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季氏将伐颛臾(1)。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2)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3),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4)有言曰:“陈力就列 (5),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6)矣?且尔言过矣,虎兕(7)出于柙(8),龟玉毁于椟(9)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10)。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11)。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12)之内也。”(《论语·季氏第十六》)
【注释】
(1)颛臾:音“专” “于”,鲁国的附属国。
(2)有事:指用兵作战。
(3)东蒙主:蒙,山名,因在鲁东,故曰东蒙。主,主持祭祀的人。因先王封臾于此山之下,使主其祭。
(4)周任:人名,周代史官。
(5)陈力就列:陈,布也;陈力,发挥能力。列,位也。此句意思是按才力担任适当的职务。
(6)相:搀扶盲人的人叫相,这里是辅助的意思。
(7)兕:音“四”。雌性犀牛。
(8)柙:音“侠”,用以关押野兽的木笼。
(9)椟:音“读”,匣子。
(10)费:音“必”,季氏的采邑。
(11)贫、寡:可能有错误,应为寡、贫。言不患财乏而患财富不平均,不患民户少,而患不能相安。
(12)萧墙:萧,肃敬。墙,屏风。古君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肃敬,故曰萧墙。喻自家门内,指内忧也 。
【语译】
季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子路去见孔子说:“季氏快要攻打颛臾了。”孔子说:“冉求,这不就是你的过错吗?颛臾从前是周天子让他主持东蒙的祭祀的,而且已经在鲁国的疆域之内,是国家的臣属啊,为什么要讨伐他呢?”冉有说:“季孙大夫想去攻打,我们两个人都不愿意。”
孔子说:“冉求,周任有句话说:“尽自己的力量去负担你的职务,实在做不好就辞职。”就像引导盲人,到了危险的地方不去扶持他,快跌倒了也不去扶持他,那又何必用这个扶导人呢?而且你说的话错了。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玉器在匣子里毁坏了,这是谁的过错呢?”
冉有说:“现在颛臾城郭坚固又靠近季氏的私邑,现在不把他夺取过来,将来一定会成为子孙的忧患。”
孔子说:“冉求,君子最厌恶的,就是避去自己的贪欲不说,还要为自己说些掩饰的话。我听说,对于诸侯和大夫,不怕贫穷,而怕财富不均;不怕人口少,而怕不安定。由于财富均了,也就没有所谓贫穷;大家和睦,就不会感到人少;安定了,也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了。因为这样,所以如果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用修治文德感化他们;已经来了,就要让他们安心住下去。现在,仲由和冉求你们两个人辅助季氏,远方的人不归服,而不能感化他们;国内民心离散,你们不能保全,反而策划在国内使用武力。我只怕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而是在自己的内部呢!”
【研析】
此章乃孔子训冉有、季路当以义制止季氏用兵也。他不主张通过军事手段解决国际、国内的问题,而希望采用礼、义、仁、乐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是孔子的一贯思想,也是消弭无谓干戈的根本之道。儒家主张行仁政,以德化人,乃放诸四海皆准的理想,相较于古今那些穷兵黩武的独夫而言,以德治国,更能达成国泰民安,四海升平的大同世界。
此外,孔子以古训“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告诫学生辅佐之道,否则无法善尽劝谏的职责,试看历代明君缔造盛世之际,大多有贤能臣子敢为国家百姓之大计而勇于冒死进谏。反观冉有、子路面对季氏执意征伐之事而保持缄默,甚至找一些看似堂而皇之的理由来为自己不合仁义的行为合理化,更是不智不真之举。
【延伸思考】
1、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10)。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如何分析冉有这段话的思维有误?
2、读完此篇,你认为衡量事情对错的标准是什么?当你的亲人师长或上司的行为有不合“仁义”之道时,你会如何对待?
* * *
【相关资料】
汤祷桑林 德泽天下
翻开中国历史,当遇到重大灾异如蝗灾、干旱、彗星出现等时,古时的帝王认为是上天的示警,是对自己统治不满意的警告,是自己“德不类”,所以要采取“素服”、“ 避殿”、“ 撤乐”、“ 减膳”等措施,以反省,“修德”,甚至还要下“罪已诏”,把导致灾祸的原因归咎于己,让天下宽恕自己的“失政”于民。这与古时的帝王治国须“以天为宗,以德为本”,“ 以德配天”的宗旨是一致的。
当一个帝王真心的为民祈祷时,他的德行就会感天动地,流芳百世。商朝的开国之君成汤就是这样一位有仁德的君王。《帝王世纪》中说他“长九尺,有圣德”。在他还只是夏朝的一个诸侯国的国王时,有一天他出游,看见有人四面张网,并向天祷告说:“从天而下的,从地上出现的,或从四方来的禽兽,都投入我的罗网。” 成汤见此情景,感叹地说:“这样网罗捕捉,其残酷的手段是暴君夏桀所为。”因此命他除掉三面猎网,留一面,并改祝词为:“愿向左的,往左逃,愿向右的,往右逃,愿上飞的,速往上飞,愿往下逃的,速向下逃。只有命该绝的,才入我的网中。” 汉南的各诸侯听说此事后,都赞道:“成汤之德连禽兽都能被恩泽,何况于人呢!”一时归顺者有三十六国。这也是流传至今的“网开一面”的成语的由来。
据《周书》记载,成汤讨伐完暴君夏桀后,“三千诸侯大会,汤取天子之玺,置之于天子之座左,复而再拜,从诸侯之位,汤曰:此天子之位,有道者可以处之矣,夫天下非一家之有也,有道者之有也,故天下者,唯有道者理之,唯有道者宜处之。”成汤谦让三次,三千诸侯,没有一个敢即位的,然后成汤才即天子之位。
成汤即位后,起于夏桀时的大旱却一直不去。 连续七年的旱灾,使河干井枯,草木枯死,禾苗不生,庄稼无收。自旱灾开始,商汤就在郊外设祭坛,祈求天帝撤旱降雨。七年过去了,大旱依旧。商汤就命史官占卜。史官占卜后说:“应以人为祭品。”成汤沉吟后说:“我是为民请雨,如果必须以人为祭祀的话,就请用我之躯来祭天吧。”于是商汤沐浴、斋戒、剪发断爪,赶着素车白马,身着大麻布衣,腰系白茅,于桑林设了祭坛。他向上天祷告说:“罪在我一人,不能惩罚万民;万民有罪,也都在我一人。不要以我一人的没有才能,使天帝鬼神伤害百姓的性命。”并以六事自责说:“天不下雨是我的政事无节制,没有法度吗?是老百姓有疾苦,对百姓失职吗?是官吏贪污行贿之风盛行吗?是大修宫殿劳民伤财了吗?是有女人干扰政事了吗?是小人横行,我听信谗言了吗?”成汤话未完,倾盆大雨骤然而至,覆盖数千里。成汤以身为民求雨的事迹在《吕氏春秋. 季秋纪.顺民篇》、《墨子》、《荀子》、《国语》、《说苑》等书中均有记载,内容也基本相同。
成汤以德治国,“以宽治民”,使商朝国力强盛。《诗•商颂•殷武》记录的“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 的诗句,反映了商汤时期的盛况。对成汤德行的赞颂还可见于魏陈王曹植的《殷汤赞》:殷汤伐夏,诸侯振仰,放桀鸣条,南面以王,桑林之祷,炎灾克偿,伊尹佐治,可谓贤相。 又《汤祷桑林赞》:惟殷之世,炎旱七年,汤祷桑林,祈福于天,剪发离爪,自以为牲,皇灵感应,时雨以零。还有周庾信的《汤解网赞》:连珠两起,合玉双沉, 谷为祥树,桑成乐林,三方落网,一面驱禽,德以行政,仁乎用心。成汤登天子位十三年,年百岁而驾崩。
【课后作业】
1、请说明“网开一面” 成语故事的由来。
2、你认为一位领导者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转载自正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