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面面观
疫苗是一种生物制剂,可针对某些疾病增强人体自身的免疫功能。疫苗通常含有类微生物的成分在内,通常取自减弱或杀灭的微生物,或其毒素,或其表面蛋白质。
由于免疫有记忆的功能,因此在注射疫苗后,对微生物的入侵,就会唤起原有的免疫记忆,攻击入侵者。疫苗可以是预防性的,如对抗感染或某些较具攻击性的病原体,或可直接用于治疗,如癌症疫苗。
疫苗一词“vaccine”来自于金纳所使用的牛痘。“vacca”为拉丁文,意指牛。当人类接种牛痘后能对天花产生抗体。巴斯德及其他人继续研究牛痘,最后研发出疫苗注射预防,称为接种。
但最近台湾出现了一则因疫苗接种注射后婴儿死亡的案例。流感疫苗卫生局宣布刚开打一个多星期,台中即传出一名11个月大女婴疑似接种流感疫苗致死个案,引发许多家长恐慌。疾病管制局紧急召开记者会,强调公费流感疫苗接种迄今已14年之久,截至目前没有人因疫苗施打而死亡的案例。
通常疫苗的不良反应为过敏、感染,如局部肿胀、蜂窝性组织炎、荨麻疹、横纹肌溶解等等,但死亡的案例在这次算是比较严重的,因此医疗单位会同司法单位同时努力厘清女婴的死亡原因,进行解剖,探究真正的致死因素。
卫生单位认为流感疫苗是利多于弊,还是鼓励民众施打,当然与死于流感与流感重症的病人比较,流感疫苗还是有其充分利多的因素。
疫苗接种无法保证免于感染或疾病痊愈,有时是因为接种疫苗的人本身免疫力太差,无法激发足够的免疫能力对抗疾病。这种情况常见于糖尿病、长期使用类固醇者、爱滋病感染,或是免疫先天的缺陷。
即使人因注射疫苗产生了抗体,但免疫系统是协同作用的,不光是看抗体有没有产生决定免疫力的强弱,注射疫苗可使感染较不严重或是痊愈的快一些。尽管如此,疫苗在公共卫生上的成就是十分巨大的,如天花从世界上的灭绝,许多疾病也巨幅的减少,如小儿麻痹、B型肝炎等。
一个人接种疫苗最密集的时间是在婴幼儿童期,在美国,预防接种咨询委员会建议儿童应接种的疫苗有A型肝炎、B型肝炎、小儿麻痹症、腮腺炎、痳疹、德国麻疹、白喉、百日咳、破伤风、B型流感、水痘、轮状病毒、流行性感冒、脑膜炎球菌病及肺炎的疫苗,还担心有些儿童没有接受足够的接种,还设立了不同的通知系统。专家还建议有些疫苗应定时重复接种,如痳疹、破伤风、流行性感冒和肺炎。
为了减少疫苗的制作成本与储存成本,以延长疫苗有效期限,常使用硫柳汞(thimerosal)做为局部抗菌剂。硫柳汞进入身体后代谢成乙基汞-ethylmercury,18日后可排出体外,但还是有其风险,如可能引发神经发育异常及心脏疾病等,因此现在除了少数的流行性感冒疫苗,这种局部抗菌剂在美国、丹麦等多个国家已逐步淘汰,但还是可能用于制造过程。
现在有越来越多关于疫苗的储存问题要求完全避免或微量使用该抗菌剂。美国布希政府推动取消部分相关限制,还核准药厂使用水银量以利疫苗的保存,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亦认为无科学证据证明用硫柳汞保存疫苗对人体有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