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文教休闲

华夏文明五千年—什么是“中国人”

【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2011年08月29日讯】人类的历史,是人类文明的历史。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的文明是以朝代更迭来创新和延续的。即所谓:“一朝君子一朝臣,一朝天人一朝民、一朝文化,一朝服饰。”《华夏文明五千年》这个栏目,从独特的视角介绍、展现中国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同时试图在现代的社会条件下、结合现代人的心理和思维的特点延续我们的传统,希望通过个栏目有助于架起一座跨时空的桥梁,在传统和现代人的心灵之间促进沟通。我们这个栏目的嘉宾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研究专家文昭。

主持人:文昭您好!

文昭:主持人好,希望之声的听众朋友们好!

主持人:前面几期的内容我们都是在谈华夏文明的“衣冠之美,礼义之大”。今天我们来谈一谈什么是“中国人”。我记得你在我们节目的第一集说过,“中国”是一个文化和心理的概念,不是一个血统的概念,今天可不可以详细解释一下?

文昭:好的。其实中国跟华夏都不是血统和民族的概念,而是文化和心理的概念。当然我们现在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为“中华民族”、称自己是“华夏儿女”或“炎黄子孙”。但这种民族意识是近代的产物,基本上是十九世纪中后期以后,由于中国和欧美国家有了频繁的交往,整个地理和世界的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认识到自己在地理上并不是世界的中心,在文化上也开始怀疑自己并非世界的中心,这之后将中国人视为世界上诸民族当中的一个。又由于国家的贫弱、在对外战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为了凝聚人心以振兴国家,一些知识份子非常强调中华民族的概念,于是民众中的民族意识也渐渐形成了。

主持人:那你的意思是说,在更早的古代,古人其实是没有今天人这种民族观念的,那他们是怎么看待自己呢?

文昭:应该说在清朝中期以前,几千年来我们祖先对自己的认知方式都没有什么改变。华夏族人就是拥有一套完备的礼乐文化、并且遵遁这些文化所指出的道德伦理的人。其实也没有“华夏族”这一说,用孔子的话讲,这群人就叫做“诸夏”,因为当时是东周时期,中原由许多诸侯小国组成,它们都奉行这套礼乐的规范,所以叫“诸夏”,而在此范围之外则统称为“夷”,但具体的讲,东方以渔猎为主的部族叫做“东夷”,陕西、甘肃一代的游牧部落称为“西戎”;江汉平原以南,今天的湘江、珠江流域、直至岭南的广大地区的部落被称为“南蛮”;而今天的长城以北的游牧部落则被称为“北狄”。所谓戎狄蛮夷的说法就是这么来的。历朝历代的版图都在变化,上面所说的地区陆续也并入了中央王朝的版图,但是以礼乐文化推行的地区才叫“中国”的认识没有变。也就是“中国”的内涵没有变、地理范围在不断地变。古人并没有今天人所认识的“中国”的概念,“国”的本意是指有城墙的城市;而今天所说的96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古人那里叫“天下”

主持人:“蛮夷”听起来好像是句骂人话,是说人野蛮、不开化、文明程度很低。一直都是么理解的么?

文昭:文明形式上的不发达,不完备,生活状态很原始,有一部分这样的意思。但内涵的核心还不是说文明的形态落后。今天人理解的文明概念,主要是看物质和技术成就。你住的是结构很完备的砖木结构的房屋,他住的山洞、窝棚;你穿的是丝绸、他穿的兽皮麻布。于是你很文明、他很野蛮原始。今天的人是这样看,但中国古人从根子上还不是这样看,他所说的“蛮夷”主要是指人性上的残忍、放纵、贪婪、争夺、为利益驱动而不辨是非,主要说的是这个。

主持人:那就是说,古人认为有礼乐文化教化的地区人们更多的体现出善,而没有这种文化推行的地区,人们行为则更多的表现出恶,是这样吗?

文昭:在中国古人的眼中是这么看待的,所以孔子说:“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就是说在没有礼乐教化的地区,就算是有国君来管理老百姓;也不如华夏诸国里面有礼乐教化,但没有国君管理来得好。后面这种社会,要更安定、更和谐。所谓礼乐、是个形式,是文明的外在形态,有华美的冠服、有动听的音乐、恢宏的建筑、庄严的礼仪,关键是要用这些外在的形式来启发和加强人性中善的部分。孟子曾说人性中有四种最基本的善的部分,他称其为“四端之心”。恻隐之心,仁之 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就是说同情心、羞耻心、礼让之心和分辨是非之心,分别对应着儒家推崇的仁、义、礼、智四种品格,所谓的教化,就是加强人性中这些善的成为,让它们支配人的行为。去抑制相反的残忍之心、无羞耻之心、争斗之心和为利益驱动而不辨是非之心。

主持人:中国古人这些想法是非常好,但是以今天的眼光看,会不会在文化显得有些狭隘呢?因为当今世界推崇的多元包容,不同民族、不同文明之前要沟通和互相理解。即使是在古代,在中原地区之外居住的人,生活状态虽然原始,可能十分淳朴。而且在当时的中原文明之外生活的人,同样有许多人具有同情心、羞耻心、礼让之心这种品德,一概称之为蛮夷,会不会不够公平?

文昭:这就是我们如何在今天的条件下去理解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因为我们今天居住的世界使我们有比古人更广阔的眼界、更丰富的生活经验。两三千年前的古人一生的活动范围都非常之小,也没有现代化的传媒,能获得的信息非常少。而我们今天可能很轻易地接触到各种不同文化。文明的表现形态确实是千差万别,比如服装的样式、音乐的风格、建筑的风格不同地区差别各异,不能说某一种形态的文明就唯一地代表了人性中的善。善良和美好可以有许许多多种方式的呈现。但是我们要体会的是祖先的用心、他们广阔的胸怀。在那个时代世界上的大多数地区,人类的眼光还非常狭隘,人性中善恶的两部分表现得十分明显、对立性也很强。你是本部落的人,就把你作为亲人看待,对你非常的好;如果你不是本部落的人,基本就不当作人看待,就可以去杀戮、抢夺、或者把别人变为奴隶。而我们的祖先是一种世界主义者的宽广眼光,并不是狭隘的居住地或是血缘来区分敌友。所谓恻隐之心就是普遍的,对任何人都要有同情心,包括敌人。只要你认可以这些基本的伦理和价值观,你就是我们华夏族的一份子,并不看你的出身和血缘。

主持人:所以你的意思是说,华夏族并不真正是一个“族”,而是包括了各个族裔的,接受一套共同的道德伦理的人群。

文昭:对,这么说是比较准确的。孔子说: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就是,你即使是中国人,到了夷狄的地方去,按照他们的方式做事,你就是夷狄;你即使是蛮夷部落出生的人,来到中国,按照礼乐的要求去做事,你就是中国人。子夏曾说:“一个人如果能尊敬贤者而又不好色,事奉父母能竭尽心力;事奉国君能舍身忘私;与朋友交往能言而有信。这样的人尽管不识字,也没有正式接受过儒家的教育,我也必定说他是学成了的”。就是说,所谓礼乐、文明、教化,最终都是看个人内心行为是不是达到了要求。而其他一切外在的东西是不看的。

主持人:也就是说判定是否是华夏族人,是看个人的,不是看群体的。不是说某一群人因为具备了某种血统,他们就都是华夏儿女。而是要看每一个具体的个人,你的内心和行为是不是照华夏文明的要求去身体力行的。

文昭:所以这和今天的人理解的“民族概念”差的很大。近代的“民族”概念是个群体特征,你在人种、血缘、风俗上归为某一类,你就是某一个民族,这个身份是与生俱来,你自己没法改变的。而我们古人的“华夏子孙”这个概念并不是这样,是看你的内心和行为,是针对每一个个体的。有个故事,唐宣宗大中二年,有一阿拉伯人来到中国定居,取名李彦升。他在中国居住久了,汉语十分流畅,而且熟读四书五经,于是也要报名考进士。还得到了宣武节度使卢昀的推荐。这件事在当时的朝庭还引起了辩论。那会儿还没有“永久居民身份”这一说。一个外国人,可不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应不应该有公平的机会,考中了是不是也要做官呢?最后辩论的结果是,他既然读了四书五经,内心接受了圣人之道,那就是中华儿女,既然是中华儿女,当然就能参加科举考试,就能做中国的官,就和其他士子完全平等。最后这个李彦升最后真的是考取了进士。到底什么叫做“中国人”,这个故事能说明得十分透彻。

主持人:这样看中华文明真的是有十分广博的胸怀,可能正因为如此它才能兼容并蓄许许多多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传统,延续了五千年吧。像李(l_)彦(yan)升(sh_ng)的这种事,即使在当今的社会、在比较开明的国家也不容易出现呢!

文昭:中华文明就是这个传统,不管你是哪一个族裔,来自于哪一个地方。就算是以战争的方式入主中原的,只要你认可这里的伦理和价值,就把你视作我们的一份子。也是因为如此,许多军事上的征服者,最后被中华文明所征服,今天成了中华民族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你要问中华民族的血缘构成是怎样的,要从血缘上和别的民族区分,实在是分不出来,各种来源都有。但说我们的伦理和价值观,也不是泛泛而论,还是有一个具体的代表,就是延续了数千年的以儒家为代表的文明的“道统”,它是中国政治文明、社会伦理的正统代表。孔子曾经写过一本史书,叫《春秋》,后人反复说“春秋大义”,也就是说最最重要的原则、最最重要的道理。是通过“春秋”这部史书体现出来的。“春秋大义”是什么呢,用四个字可以概括,就叫“华夷之辨”,也叫“夷夏之辨”。就是华夏和夷狄的区别是什么,这是最关键的原则。这是构成我们民族文化基因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也就是说,你如果在传承中都失去这个基因了,当然也就不再是这种人了。

主持人:由于时间关系,什么叫“华夷之辨”这个顶重要的问题,我们下集来说,谢谢文昭。

转自《希望之声国际广播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