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生命起源

人类文明与人体生命之正见(三十)

1.精神性──“数学”无法理解“精神”

科技界的绝大多数领域中,往往重视物质,而精神层面是被有意无意的过滤掉。

先来看看构筑了整个科技大厦的理论基础──数学。数学的发展是建立在人的感官对于自然环境现象的感知之后所确立的、无需证明的规律(即所谓“公理”)的基础上的,然后经过对于客观物质世界数字特征的提取,建立起一个思想中的数学体系。由于这种操作,数学可以借用数字的世界延展到人类感官所无法直接感受的领域,从而大大拓宽人类所能认知现象的范围,甚至数学被称为人类的一种新的“感官”。

然而,这个数学的“感官”存在着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它无法感受理解和描述精神。当任何一种精神现象被抽象为数学时,它已经不是精神现象了。这种抽象为数学的过程就好像一个过滤的过程,它将精神的层面“滤”掉了。而精神的存在是我们人类的意识可以感受到和理解确立的,可见,这个数学带来了一个束缚我们视野的井口。

我们人自身是可以清楚的判断什么是活的,什么是有生命的,无须解剖出来其各个零件即可断定,也不用谁来向我们证明什么是精神,因为我们可以直接感受得到。当去判断一个人是谁时,也无需逐个对照其脸部的各种特征以与自己的记忆仓库匹配,只需看到一个很笼统的整体形像或背影,甚至只是精神领域的一些抽象的神态、气质,即可判断出该人是自己认识的某某人。

因为数学根本上是非生命非精神的,所以靠数学的体系造就的东西也就根本是非生命和非精神的。这一点从现代科学对生物的研究方法即可见一斑。生物学中,对生命的定义是(参见维基百科):一类具有稳定的物质和能量代谢现象、能回应刺激、能进行自我复制的半开放物质系统。从该定义我们不难发现,其实,它的研究对象不过是生命的物质载体而已。现代生物学对于生命的认识多注重其组织结构,通过解剖组织、冷冻切片等方式来研究,经常是“杀鸡取卵”来得到一些知识。其实这样恰恰只能是认识其非生命的那些物质表象罢了。对于真正生命,尤其是人的核心特征,意识领域内,它完全没有涉及。那么从纯物质化的角度来研究生命,岂非缘木求鱼?!

概括起来讲,完全以数学为基础的现代科学从本质上注定了它无法认识生命和精神现象的根本规律。上一章我们列举的许多案例都表明了精神其实是一种客观存在,甚至是可以直接改变物质的,物质和精神应该是统一的、一性的。而现在的主流科学,却从其基点上几乎完全忽视掉了精神这个层面。(待续)

--摘编自明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