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核战
《摩诃波罗多》(一译《玛哈帕腊达》),是印度古代梵文叙事诗,意译为“伟大的波罗多王后裔”,是古印度两部著名的史诗之一。此书记载了居住在印度恒河上游的科拉瓦人和潘达瓦人、弗里希尼人和安哈卡人两次激烈的战争。此书与《罗摩衍那》并称为印度两大史诗,它写成于公元前一五○○年,距今约有三千五百多年了。而书中记载的史实则要比成书时间早二千多年,就是说书中的事情是发生在距今约五千多年前了。书中的战争规模浩大,其惨烈程度世所罕见。
书中的第一次战争是这样描述的:“英勇的阿特瓦坦,稳坐在维马纳(类似飞机的飞行器)内降落在水中,发射了“阿格尼亚”(一种类似飞弹武器,能在敌方上空产生并放射出密集的光焰之箭,如同一阵暴雨),包围了敌人,威力无穷。刹那间,一个浓厚的阴影迅速在潘达瓦上空形成,上空黑了下来,黑暗中所有的罗盘都失去作用,接着开始刮起猛烈的狂风,呼啸而起,带起灰尘、砂砾,鸟儿发疯地叫⋯⋯似乎天崩地裂。”“太阳似乎在空中摇曳,这种武器发出可怕的灼热,使地动山摇,在广大地域内,动物灼毙变形、河水沸腾、鱼虾等全部烫死。火箭爆发时声如雷鸣,把敌兵烧得如焚焦的树干。”
第二次战争的描写更令人毛骨悚然,胆颤心惊:“古尔卡乘着快速的维马纳,向敌方三个城市发射了一枚飞弹。此飞弹似有整个宇宙力,其亮度犹如万个太阳,烟火柱滚升入天空,壮观无比。”“尸体被烧得无可辨认,毛发和指甲脱落了,陶瓷器爆裂,飞翔的鸟类被高温灼焦。为了逃脱死亡,战士们跳入河流清洗自己和武器。”这些细节与日本二战中原子弹爆炸时产生的核辐射如出一辙。
一般的大火都达不到这个温度,只有原子弹的核爆炸才能达到。在德肯原始森林里,人们也发现了更多的焦地废墟。废墟的城墙被晶化,光滑似玻璃,建筑物内的石制家俱表层也被玻璃化了。除了在印度外,古巴比伦、撒哈拉沙漠、蒙古的戈壁都发现了史前核战的废墟。废墟中的“玻璃石”都与今天的核试验场的“玻璃石”一模一样。
“古尔卡”乘坐的飞行器“维玛那”又是什么呢?诗中写到:““维玛那”借助水银和一种强大的推进气流,确定了在九天航行的路线。它的飞行距离可以是无限的,飞行方向可以从上往下,从下往上,还可以从后往前。”在这部史诗中,飞船曾多次出现,在描述英雄阿周那乘坐飞船时:“乘上这太阳形的飞船,阿周那飞升而去,当到达一个凡人看不见的地方时”,他发现了数百艘飞船。在这个地方,太阳和月亮都不发光,更不要说火炬了。没有亲身经历单凭想像恐怕无法写出这样逼真的细节。而圆形飞船不就是现代人所说的“飞碟”吗?(待续)
--转载自正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