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年节中民间家家户户都有贴对联(春联)的习俗,也将过年气氛点缀得更为喜气洋洋。从春联上大致可看出主人的行业。春联正确的贴法:人若在门外向内看,则房子的右边为大、左边为小。完整的一副春联为一横幅与两直幅;横幅贴门的上方,直幅分贴门之两侧,但需注意左右两侧勿贴错,以免贻笑大方。
对联又称楹帖,俗称对子,是结合中国独创的一种文学与书法的民间艺术,是诗歌体裁中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审美意义,它要求对偶、工整、平仄协调,字数多少没有规定。
对联是古典书歌,是在唐代格律诗演变过来的,持此观点的程裕祯先生在《中国名胜楹联大观》中认为,对联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诗经》、《楚辞》中的对偶句式。比如《诗经》中有“参差筕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青青子吟,悠悠我心”;《楚辞》中也有“鱼鳞屋兮龙堂,紫贝阙兮珠宫”等等。
诗句只要去掉“兮”字,上下两句就成为对句,如(悲回风)中的“漂翻翻其上下兮,翼遥遥其左右”。在汉魏六朝的诗赋,这种对句式和“骈体”也就是(四六句对偶的文体)格式随处可见的。
据《山海经》纪载,很久很久以前,东海有片很大的桃树林,住着两兄弟神荼、郁垒负责看守桃林,在桃林对面山上住着一群恶鬼,经常伤害百性,一天夜里鬼怪趁两兄弟熟睡之机,要来抢桃子,不料被两兄弟发现,把这些鬼怪全抓起来喂老虎,后来两兄弟死了被玉帝封为神仙。
后来人们认为桃木有驱鬼压邪作用,每到过节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画上神荼、郁垒画像并写上对联,保护全家平安,如此不仅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也可以用来祈福,更能装饰美化门户,用桃木制成的木板就叫“桃符”。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有一次生病时,听见门外恶鬼呼喊索命,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隔天夜里就再也没被恶鬼搔扰了。
之后,唐太宗叫画师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让一切妖魔鬼怪望而生畏,从此这一习俗就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最后又演变成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慢慢也就形成今天的“春联”。辞年后,家家户户在自家门上、窗口、米缸…等处贴着各种适合自家的春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