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大陆政治

档案解密:重庆建抗战都市伟大防空工程

【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2011年09月13日讯】刚刚解密的重庆市“大轰炸档案”显示:在日军持续轰炸中国抗战指挥中心重庆6年多时间里,英勇顽强的中华民国政府和重庆人民建造了被誉为“当时世界各国伟大的都市防空工程”。重庆人民在躲避日机轰炸的同时,还倾其所能和所有,最大限度地支援着前方的抗战。

重庆防空洞——人类战争史上一大奇观

《重庆晨报》报道,“在历时6年零10个月的大轰炸里,重庆人民用最原始的手段对抗着世界上最先进的轰炸。乐观顽强的重庆人,在如此漫长的轰炸期间,从未弯下挺直的脊梁。” 9月11日,重庆市档案局编研处副处长唐润明表示,尘封数十年的4000余卷“重庆大轰炸”档案,从本月起将陆续对外正式公布。在抗战期间,重庆人民曾全市总动员,修建了被誉为“当时世界各国伟大的都市防空工程之一”,是人类战争史上的一大奇观。

唐润明介绍了抗战期间,中华民国政府和重庆人民大规模修建防空设施,顽强抵御日军大轰炸的情况。

抗战刚爆发 蒋介石即决定挖防空洞

唐润明说,重庆挖掘防空洞始于抗战爆发之初,早在1937年9月国民政府还未正式决定迁都重庆前,蒋介石即致电刚成立的重庆市防空司令部,令其负责指导、协助民众挖筑简易的防空壕沟,并明确要求防空壕须深6尺、宽2尺,上盖木板并厚加土层。



政府防空司令部在重庆市中区红球坝升起红色灯笼示警。(网络图片)

随着上海、太原等地战斗的惨烈以及日本飞机的肆无忌惮,重庆各界对城市防空的重要也愈加重视。市绅、商、学、工及新闻界代表成立了 “重庆市防空设备委员会”,负责筹集经费。

1937年11月20日,重庆《国民公报》发表名为《本市防空问题》的言论,提出了“万事莫如防空急,这话在重庆市尤其重要”的主张。

国民政府迁往重庆后,也加强了对重庆防空事宜的关注,除积极布置积极防空外,还运来了大量的器材设备交重庆市防空司令部使用。

1938年夏 重庆大隧道破土动工

1937年12月22日,由重庆市防空司令部、重庆市政府、成渝铁路局等机关组成的工程人员,开始勘察重庆市的防空大避难壕。一俟测量完竣,立即开工挖筑。

此外,重庆市防空司令部还与承包商签订合同,先选定市区的夫子池、白象街空地、中央公园孔雀亭及篮球场、巴县政府、将军坟、文庙后荒地、警备部、市商会、市党部、国泰戏院、心声影院等13个地方建筑避难壕,并明确规定了其质量标准。随后又感不足敷用,增加了土主庙、提督庙、江北公园等12个地方。

1938年8月2日重庆大隧道破土动工,标志着重庆开始大规模修建防空避难设备。该隧道横贯重庆老城区的南北东西,总共有13个出入口,完工后可容纳4万余人,被誉为“当时世界各国伟大的都市防空工程之一”。

从此以后,重庆防空避难设备便进入到大规模地开凿挖掘阶段。

重庆几乎全民挖防空洞

1939年的“五•三”“五•四”大轰炸给重庆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后,国民政府和广大市民都从血与火的教训中清醒,进而开始了更大规模的防空避难设备的建设。



1937年12月,重庆民工依山凿洞。(网络图片)

国民政府一方面投入更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于人口众多、机关稠密的地区开凿公共防空避难设备,并加快了原大隧道工程的施工进度;另一方面,又在广大的市民中进行普遍又广泛的宣传动员,号召广大市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按照自建自用、共建共用的原则,大量兴建私人防空洞、防空壕或避难室。

“叮当叮当”防空乐章 盖过日机呼啸声

1939年的“五•三”“五•四”大轰炸后,一场大规模的全市性的市民自建防空洞运动在重庆市区各地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据当时的报纸记载,“除了政府发钱预备增建多少公共防空洞外,防空司令部更在鼓吹人民自费合建防空洞,就连车伕小工,也都分派到了每人十一二元的建筑费用。在茶馆里,在各乡镇上,工头们又在以非常得意的声调找寻工人了。”

仅1940年3月初,市区内就有120处防空洞工程相继开工,整个重庆上空响彻云霄的“叮当叮当”防空乐章,取代了日机“嘶嘶”的呼啸声和炸弹“轰隆轰隆”的爆炸声。

而重庆市区及周边各县数以万计的石工、民工、泥沙工和运输工,在此以后长达两年多的时间里,或用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黑色炸药在重庆坚硬的石坡上打眼放炮,或用其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铁锤、钻子、扁担、箩筐等工具挖沟凿洞,兴建掩体。

战绩卓著 2/3市民可躲进防空设备



防空洞是重庆市民躲避日机轰炸的最好设施。(网络图片)

来自重庆市档案局的档案显示,据不完全统计,从1937年12月重庆修筑防空大隧道起,到1940年2月,重庆市所有防空避难设备的总容量可达28万余人,而当时留在重庆市区的常住人口大约是42万,防空避难设备的容量已占全市总人口的三分之二。

虽然日机曾多次轰炸沙磁文化区,中央大学遭受的轰炸也达数十次之多,但因为有坚固的防空洞,中央大学在整个轰炸中则是“毫无死伤”。

“叮当叮当” 一刻不曾停歇

唐润明提供的一份《大公报》,有一篇题为《防空洞是谁凿成的?》的纪实报道里,对重庆人民当年修筑防空避难设备的真实情景,曾作了详细的描写。

《大公报》报道说,在1939年至1940年之交的冬季,当人们已经进入防空洞,躲避日机空袭的时候;当我国的飞机还在安静地等待敌机来临,随时准备应战的时候,重庆“地上的防空音乐并没停止”,而是有“近万只手在为这些新开的防空洞劳动着。” 凿防空洞的工人们每天劳动十余个小时,除了抽旱烟和吃饭的工夫,他们很少歇工。

虽然每天的收入少得可怜,石工大约一元或一元多一点,民工只有三四角,但他们怀着对日本帝国主义飞机的仇恨,怀着保卫国家和自身生命财产的决心,冒着随时可能被炸死、压死的危险,克服了防空洞内各种有害气体对人身的侵蚀和危害,夜以继日地修筑着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防空工程。

美国画家:“它从来也没有使这座城市瘫痪”

然而在山城,渐渐地普遍到每个角落,周围几乎十里内,每天可以听到开凿山洞的爆裂声音。这像炸弹似的、惊天动地的声音,听惯了也不再使人心悸,却相反地更使人心泰然,知道重庆的防空洞数目在陆续增加。

这,就是当时重庆开凿防空避难设备的真实情景;这,就是为保卫战时首都安全而忘我工作的重庆人民;这,就是为打败日本侵略者而舍生取义的中华儿女。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利用日机轰炸的空隙规模地建造各种各样的防空避难设备;而在敌机施暴时,则纷纷钻入防空洞内,或避难,或工作,或生产,或学习,在躲避日机轰炸,保全自身生命财产安全的同时,还倾其所能和所有,最大限度地支撑、支援着前方的抗战。

当时曾在重庆工作过的一位美国画家,曾对此由衷地赞叹道:“空袭是例行公事。有秩序的人群提前躲进了防空洞,在黑暗中坐下,听着熟悉的声音,然后又按顺序出来。自然,那些秋季轰炸并未使重庆被夷为平地。它们甚至也不曾造成太大干扰。”而且“它从来也没有使这座城市瘫痪。”

(责任编辑: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