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处方笺:你有哪些财务病征(2)

劳伦斯.克里寇夫 Laurence J. Kotlikoff

人气 2
标签:

※ 刻意忽略

“刻意忽略”一方面是指那些没有理财知识的人所做的愚蠢理财举动,另一方面也是指那些精通理财知识的人所做的愚蠢理财举动。

近来有个实验,让宾州大学华顿商学院金融系的学生每个人都得到虚拟的一万美元,在四个股市指数基金中选择一个最理想的投资组合方案。投资方式不限,包括把所有的钱投入一个基金里。

顺带一提,一个指数基金投资在特定的股票,与每支股票相较于所有包含在指数里的绩优股价值成比例。

就如我们之前提到的,标准普尔五百指数(S&P 500)基金将其资产的百分之二点八四投资于通用电气公司的股票,因为通用电气公司的股票市值占标准普尔指数前五百大公司所有股票市值的百分之二点八四。

每个基金都会给每个学生一份招股说明书,如果仔细阅读说明书,他们很快就会知道,所有这四项基金都用同样的比例投资于同样的证券,费用却天差地远。

当然,阅读招股说明书就像是海底捞针,几乎没有一个初试啼声的金融奇才会花时间或仔细去阅读说明书。

也因此,几乎所有学生都选择投资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金,以为这样就可以赚到钱。当然,正确的举动是只投资一个基金──费用最低的那一个。

这个由哈佛大学行为经济学家莱布森(David Laibson)所领军的研究小组,对这些调查结果感到震惊。

但后来莱布森明白,要求华顿商学院的学生阅读并吸收详细的招股说明书太超过了。

因此,他再次对不同组的华顿商学院学生做同样的实验,但这一次莱布森针对主题提供简单的一页文件,说明每个基金的基金持有及费用。

当然一如预期,这些初试啼声的MBA学生也搞砸了,八成的人会选择投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资金。

可想而知,某个长春藤盟校的成员也会重复莱布森在哈佛商学院所做的实验来回敬他,不过这里所透露的讯息很明确,即便连精通财务知识的人,在处理极为重要的财务成本资讯时都可能忽略掉一些讯息,因为这些讯息被设计得难以理解且极度沉闷,我们将这种行为称为“刻意忽略”(designed neglect)。

金融业中很多人是靠刻意忽略生存下来的,股票指数基金的买卖──在莱布森的研究中所提到的基金──就是很好的例子。

持有这些基金每年的费用从不到投资金额百分之一的十分之一,到最高的百分之二点五。

其中有太多人支付较高的费用,套句莱布森的话,就像“花五十美元买一盒Cheerios全谷麦片,在其他地方花二块美元就可以买到了。”证券交易委员会为什么会让这种情况发生?这是个好问题。

※ 过度自信

过度自信是另一个造成财务恶化的原因。

在一个大学课程里,教授一开始就问学生,希望做得高于平均水准的人请举手,几乎所有人都举了。

如果你问人们希望能活多久,答案一般都会超过他们的平均寿命。如果你问人们是否希望他们的投资组合表现优于大盘,普遍的答案也都是肯定的。

显然,我们都活在寇勒(Garrison Keillor)的“太平湖”(Lake Wobegon)里,那里的妇女都很强壮,男人都很英俊,所有的孩子都高于平均水准。

人们都会依循过高的期望行事。美林证券所做调查的受访者中,那些确信会得到完整社会福利累计金额的人,平均来说,到中年时,比那些预期社会福利金会被削减的人,少了一年的收入。

男人似乎特别容易过度自信。废话!在最近一份透过折扣券商所做的关于股票交易的研究报告中,投资行为学专家欧定和同样任教于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的经济学家鲍伯(Brad Barber)发现,不管男性或女性都有过度投资的情形发生,但男性交易频繁的程度多了百分之四十五。

在这样的情况下,男性不仅最后回报率低于女性,最终的表现也低于大盘二点六五个百分点──这是他们得为睾丸激素付出的巨大代价。

过度自信会传染。郁金香狂热(Tulpenmanie)、密西西比计划(the Mississippi Scheme)、英国的南海股票泡沫(The South Sea Bubble)、南美洲开采热潮、铁路狂热、“喧嚣二○年代”(Roaring Twenties)的投资泡沫、日本的泡沫经济和网路泡沫──这些都是整个社会明知不可为却为之的例子。

在每个例子中,过度自信的投资者用疯狂的价格购买证券,因为他们深信这些证券的价值会继续攀升。

疯狂到什么程度呢?在一六三○年的荷兰郁金香狂热期间,买一个郁金香球茎的钱,可在阿姆斯特丹买一栋住宅!

在一九八○年代日本泡沫经济期间,根据纽约时报于一九九三年一月二十四日的报导,日本天皇皇宫的四分之三平方英里土地的价值,超过了佛罗里达州所有土地的价值!

在网路泡沫期间,那斯达克股票(Nasdaq,由许多高科技公司主导的证券市场)在短短四年内由六百点上涨至五千点!二○○二年则时跌落至八百点。

重点在于,我们都是情感的动物,我们会受到刺激,不会停下来思考而冲动行事,包括像费雪(Irving Fisher)这样的经济学家。

※ 消费平滑之父

费雪不是一般的经济学家。在他的年代里,他是声名赫赫的经济学家,而且如果当时有诺贝尔奖的话,他一定会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身为世界计量经济学会(Econometric Society)的创始人和第一任主席,费雪热衷于运用数学和统计数据于商业和经济活动。

除了身兼多产作家和研究者外,费雪也在耶鲁大学教书,同时还是一位企业家。他成功运用小生意的买卖赚到一千万美元,相当于今日的一亿多美元。

他非常了解风险是怎么回事,却在喧嚣的二十年代期间,以“买空”的方式借钱买股票,累积财富。

没有人知道他为何干冒这样的风险,因为他向来都倡导小心谨慎。今天的经济学研究生可能仍然会读他的《利率》(The Rate of Interest)或《货币购买力》(The Purchasing Power of Money)等书,但对于一般大众来说,费雪仅靠一句话就让他永垂不朽。

这句话是费雪一九二九年为了让紧张的投资者放心所说的:“股价已经进入仿佛永远不坠的高原地带。”

(Stocks have reached what looks like a permanently high plateau.)上网搜寻“临终名言集”,你会发现费雪这番话,足以与史上一些离谱至极的错误并列,例如一八七六年西联汇款(Western Union)的某个备忘录:“‘电话’这玩意有太多的缺点,所以我们必须审慎考虑是否要将它当做一种联络工具。这个设备对我们本身而言没有任何价值。”

又如迪卡唱片(Decca Records)解释他们没在一九六二年签下披头四的原因:“我们不喜欢他们的声音,而且吉他音乐也即将过时。”

在费雪发表上述声明两天之内,股市暴跌。这个“黑色星期五”带来了大萧条。费雪失去了财富,他不是失去三分之一或一半的财富,而是一无所有。

耶鲁大学了解他的处境,买了他的房子,然后回租给他。但费雪付不出租金,最后被赶了出去。

故事的结局是:费雪变成消费平滑之父。他是第一个彻底研究人们应该花多少钱以及应该存多少钱的经济学家。但是,即使他在消费平滑上深厚的学识,也无法让他免于破产一途。

费雪的问题出在哪里?这很难下定论。但是,在某个时候,他不再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而是开始赌博。

他在学术上和理财上非凡的成就,可能正是导致他垮台的原因。如果你是一群人当中最聪明的家伙,而且每个人都这么对你说,加上你赚钱赚翻了,你就会开始相信你自己提倡的一切。@(待续)

摘编自 《25岁后一定要懂的40则理财处方笺》 商周出版社 提供

相关新闻
硅谷地产专家谈当前买房绝技
开源节流 加人双管齐下应对物价涨
古镜:经济发展与中共模式
管理新思维:量化宽松到黄金过热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请进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