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茶文化

融雪煎香茗 春深一碗茶

--古代茶之典故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陆羽《茶经》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随后兴于唐朝,盛于宋代。唐朝刘贞亮赞美“茶”有十德,认为饮茶除了可健身外,还能“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

上下五千年以来,中国茶文化独成一体,古人的一杯茶包含中国文人哲人深爱的天、地、山、水,仁、智。众多的文人雅士不仅酷爱饮茶,而且留下众多古今茶事,茶人雅韵,芬芳而甘醇。

孙皓赐茶代酒

据《三国志.吴志.韦曜传》载:吴国的第四代国君孙皓,嗜好饮酒,每次设宴,来客至少饮酒七升。但是,他对博学多闻而酒量不大的朝臣韦曜甚为器重,常常破例。每当韦曜难以下台时,他便“密赐茶荈以代酒”。这是“以茶代酒”的最早记载。

陆纳杖侄

据陆羽《茶经》转引晋《中兴书》载,晋人陆纳,曾任吴兴太守,累迁尚书令,时人赞其“恪勤贞固,始终勿渝”,以俭德著称。

有一次,卫将军谢安要去拜访陆纳。陆纳准备以茶、果待客,他的侄子陆俶对此却以为不妥,便自作主张,暗暗备下可供十几人吃的丰盛的菜肴。待谢安来了,陆俶便献上了这桌丰筵。客人走后,陆纳愤责陆俶“汝既不能光益叔父,奈何秽吾素业”,并打了侄子四十大板,狠狠教训了一顿。

单道开饮茶苏

陆羽《茶经七之事》引《艺术传》曰:“敦煌人单道开,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药有松、桂、蜜之气,所饮茶苏而已。”单道开,姓孟,东晋高僧。少怀隐遁之志,好隐栖,常常服用有松、桂、蜜等气味的药丸,饮一种将茶、姜、桂、橘、枣等合煮的名叫“茶苏”的饮料。

七年后,他逐渐达到冬能自暖,夏能自凉,昼夜不卧,一日可行七百余里。后来移居河南临漳县昭德寺,设禅室坐禅,以饮茶驱睡。

王濛与“水厄”

据《世说新语》载,东晋书画家、司徒长史王濛特别喜欢茶,不仅自己一日数次地喝茶,如果有客人来,便一定要客同饮。当时,士大夫中还多不习惯于饮茶,去王濛家时,大家总有些害怕,每次临行前,就戏称“今日有水厄”。于是,后人戏称饮茶或好饮茶者为“水厄”。

王肃与“酪奴”



北魏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卷三载,南齐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王肃,赡学多通,才辞美茂。

王肃原在南齐时便极好喝茶,投靠北魏后,饮食上初时仍习惯于喝茶,吃饭菜偏爱鲫鱼羹,对羊肉和乳酪之物碰也不碰。他因善饮,据说一次能喝茶一斗,所以洛阳(北魏孝文帝之都)人给他取了个绰号,叫“漏卮”。

几年以后,王肃对羊肉、乳酪之类已能接受。有一次,他在宫里用餐,吃了很多的羊肉和酪粥。魏孝文帝元宏见状甚感奇怪,于是问他说:“以你汉人的口味比较,羊肉和鲫鱼羹,茶和乳酪,究竟哪个味道好?”

王肃的回答很不一般,他说:“羊是陆产之物中味道最鲜美的,鱼则是水产中的第一美味,都可称得上是佳肴珍馐。如要比一下,那只能说羊肉好比是齐鲁这样的大邦,鱼则是像邾莒之类的小国。这里只有茶是最不中用的东西,最多只能给乳酪当个奴仆。”

王肃这番“精彩”的奇谈怪论引得孝文帝哈哈大笑。当时在一旁的彭城王元勰对王肃说:“你不怎么看重‘齐鲁大邦’,而偏爱于‘邾莒小国’,这是为什么?”王肃仿佛乡情难忘似的说:“这是我们家乡最好的东西,我不得不偏好啊!”元勰又对他说:“那么你明天到我府上来,我专门为你摆一席‘邾莒之食’,还有‘酪奴 ’。”

李德裕与惠山泉



李德裕,是唐武宗时的宰相,他善于鉴水别泉。尉迟偓的《中朝故事》中记述:

李德裕居庙廊日,有亲知奉使说口(今江苏镇江)。李曰:“还日,金山下扬子江中急水,取置一壶来”。其人忘之,舟上石头城,方忆及,汲一瓶归京献之。李饮后,叹讶非常,曰:“江南水味,有异于顷岁,此颇似建业石头城下水。”其人谢过,不敢隐。

唐庚《斗茶记》载:“唐相李卫公,好饮惠山泉,置驿传送不远数千里。”这种送水的驿站称为“水递”。时隔不久,有一位老僧拜见李德裕,说相公要饮惠泉水,不必到无锡去专递,只要取京城的昊天观后的水就行。

李德裕大笑其荒唐,便暗地让人取一罐惠泉水和昊天观水一罐,做好记号,并与其他各种泉水一起送到老僧处请他品鉴,找出惠泉水来,老僧一一品赏之后,从中取出两罐。李德裕揭开记号一看,正是惠泉水和昊天观水,李德裕大为惊奇,不得不信。于是,再也不用“水递”来运输惠泉水了。

苦口师

晚唐著名诗人皮日休之子皮光业(字文通),自幼聪慧,十岁能作诗文,颇有家风。皮光业容仪俊秀,善谈论,气质倜傥,如神仙中人。吴越天福二年(公元937年)拜丞相。

有一天,皮光业的中表兄弟请他品赏新柑,并设宴款待。那天,朝廷显贵云集,筵席殊丰。皮光业一进门,对新鲜甘美的橙子视而不见,急呼要茶喝。于是,侍者只好捧上一大瓯茶汤,皮光业手持茶碗,即兴吟到:“未见甘心氏,先迎苦口师。”

从此以后,茶就有了“苦口师”的雅号。

谦师得茶三昧



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苏东坡第二次来杭州上任,这年的十二月二十七日,他正游览西湖葛岭的寿星寺。南屏山麓净慈寺的谦师听到这个消息,便赶到北山,为苏东坡点茶。

苏东坡深知谦师点茶有道,品尝谦师的茶后,感到果然非同一般,专门为之作〈送南屏谦师〉诗一首,记述此事。诗中对谦师的茶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忽惊午盏兔毛斑,打作春瓮鹅儿酒。天台乳花世不见, 玉川凤液今安有。先生有意续茶经,会使老谦名不朽。

谦师治茶,有独特之处,但他自己说,烹茶之事,“得之于心,应之于手,非可以言传学到者。”他的茶艺在宋代很有名气,不少诗人对此加以赞誉。据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载,北宋史学家刘攽有诗句曰:“泻汤夺得茶三昧,觅句还窥诗一斑。”就是很妙的概括。

后来,人们便把谦师称为“点茶三昧手”。历代诗人常将此典入诗。明韩奕有〈白云泉煮茶〉》︰“白云在天不作雨,石罅山泉如五乳。追寻能自师来,题咏初因白公语。山中知昧有高禅,采得新芽社雨前。欲试点茶三昧手,上山亲汲云间泉。”

吃茶去

吃茶去,是很普通的一句话,但在佛教界,却是一句禅林法语。

唐代从谂禅师曾在河北赵州柏林禅寺(当时称观音院)主持四十年,人称“赵州古佛”,他喜爱茶饮,到了唯茶是求的地步,因而也喜欢用茶作为机锋语。

据《指月录》载:“有僧到赵州,从谂禅师问︰‘新近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什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喏,师曰:‘吃茶去’”。

对“吃茶去”这三个字历来也是见仁见智的,这三字禅有着直指人心的力量,也从而奠定了赵州柏林禅寺成为“禅茶一味”故乡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