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这样教 小皇帝变成好孩子(6)

出路──真正走出困境(上)
麦可.温特霍夫 译/王泰智、沈惠珠
font print 人气: 2
【字号】    
   标签: tags:

成人应该自我反省

我对关系障碍及其对社会未来发展影响的分析,引起社会大众广泛的关注,但从很多回馈来看,我觉得现在讨论这个问题已经太迟了。尽管如此,大众召唤解决方案的呼声愈来愈高。最普遍的看法是,仅靠分析是远远不够的,具体的解决方案在何处?父母、幼教人员和老师应该如何改变、应该怎么做?

.改变认知,找出自己是哪一种关系障碍

上述提出的问题是可以理解的。但我主要想指出,虽然我们每天都可以看到现存弊端的影响,但隐藏在潜意识的认知深处才是问题根源,至今大众未能具体地讨论;透过分析关系障碍才能为进一步讨论提供基础,使成人的内心有所认知,并且在此认知基础上彻底自我反省。我不能也不想提供教育上的秘诀,如果我们看不见也不能理解现今教育背后隐藏的问题,任何解决方案都没有用。针对这项议题,有数不清的书籍出版,有些肤浅、有些令人玩味,但只有真正触及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现况,才可能对读者有所帮助。

我试图表明的想法已纳入本章标题:出路—真正走出困境。如果我们的孩子在心理发展上继续朝向负面发展,我们的文化必然会步入窠臼。每个人都该自我反省,从日常行为中得出结论,才是找到出路的方法。这条出路攸关每一个人,也包括我们的孩子未来在社会上的前途。

.重新省思,你用什么方式看待“孩子”?

成人应该时刻反省,自己是依循哪一种关系模式来看待“孩子”,这对于找到出路至关重要。如何做到这一点,我想用下列案例加以说明:妮娜今年五岁,成天在外玩耍。傍晚她坐在浴缸里玩玩具鸭。母亲拿了洗发精进来,但妮娜不想洗头,继续玩着玩具鸭,并且告诉母亲她今天不需要洗头。

母亲试图说服孩子,然而她得到的唯一反应是妮娜开始哭闹,最后竟然哭着和母亲讨论,她为什么宁愿头发油腻,也不愿意洗头。两人正僵持不下时,弟弟在隔壁房间哭了起来,母亲暂时离开浴室去看小儿子。妮娜逮到机会便大吵大闹,大喊“妈妈”,并要求妈妈马上回来,直到妈妈回到她身边才安静下来。如此一来,弟弟继续哭闹,妮娜仍然不愿意洗头,妈妈必须应付这一切,备感压力。

当然,这听起来像是每个孩子都会发生的事。我不想把家庭里的混乱都说成是病态的征兆,尽管如此,上述案例仍然印证了我所研究的议题。这个家庭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上演上述剧情,这并非例外。妮娜的母亲觉得,让女儿了解必须每天洗头的重要性,再让她洗头,是很正常的事。如果妮娜最后决定她的头发不脏,还不需要洗头,也并非异常的举动。遗憾的是,现代父母常认为这是孩子独立自主与建立自信的指标,因此完全同意孩子的观点。妮娜的母亲按照伙伴关系行事,而不考虑女儿的年龄。

若是按照“孩子就是孩子”模式,即直觉式教育,她不会觉得有必要向女儿解释并说服她洗头。虽然母亲现在的做法看来开明、理智,事实上却是同意孩子做出错误决定。对妮娜来说,头发整不整齐,不洗头是否干净都无关紧要。妮娜当下的决定是她没兴趣洗头,母亲把女儿当成伙伴,也可以接受妮娜不听劝告。其实,这个问题可以轻易化解。

母亲应该根据五岁女儿的理解能力进行评估,只要在这个事件上与孩子划清界限,就可以从伙伴关系的模式中走出来。如果还有疑虑,她也可以从有利于孩子今后独立生活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就是让孩子及早学会整洁的重要性,让她知道有些事情(如洗头)必须在固定时间内完成。母亲经过思考后,也许会有所认知,违反女儿的“意愿”叫她洗头,并非“专制”的做法,而是在教导孩子遵循生活中的行为规范。

简单说来,伙伴关系障碍可以提升到认知的平台上进行观察,就可以看到我们在不同情况下采取的伙伴关系式行动,是不切实际地对孩子提出过度要求。不管身为父母还是老师,成人都需要不断检视自己与孩子的关系。首先要弄清楚,你是依循哪一种关系障碍模式来看待“孩子”:是把孩子当成孩子还是伙伴,或者你只想得到孩子的爱?如果这种自我检视确实产生效果,发现自己施行错误模式时不需要自责,而是要设法改变。

在此,我要强调的是,我的论述没有指责之意。不利于孩子心理发展的现象已经波及每一个人,这是整体社会背景所造成的,个人很难从中脱身。伙伴关系的现代思想是西方文明的重要成果,有助于维护民主制度和社会共识,但我们在处理与孩子的关系时,必须谨慎行事,必须考虑到孩子的年龄。你可以反复检讨,是否为孩子提供足够的规范和准则?是否在让孩子自己决定时,增加了他们的负担?

你应该自问,在一般情况下,你根据哪一种关系模式,以及如何看待孩子?或许你担心管教过严,会影响孩子与人交往的能力,事实正好相反:心理发展成熟有助于孩子具备上述的能力。重要的是:父母要给孩子明确的规范,让孩子有所依循。在此一规范内,父母做出对孩子及共同生活的重要决定;在规范之外,还是可以让孩子做些次要决定。例如,让孩子洗头时,自己挑选不同香味的洗发精。这种选择不会产生不良后果,可以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我们再看妮娜的例子,可以从中分析另一种关系障碍模式。母亲离开浴室不再关注她,由于妮娜喊叫而立刻做出反应,这是一种常见的行为模式:孩子哭闹,妈妈(爸爸、奶奶或者幼教人员)飞奔而来。如果是婴儿时期,完全没有问题,对五岁的孩子却不该如此。在这种情况下,母亲应该自问:这是例外的现象吗?比如是你今天的压力过大,还是在面对孩子“要求”时,惯常的反应?若是后者,便是处于投射关系中。母亲不能以平常心去看待亲子关系,投射关系让她只能透过立即性关怀,才能确保女儿对她的爱。在这种情况下,母亲不能因为孩子哭闹而屈服,应该立刻采取行动,终止孩子的哭闹行为。

妮娜接连的错误行为始于一个信念:她会在任何权力争夺中赢得胜利,而妈妈毫无胜算。如果母亲是一个与孩子划清界限的沟通对象,孩子就会发现自己的活动范围有限,或许根本不会进入这场权力争夺,而母亲面对孩子的愤怒应该保持镇定,让孩子感觉到“用这种方式达不到目的”。如果母亲对孩子采取直觉式教育,就会觉得这只是孩子无理取闹而不予理会。这样一来,妮娜就会感受到(当然不是理性的认知)她无法操控母亲。

─ ─摘自:《这样教,小皇帝变成好孩子》野人出版提供@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请进入
related article
  • 直觉式教育的关系模式认为“孩子就是孩子”,这是大约二十五年前成人谈到孩子时的理念。此一模式的亲子相处架构是,承认成人和孩子之间存在着权力差异,不论私人层面还是社会层面皆然。
  • 我们必须认清与孩子发展相关的直觉行为和放任态度之间的区别。后者从根本上来说,是在开明和独立的外衣下,漠视孩子及其社会行为;直觉行为则恰恰相反,保持平常心的成人能够感觉到是否需要回应孩子的行为;如果需要,也会知道怎么去做。
  • 沟通永远是解决问题最好的方法,前提是我们确实想解决问题。但沟通往往没那么简单,不同的人虽然运用同样的概念,却是表达完全不同的事。谈论孩子时更是如此:我们都在谈孩子,却是指不同的“对象”─这也是因为我们看待孩子的模式不同所带来的结果。
  • 把孩子看成是孩子的成人能够体认到,身心发展不成熟的孩子得学习各领域的知识才能健康成长,成人也必须时刻用爱心陪伴、进行指导。这是对孩子发挥保护的角色,必须具备特别的责任意识。“被保护者”这个名词今日几乎不再被使用,却最能表达这项观点。
  • 在寻找摆脱困境的出路,以及回归“孩子就是孩子”模式的道路上,可能发生见树不见林的情况。本来理所当然的事,现在我们却必须重新认识和学习,才能找到对儿童发展至关重要的内在平衡力量。时间就是重要因素之一。
  • 我们必须做好心理准备,因为治疗那些成长在缺乏关爱的家庭环境的儿童时,有可能会遇到庞大的障碍......
  • 对父母或教育者来说,最严重的儿童教育错误,就是对走上错误道路的儿童预言悲惨的结局。这类愚蠢的预言会助长儿童的怯懦,让情况无限恶化。我们应该反其道而行,以正面积极的态度鼓励儿童。
  • 我们必须从“激发这类儿童的勇气,并让他们相信自己的长处与能力”来进行治疗。
  • 在成长到学龄的这个阶段,孩子们正在培养和练习帮助新朋友、与他人相处和交友能力。还有自我调节和理解他人观点的能力。
  • 学龄儿童往往喜欢独立,但他们仍然需要你的爱、关注和认可。在成长和探索的过程中,孩子也需要一些限制和指导。这些限制可以帮助你的孩子感到安全,并为开始上学后的新规则、惯例和责任做好准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