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与西方 谈龙大不同
龙在中国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历史的长河中,龙有着不同的形象和多变的角色。但大体而言,东方的龙是神圣、吉祥的,在许多传说故事中,龙多半具有神力,且龙也是中国皇权的象征。反观西方的龙,与东方龙的形象则大不相同,在西方文化中,龙多代表邪恶、丑陋的怪物,而象征正义的英雄则往往有着屠龙的事迹。
东方龙 传说形象来自远古
龙在中国文化中的身影可说是源远流长,随着考古研究的进展,龙在历史中的起源也不断往远古回溯。1970年,在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过“C”型玉龙,后经考古勘查确认该玉龙属于距今约5,000多年的遗物。出土的“C”型玉龙在龙头的部位,有着十分明显的形象。
1987年,对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45号墓的考古中,也发现了蚌塑龙虎。根据考古断代和碳-14测定,墓葬的年代在距今6,500年前左右。经学者考证,蚌塑龙虎与中国传统天文学中的四象(亦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有密切的联系。而这只精心用蚌壳摆塑的龙,因为年代久远,也被称为中华第一龙。
除此之外,还有两幅珍贵的战国时期帛画,分别是《人物御龙帛画》和《人物龙凤帛画》,两幅图的画面上也都画出明显的龙形。《人物龙凤帛画》描绘的是一名侧身而立的仕女,她合掌作揖,头上顶着的是一只振翼奋起的凤鸟,凤鸟的左方正对着一条蜿蜒的夔龙,这只龙占了画面的四分之一。而《人物御龙帛画》则描绘了一名佩有长剑的男性,正驾驭着一条龙,龙身如舟。从战国时期的画像可看出,当时人对龙的形象,已有了非常细密的描绘。
除了出土文物中的龙形象,在远古的传说中,人的始祖伏羲、女娲,也有一说认为他们是龙身人首,又被称为“龙祖”。而相传,炎帝的出生即与龙有关,其母感应“神龙首”而生,死后化为赤龙。
东方龙形象的演变
古人对龙的形象有着细密的描述,宋代罗愿“尔雅翼”释“龙”说:“俗画龙之状,有三停九似之说,谓自首至膊,膊至腰,腰至尾,皆相停也。九似者,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
而目前在民间雕刻中常见的五爪、四爪龙其实是在历史中演变而来的,商周时期的龙多为夔龙形象,在商代,夔龙多为一鸷足而四爪,西周时期的夔龙则转变为弯月形的二爪。
除了夔龙之外,也有一种应龙形象起源于商周,延续至秦汉、隋唐,这种应龙则多为三趾。现今人们熟知的黄龙则源于唐宋,盛于明清,而自元代开始,只有皇家可使用五爪龙的形象,民间只能用三爪或四爪龙的图案。
清朝之后,就没有五爪龙绘制的禁忌了,但由于五爪龙曾为皇室独有的象征,因此民间绘龙也喜爱绘成五爪。
东方龙的性质与传说
谈起中国关于龙的传说和故事,那真是数不胜数,对于龙的种类也是分类细密。据《广雅.释螭》载:“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五角曰螭龙。”其中,应龙在三皇五帝的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据《山海经.大荒东经》载:“大荒东北隅中,有山名曰凶犁土丘。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故下数旱。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目开而日出,目闭而日落。”应龙不只帮助了黄帝,在涿鹿之战打败蚩尤。大禹奉命治水时,应龙也曾以龙尾画地成河,将泛滥的洪水引导入海。
龙在中国多半也具有掌管水、雨的性质。《太平广记》中记载,唐元和末年,曾有一寺僧梦见白龙盘旋,每次梦到的隔日必有雨。这名僧人便召人建造了一尊龙像,没想到这只龙竟然能够飞去,其离去时,寺中的龙像也会跟着消失。后来寺僧遂以铁链系之,尔后如有旱捞之灾,向此龙祈祷皆可灵验。
传说中龙还可以改变形体的大小,甚至变化成人形。《西游记》中就记载了一个泾河龙王幻化成人,去长安会见袁天罡的叔叔袁守诚,最后招引一场大祸的故事。
在中华传统文化里,处处可见“龙”的踪迹。不仅在《春秋左传》中有十几处提到“龙”,而且商代的甲骨文中“龙”字更是象形字。按照《说文解字》中象形字的造字法“画成其物,随体诘诎”,必然是有物存在,才得以指物象形。如此,就更让人琢磨不透,龙这种神秘的生物,究竟存在于哪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