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文化课教材(高级):问一得三

正见文化课教材编辑小组
font print 人气: 38
【字号】    
   标签: tags:

【原文】
陈亢(1)问于伯鱼(2)曰:“子亦有异闻(3)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4)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 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5)其子也。”(《论语·季氏第十六》)

【注释】
(1)陈亢:亢,音“抗”,即陈子禽,孔子弟子。
(2) 伯鱼:孔鲤,孔子的儿子。
(3)异闻:特别的教诲。
(4)趋:疾走。
(5)远:音“院”,不偏爱。

【语译】
陈亢问伯鱼说:“你有没有听到你父亲特别的教诲呢?”伯鱼答说:“没有。有一次,父亲一个人站在厅堂,我很快的走过庭院,父亲就对我说:“你学诗了吗?” 我说:“还没有。”父亲就说:“不学诗,怎么能心平气和地和人讲话呢?”我就退下去学诗。有一天,父亲又一个人站在厅堂,我很快地穿过庭院,父亲说:“你学过礼了吗?”我又回答:“没有”。父亲就说:“不学礼,怎么在社会上立身处世呢?”“我就退下去学礼。我所听到的教诲,就只有这些。”陈亢退下,很高兴地 说:“我问一件事,反而得到了三件:知道学诗的道理,又知道学礼的道理,还知道君子对自己的小孩也没有特别偏私。”

【研析】
本章言学诗及学礼的重要。为什么孔子说《诗经》就可以懂得和人交往谈话呢?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说:“事理通达,而心气平和,故能言”诗经记载包括自然、政治、宗教、昆虫等多方面的事物,所以学习之后,自然明白事理并懂得与人交往。那为什么学《礼记》可以懂得立身处世之道呢?因为《礼记》记载各种礼节的道理和规矩,详加了解,便能对涵养品德产生潜移默化之效,自然处世稳重。此外,由文中可知孔子教育学生和儿子的态度并无二心,真不愧是无私的教育家。

【延伸思考】
1、陈亢为什么会问伯鱼问题?你曾经有类似的经验吗?现在想一想是什么心态下的体现?
2、古人“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你觉得现代的人要学习什么才懂得“言”与“立”之分际?

* * *
【相关资料】

《诗经》里的智慧

据《史记• 孔子世家》说,历史流传下来的古诗有三千余篇,是孔子从其中选录了312首,而成了后来的儒家典籍之一的《诗》,所以孔子本人就有“诗三百”之说。只选录 了三百余篇,仅取其十分之一,可见其精简和谨慎。

古诗的来历也不是简简单单的事情。《汉志》云:“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 自考正也。”《礼记•王制》亦有“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诗》中的“风”,就是由各地方采集而来的。古代官府采诗,是为了了解各地老百姓的风俗和生活状况,从而为了纠正自身的不足和错误的。古人咏诗,也不是简简单单的抒胸臆,也不像今天的人在那里发泄个人情绪。古人的言行,都是符合道德的。再者说,按今天的标准来看那个时候的人,简直是出口即成颂发言便成诗的。言行都不离于道德之外,当然是简洁美好而又内涵深刻了,因为有道德的深层内涵在里面。

《诗 •邶风•简兮》表面的意思描述了一种叫做“万舞”的大型宫廷舞蹈场面。这种舞蹈先是武舞,舞者手执兵器,后是文舞,舞者手执禽羽和乐器。《简兮》有言:“硕人俣俣,宫庭万舞。有力如虎,执辔如组。”意思是一个魁梧的大力武士在领队舞蹈,手里拿马缰绳就像拿自己的帽子带一样。那么雄壮威武的战士,却这么爱惜马匹。对一匹马尚且如此,那他对人会是什么样就可想而知了。当时的人认为,只有符合了做君主和父母的道德标准,才可以说是称职的,也就是作为君主要尊敬臣子,作为父母要慈爱子女,只有这样,臣子才会发自内心地忠诚,子女才会发自内心地孝顺。因此,看到武者表演得这么生动,让自己也深受教诲,观看的君主就高兴得赏赐了舞者一爵酒。

这首诗是观看的老百姓作的。百姓不但看懂了舞蹈的场面,还看到了里面的道德内涵。这可以说明当时的人都是具有高尚道德的。读到“执辔如组。”孔子说:“审此言也,可以为天下。”可是子贡却只看到了这乱哄哄的场面。就说:“怎么这么乱糟糟的!”孔子就跟他说:“不是说乱哪,表面的场面好像乱,其实是井然有条的,是宣化道德的。”(谓其为之于此,而成文于彼也。)是啊,懂得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别人要像对待自己的尊敬和客气、宽容,这就是孔子的仁恕之道。“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篇第十二》)因此古人认为: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懂得了这样的道理,在孔子看来足够治理天下了。《易》里面有同样的道理“运于近,成文于远。”

在古代,文的一个意思是道德,比如:文治,以道德治理国家;文化,用道德化育百姓;周文王德文也是道德的意思。还有一个意思就是“经天纬地曰文”(《左传•昭公二十八年》),道德必然是能够经天纬地的了。孔子所慨叹的“斯文”应该就是斯道德也。

那么武在古代的意思是什么呢?根据甲骨文的象形来看,在古老的过去,武是从止从戈,可不是今天的用武力制止、用蛮力压制等简单的野蛮行为。在《易经•系辞下传》记载着这样的话:“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睽。”首先,他们根据乾坤的大道,也就是天地的准则,采取修己的方式,也就是遇到问题看自己的方式很好地治理了天下。其次,当时这些君主在一般情况下为什么用木头做的弓箭刀枪等,却不用金石之利呢?他们只是希望用这些木头的东西来对自己的老百姓宣示威严而已。睽就是“君子以异同。”(《易》)意思是大家彼此谁也不盯着谁,大路朝天各走一边,自己看好自己,见戈之威而止,知道什么事情不能做就行了。

《诗》里面就有一首《兔罝》是宣示这种武威的。里面有一句“肃肃兔罝,椓之丁丁。赳赳武夫,公侯干城。”稀疏的兔子网,用木桩张在那里,就是说兔子除非自己往上撞,我们是不会去围剿你的。这种作风 就像商汤王的“网开一面”其实是一样的。那么赳赳武夫呢,就像我们的兔子网一样,像坚强的盾和高厚的城墙一样,其威武雄壮是用来宣威的,是用来守卫的,完全不是像今天的流氓政权的军队,是用来镇压屠杀老百姓的。所以,这种武士才能成为国君的好伙伴,知心。“赳赳武夫,公侯好仇。”“赳赳武夫,公侯腹心。”

古之文仁恕也威严,古之武威严也仁恕。文武之道,莫不合于道德。可是,孔子为什么不直接宣化道德呢?为什么这么隐晦?我觉得,一是这是当时都不言自明的标准,二是古人的教化都是潜移默化的,都是劝善的,不是强迫的,有教无类,谁能悟到多少是多少,你天天吟诵,即使是再笨的人,也会不知不觉地不修道已在道中了。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古人表面看起来简简单单的几句诗,深看下去却可以看到这么多的内涵。那么我们今天以为简简单单的古代科技,难道会真的那么简单吗?古代文化的许多内涵,我们之所以以前看不到,是因为我们都不能够真正从古人的观念看,都脱离了道德的基准。而古代的科技,其实我们也是忽略了同样的基准。

【课后作业】
古人表面看起来简简单单的几句诗,深看下去却可以看到这么多的内涵。你读过的古诗中,哪一首诗令你印象最深刻?请和大家分享。

--转载自正见网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请进入
related article
  • 孔子到武城,看到子游以礼乐教化人民。孔子微笑着说:“这样的小地方,哪里需要以这么雅正的礼乐教化呢?”子游回答说:“以前我听先生说过:“君子学习正道 (以礼乐教化使人民归顺正道)就能爱人,小人学习正道就容易役使。”孔子说:“学生们,言偃说的对!我刚才只是开开玩笑罢了。”
  • 孔子说:“由呀,你听过六种美德和六种弊病了吗?”子路回答说:“没有。”孔子说:“坐下,我告诉你。爱好仁德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被人愚弄;爱好智能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放纵不受拘束;爱好诚信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遭受伤害;爱好正直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急切、偏激;爱好勇敢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犯上作乱;爱好刚强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傲慢自大。”
  • 韩非是战国七雄之一韩国的贵公子,曾与李斯同拜在荀子门下,当时国力较弱的韩国饱受强邻秦国的威胁,随时都有亡国之虞。韩非屡次上书献策给韩王,却无法受重用,于是将抱负写成《韩非子》一书,此书集法家思想于大成。
  • 阳货说:“怀有才德却听任国家陷于混乱状态,这可以说是仁吗?”孔子回答说:“不可以。”阳货说:“有意出仕施展抱负,却屡次错失机会,这可以说是智吗?”孔子回答说:“不可以。”阳货说:“时光流逝,时间不等待我们啊!”孔子说:“好吧,我将要出仕从政了。”
  • 春秋时代,有一次晋国国君晋平公坐船游河玩乐,说:“要如何才能寻得贤士,和他们共享这美好时光,宜人景色啊!”划船的船夫盍胥听到后,跪下回答说:
  • 佛肸召孔子去,孔子想前往。子路说:“以前我听先生说过:“亲自做坏事的人那里,君子是不去的。”现在佛肸占据中牟邑反叛赵简子,你却要去,这是为什么?”孔子说:“是的,我有说过这样的话。但是人们不也说:为人处事不应受到外在环境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意志;人们不也说:本质极好就不会受恶劣环境影响。我难道只是个苦葫芦吗?怎能像苦葫芦那样,只悬挂在那里而不让人吃呢?”
  • 孔子说:“人(或生命)先天具有的纯真本性,互相之间是接近的,而后天习染积久养成的习性,却是互相之间差异甚大。”
  • 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诗》呢?学《诗》可以有启发、鼓舞、感染的作用;可以从各国的风俗、政治社会实况了解政教得失;可以群居相切磋且和而不流;可以出怨气而舒畅,且反映民生疾苦,使上位者心生戒惕而修明政教。近的可用来侍奉父母,远的可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记住许多鸟兽草木的名字。”
  • 韩非是战国七雄之一韩国的贵公子,曾与李斯同拜在荀子门下,当时国力较弱的韩国饱受强邻秦国的威胁,随时都有亡国之虞。韩非屡次上书献策给韩王,却无法受重用,于是将抱负写成《韩非子》一书,此书集法家思想于大成。
  • 子贡说:“君子也有讨厌的事吗?”孔子说:“有讨厌的事。讨厌称赞别人罪过的人,讨厌品格低下而毁谤居上位的人,讨厌果断勇敢却固执不明理而阻碍难行的人。”孔子说:“赐,你也有讨厌的事吗?”子贡说:“讨厌窃取别人的而自以为聪明的人,讨厌不谦恭而自以为勇敢的人,讨厌揭发、攻击别人的隐私或缺点而自以为正直的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