杀害了之后,鲁国边境的官员就把这个消息报告给鲁成公。
当时鲁成公正在上朝,于是便问在场所有的文武百官:“一个国家的臣子如果杀了他的君王,那应该算是谁的过错?”结果群臣之中没有人回答的出来。
最后,在大臣中,有一个名叫里革的人上奏说:“这件事情是国君的过错!因为统治国家和人民的人,其权威非凡的巨大!如果这样有权位的一个人却失去了威德,而且落到被人民所杀的下场,那么他的罪过也一定是非常之大!况且,身为君王的人,其职责就是应该好好地抚顺百姓、调正人民当中不好的行为观念的。如果一个君王反过来放荡自己邪乱的行为,放弃了治理国民的重责大任,使得人民之中产生了邪恶之徒,而君王却一无所知、无从考察,那么邪恶之徒与灾难一定会越积越多。 如果以邪乱的方法来面对百姓,就会让全国陷入淫乱而无可救药。在任用贤臣时,如果不能持之以恒,使下达的命令法规无法按步实施,最后就会使人民走上绝望的地步而完全无法再安抚民心。
假如一个国家最后是走上这样的命运,那又怎会需要这样的国君呢?所以,在夏朝的末期,其王夏桀逃到南巢;商朝的末期,其王商纣死于京城;东周末年,周厉王被流放到彘;西周末年,周幽王被杀死在戏山。这些君王都是因为他们用了邪乱的方法治理人民的缘故啊!所谓一国之君,就像是人民的大河大湖一样,当这大河大湖要往哪里流动,人民就像水中的鱼一样,就往哪个方向游动。所以其结果不管是美好的,还是悲惨的,都是国君自己所决定的,人民又怎能左右呢?”
从上面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最终将得到什么样的结局,都是由自己个人的行为所决定的,不管是一国之君,还是其它人都是一样。尤其是一国之君,身系着为全国百姓谋福的重责大任,更是应该重善重德。
(资料来源:《国语﹒鲁语上》《史记﹒晋世家》)
【课后作业】
处在地球村,我们仍然能见到有人必须生活在宛如暴君统治的共产国家。拥有自由的我们,应该如何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又该如何协助那些在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人们呢
--转载自正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