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的后悔与原谅 谈家庭暴力
“家庭暴力”听来不陌生的名词。所谓家庭暴力,泛指家中成员以粗暴手段或言语恐吓,对家人造成身心伤害的不当行为!家庭暴力虽然方式与程度不一,但对于亲人的伤害却不可小觑,甚至严重威胁到家庭生活的安全。
这些事件发生在你我的周围,许多人都见过、听过或经历过“家庭暴力”的场景。你我之中,或许有的人还扮演过救援者、旁观者、受暴者、施暴者等角色。然而,不容讳言的是多数人会把“家庭暴力”看成“家务事”,是家庭的秘密,是外人所不能、也不该干涉的。除此之外,人们也习惯地以为“只有一些特别不正常的人会打老婆、小孩或老人,与多数人无关”。诸多类似的观念与说法,提供“家庭暴力”继续滋生的温床。
合理的借口 让暴力场景不断上演
大多数的施暴者在事件发生后都是悔恨自责,乞求寛恕;而初尝暴力对待,惊魂甫定的受虐者在亲友的安慰劝导下多数选择原谅对方,重新接纳与信任。然而,施暴者的承诺通常是禁不住考验,在工作与生活的压力无处宣泄下,摩擦冲突越来越多,长期累积及猜疑,使暴力场景一再的重演。慢慢的,施暴者给自己的暴行找到了合理化的借口。
多数男性沙文主义者的论调是,妇女被殴打的原因是她们作错事,未尽到为人妻子的责任,或表现太过强势,使先生不得不以殴打的方式教训她。然而在一个民主自由的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理由侵犯他人的人身安全,因此,受暴妇女作错事或太过女强人,都只能说是施暴者的借口。
有些受暴妇女选择含泪隐忍,继续留在施暴的丈夫身边,甚至抱着“家丑不可外扬”的观念,不敢向亲友或外人求助。那些继续待在暴力家庭中的女人,把家庭的完整看得比安全更加重要;宁可选择忍受身体上的痛苦和精神上的折磨。
在男尊女卑的社会里,受暴妇女面对的先天弱势如下︰
• 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
• 放不下孩子。
• 长期处在被控制、虐待后,缺乏面对社会的勇气。
• 认为离婚是一种耻辱,而无法离开受虐环境。
• 缺乏社会支持,无路可去。
• 担心施虐者报复,连累家人与自身的生命安全
人格特质 使他对另一半施虐
施暴者都是没念书、言谈举止粗俗、看起来有暴力倾向,或者是精神病患吗?其实不然,婚姻暴力普遍发生在各个社经层阶,其中施虐者不乏高收入、高学历,或具有专业技术的人才。根据一项统计资料显示施暴者的学历,国中者占22.5%,高中学历者占29.9%,大专学历者占20.1%,硕士以上学历者占2%,显见婚姻暴力并非仅限于低社经阶层。施暴者有精神疾病者仅占8.8%,比率并不高。
这些施暴者多半人格上有问题,例如大男人主义、挫折忍受度低、对情绪的管理能力差、对另一半有强烈的占有欲、没有自信、有不良的嗜好及习性等。在男性沙文主义者心目中,妻子儿女天经地义是属于他的财产,他要做她们身体与心灵的主宰,就连殴打妻子都可以成为爱的借口。
(Fotolia)
处遇及治疗 让家庭悲剧不再重演
许多受暴妇女即使鼓起勇气想脱离施暴者的枷锁,却无奈地发现现行的司法与社会福利制度仍然无法给她们真正的保障。直到少数几位被逼得走投无路的受暴女性在绝望之余自力救济,造成悲剧事件,才引起社会大众的关注。
那么整个社会都应该发挥“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精神,积极关怀援助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同时也应该给施暴者安排各项处遇及治疗,透过身心治疗及教育课程协助他们学习正确的情绪控制与人际互动方式,减少再度施暴的概率。让家庭暴力的悲剧不再重演。@◇
(本文作者为精神科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