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金蝉脱壳:“发展城市”,移民再迁
金蝉脱壳,为兵法三十六计之第二十一计。
原文为:“存其形,完其势;友不疑,敌不动。巽而止蛊。”
一小时经济圈
二○○七年,重庆市党委和市政府提出“一小时经济圈”的城市区域发展战略,为实现此战略,将强制移民四百万。国务院以审查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机会,很快地便批准了此城市区域发展战略。
“一小时经济圈”,是指以重庆主城为核心,以一小时的车程为半径(一百二十公里),形成一个一小时经济圈,将成为一个具有明显聚集效应的西部地区最大城市群。这一小时经济圈涵盖长寿、涪陵以西的二十三个区县,面积二点八七万平方公里,目前常住人口一千六百多万。为实现“一小时经济圈”,重庆市党委和市政府计划在未来五年内,将有约两百万人口被迁移到“一小时经济圈”内,而未来十至十五年,则将有四百万人被迁移到此范围内。
重庆市党委书记汪洋,在为这个城市区域发展战略作解释时说,此为贯彻落实中共总书记胡锦涛“三一四”总体部署,推进重庆科学发展中关键的一步。目的是快速提升区域经济实力和辐射带动力,构建大型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着力强化产业支撑作用;要构建以主城为核心的城市群,着力强化集聚辐射功能;要构建网路化的基础设施体系,着力强化基础平台保障。
无论重庆市党委和市政府,用什么样的美丽辞藻把“一小时经济圈”的城市区域发展战略吹得如何天花乱坠,从世界大城市区域发展的经验证明,两千万人口在一个区域内的密集,最终只能导致无法解决的交通问题、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是一条不可取的道路。特别是为实现这个目标,强制迁移四百万居民,更会遗留严重的社会问题。如果说,世界大城市区域发展中有大规模强制迁移前例的话,那就是当时实现种族隔离政策的南非政府,在开普顿等城市实行的强制性大迁移和种族隔离,最后是以失败告终。
移民工程
在介绍重庆城市“一小时经济圈”区域发展战略时,重庆市委书记汪洋说:“对于三峡百万移民这个世界级难题,我们已是胜券在握了。”从这里便可以看出,汪洋是多么希望尽快给三峡工程移民划一个句点,并用另一个新的、更大的移民,来解决三峡移民过程中遗留下来的严重问题;但最近中央审计署发表的关于三峡工程报告中,还抱怨三峡工程管理不善,浪费资金五亿元,造成移民工程进展缓慢。长江水利委员会在二○○七年,解释三峡水库不能发挥预期防洪效益时说,受移民工程的限制,防洪蓄水只能到海拔一百五十六米,如果防洪蓄水至海拔一百七十五米,则要求尚未搬迁的三十六万居民到山上去跑洪。
一九九二年,中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三峡工程移民总人数为一百一十三万人,其实三峡工程移民人数,早已“超额”。
至二○○六年底,三峡工程已强迫迁移了一百三十万居民,比计划多出了十七万。但是三峡水库到二○○六年十月,只蓄水至海拔一百五十六米,距离三峡工程的正常蓄水位海拔一百七十五米,还有十九米,而距离最高蓄水位海拔一百八十三米,还有二十七米。
特别要指出的是,原来中国人都视毛泽东之“高峡出平湖”为真理,但三峡蓄水的实践证明,“高峡出平湖”是谬误,实际上是“高峡出斜湖”。水库有水力坡度。如果三峡水库的平均水力坡度是泥沙组计算的万分之○点七,当三峡工程发挥防洪作用、蓄水至海拔一百七十五米时,重庆的水位起码是海拔二百一十七米(重庆市不少建筑物的地面高程为海拔一百八十五米,重庆火车站铁轨标高海拔一百九十六米,朝天门码头最高一级台阶的高程为海拔二百米);如果三峡水库的平均水力坡度是两院院士张光斗所说的,略小于万分之二,以万分之一点五计算,重庆的洪水位起码是海拔二百六十五米。
三峡水库的水力坡度是水流的函数,水流越大,水力坡度越大,水流越小,水力坡度也小。根据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三峡水库在运营前一百年是淤积过程,到一百年之后才能达到冲淤平衡。在三峡水库达到冲淤平衡之前,三峡水库的水力坡度将变得越来越大。只有水力坡度增大,三峡水库才能从淤积转变到冲淤平衡。在三峡大坝建设之前,长江宜昌至重庆段的水位高差为一百二十多米,基本是冲淤平衡,每年汛期略有淤积,汛期后有走沙期,达到平衡。三峡水库达到冲淤平衡时,三峡水库的水力坡度将接近建坝之前的状态。在三峡水库达到冲淤平衡之前,三峡工程的移民工作不可能结束,移民人数将持续增长,移民工作也不可能完成。
坡度计算
一九九八年,笔者曾指出,三峡工程移民按照水库没有水力坡度计算和安置是错误的。伊文(注:伊文,见第三:“无中生有”之“违逆水性”)马上撰文反驳道:“到这里我真的怀疑这位王水利专家的水准,怎么竟会把重庆的水位给算错了。照他这么一算,重庆的水位就变成了二百一十七米,那么重庆真的被淹得差不多了。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真的从中央到地方不是傻瓜就是疯子,否则怎么会让这样愚蠢的工程上马呢?只要稍有流体力学或者水力学基础的人都知道,水库基本是没有比降的,也就是说水位是平的,只是在库尾及其上游才有比降。”
博大出版社授权(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