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家王元:按部就班上学考试扼杀英才

人气 8
标签: , ,

【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2012年01月02日讯】中科院院士、著名数学家王元日前表示,中国对于英才培养重视不够,“因材施教”远不够,按部就班一级级的上学制度和考试制度,对优秀的人才是一种藩篱。他呼吁要给予精英教育自由生长的空间。

精英教育需要自由生长空间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担任过10年中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委员会主席的王元院士每天走在中关村的大街上,放眼望去,最多的就是为应试而生的奥数补习班。

这位耄耋老人担忧:即将进小学的孙子孙女如果不喜欢自己研究了半个多世纪的数学,最后是不是仍将被迫卷入奥数培训的滚滚洪流。

他常常现身说法寄语年轻人,一个成功的人一定是由于兴趣爱好而执著追求,才创出成绩的。

为什么中国今天出不了钱学森、华罗庚这样的大科学家,王元认为,华罗庚的故事给人启示。

在王元看来,西方国家的教育重视英才,因为造福国家、重点创新要靠英才。而中国对于英才培养重视不够,“因材施教”远不够。 7岁的孩子,有的只有4岁的智力,有的早就超过了,按部就班一级级的上学制度和考试制度,对优秀的人才是一种藩篱,“就像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饭、读一样的书,变成了要齐步走,最后只有向落后看齐,好的学生被扼杀掉了”。

王元呼吁要给予精英教育自由生长的空间,而他的中学时代恰是对此最好的注脚之一,尽管时代和环境已经大不相同。

同时,他认为不是英才非要按照英才培养同样糟糕。

王元常常为一个个案唏嘘:自己认识的一个人,小学时家长让念中学的东西,中学时念大学的东西,早早到美国某名牌大学拿到博士学位,遗憾的是,毕业几十年没有一点创新。

中学无需都考满分 音乐和绘画浸染让人远离蝇头小利

王元的初中生活是在战乱与艰难中度过的,快上高二时,全国才迎来了八年艰苦抗战的最终胜利。

1942年,王元考入了当时的国立二中,这所学校由扬州中学西迁四川后改名而来。今天的资料显示,王元求学前后从扬州中学毕业的学生中走出了40余位院士。

民国时期的教育更趋近精英模式,“当时的学习太简单,管得不多。”正是得益于这样宽松的环境,精力旺盛的王元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了课外,“学了很多人文的东西”。从《红楼梦》、《三国演义》、莎士比亚作品等文学名著,再到二胡演奏、画画、游泳和美国电影,王元样样浸染其中。

整个中学时期,王元的学习成绩始终保持中等水平,“50名同学,一直排在20名左右”,即使相对不错的数学与英语,也远不是班级最好。

但是他坦言从来没有过后悔,“我认为中学那样学习是正确的,不需要门门考5分(当时考试满分为5分)。”

他认为音乐和绘画的浸染让自己远离蝇头小利,“那些深厚的意境使人净化,让人知道最高级的享受,不会再去贪图蝇头小利”。

而他与数学的缘分似乎在冥冥中注定。19岁那年,王元自觉天分不够,高考第一志愿他填报的全是电机、化工一类的工科专业,而把数学放进了报考志愿的替补队伍,却没有想到步入了数学研究之旅,最终成为在哥德巴赫猜想中证明了2+3的著名数学家。

多年后,在很多中学里演讲,面对充满激情和和梦想的青少年一代,王元常常深有感触地告诫,“中学时代一定要全面发展”。

(责任编辑:李明)

相关新闻
从美国的小学教育看经济强国背后的推动力
【热点互动】中国大学生出路何在?
中国博士生人数增多水平下降
印度向全球“批量出口”CEO 学者揭密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请进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