萃取京剧精华杨世彭演绎莎剧壮阔(下)
舞台导演杨世彭一如以往,西装笔挺,举止从容,散发一股贵族般的气度,也犹似一名王者,引导属于他的舞台世界里的子民挥洒生命色彩。
尽善尽美的态度,让他在1973年,在科罗拉多莎士比亚戏剧节执导莎翁剧作《第十二夜》,演出不仅缔造了到目前为止最高的上座纪录──103%,也让他得 到后续执导莎剧的机会;更让他在1976年就开始执掌科州莎翁戏剧节,担任艺术及行政总监。执掌十年期间,杨世彭让科州莎翁戏剧节预算增加了七、八倍,并 大大地提高了演出水准及上座率。
东西方戏剧功底扎实
1982年“圣地牙哥莎翁戏剧节”,美国史上最悠久的莎翁戏剧节的行政总监,观赏杨世彭导演莎剧《爱的徒劳》(Love’s Labour’s Lost)后,对他说:“我们剧团正在演这出戏,你的戏远比我们的好。”
拥有中国戏剧的根底,又幸运地跨足西方古典戏剧领域,他可说是极少数精于东方和西方文化,具有扎实戏剧底子的中国人。韩惟全形容丈夫深切了解西方与东方戏 剧的精髓,更懂得如何淬炼,她说:“戏剧要表达给观众的,这里面有技巧,世彭了解东方戏剧的技艺,也吃透了西方戏剧,所以他这个脑子两边正好结合……”
杨世彭更是行万里路,胜读万卷书。经常带夫人到百老汇及伦敦西区看戏。观赏的戏剧不下千出,其中莎剧大约观赏了约350出,还远至世界最大、最优秀的英国王家莎翁职业剧团,观赏了近八十出。韩惟全说:“在前台看戏也就算了,他还到后台看,与剧团里的导演、设计师切磋交流。”
1987年,科州莎翁戏剧节三十周年,杨世彭邀请拥有英国王家莎翁剧团28年资历的名演员东尼.邱区(Tony Church)与会,主演《威尼斯商人》一剧中的犹太人夏洛克。该剧十四场公演场场爆满,剧终谢幕时,全场观众起立鼓掌,美国权威莎学季刊 《Shakespeare Quarterly》剧评赞誉有加。
戏剧生涯退而不休
“我导过大约70出戏!各种类型、不同题材,在执导过程中,也等于在跟这些人物相处;这些题材,对人生多少有些影响。”戏台下,杨世彭多了份感性与学者气 度。他说:“西方戏剧最早始于希腊戏剧。希腊悲剧严肃的社会意义,对一般的市民说来,在观剧的过程中,对他们的心身有一种‘洗净’的作用。”
他自认执导的每出戏并非都有如此深远的意义,但他认为,这是艺术生活的一部分。他表示,现代的民众除了进博物馆、上公园、去电影院消遣,也应该听音乐、看戏剧、观赏舞蹈,这是现代公民生活的一部分。他说:“不去看戏,你会错失一个相当有意义的文化活动。”
目前退休,定居拉斯维加斯的杨世彭,没有停止他的戏剧生涯,仍然到世界各地观赏名剧聆听音乐,偶尔也应邀导戏。
2011年5月晚间十点多,杨世彭在台北国家剧院里忙碌着,尽管《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已经在台湾演出了二十多场,但他仍然到现场,要求舞台灯光作某些 细微调整,一贯尽善尽美的态度。果陀剧团一位工作人员私下表示,杨世彭导戏,说话慢条斯理,但表达清晰。高龄75岁的他,台下像一位慈祥的爷爷,但工作起 来精力十足,“工作时,他看起来好像一般四、五十岁的导演,比如说昨天,从早到晚忙到十点半左右,但他还是精神奕奕。”
1961年自台大毕业负笈美国时,杨世彭走上不被看好的戏剧路;2010年11月,杨世彭获颁台大“杰出校友”荣衔,他在校庆典礼上勉励新一代学弟妹,不 要被社会的功利价值,束缚了自己的天分。他说:“假使你们在戏剧方面有特长、有天分,趁你们年轻的时候冲一下吧,不要到年老了才后悔。就瞧瞧我这个人,至 少一生没饿着,还过得相当不错呢。”指着自己,杨世彭幽默地说道。◇
舞台剧《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
《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是一出探讨生命、谈论死亡但却充满幽默与风趣的现代剧。改编自同名畅销小说,由Jeffrey Hatcher and Mitch Albom编剧,杨世彭中译执导。舞台上,杨世彭运用中国戏曲中“一桌二椅”的简单道具,以时而变化的灯光及幻灯投影,营造出剧中场景及气氛,手法简约而 写意。演员仅有两人,台湾国家文艺奖得主金士杰、影视名演员卜学亮。
杨世彭表示,这出戏让他想起已故的父亲,和父子间该有而从未有过的交心之谈,不禁潸然落泪。“这出戏既然能够如此触动我心,我相信也能感动华人世界的观 众。”他说:“演出时,我看到台湾观众在剧场里静静地听、默默地感受,听到有趣的台词,他们在下面笑,动人的地方、悲沧的地方,他们在下面哭……演员谢幕 时他们热烈鼓掌大声叫好,我看了也很高兴。”
在杨世彭导演生涯中,他执导过中外名剧及原创剧近七十出。其中一半在美国以英语演出;他也制作过近四十出大型莎剧,十六出自导,六出亲译。
2011年,杨士彭与果陀剧场合作的这出温馨舞台剧,描述一位罹渐冻症将不久于世的教授,与他的学生相约在每个礼拜二,进行一场场既幽默又触动人心的生命对谈。从今年2月在台湾首演以来,至7月台中场演出,已是第四次加演,7、8在台湾巡演,10将远赴北京、上海演出。
杨世彭说:“这倒是在我意料之外,当初在美国看到这出戏的时候,我纯粹觉得:‘唉呀!这么动人,我应该制作成华语版来公演。’”他说:“这出戏可算是规模最小的了。从没导过一出仅有两人的戏。但是,那也是很好的经验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