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花优昙婆罗花 台湾嘉义公园现踪
几天前作者在嘉义公园拍摄九重葛时,无意间在枝藤上发现一小撮白色模糊的物体,靠近仔细一看,竟是佛经传说中3千年才开花一次的优昙婆罗花。
作者在台湾嘉义公园九重葛枝藤上所拍到的传说中的优昙婆罗花。
拍下照片欣喜之余赶紧上网查询资料,根据维基百科的说法:优昙婆罗为梵语,意为灵瑞花、空起花、起空花。佛教经文中称此花为“仙间极品之花”,开花被当作吉祥的征兆,代表圣人转轮法王(金轮王)(佛)出世,三千年才开一次花。且依据《佛学大辞典》记载,竟然有《法华文句》、《慧琳音义》、《玄应音义》、《慧苑音义》、《法华玄赞》、《法华义疏》、《翻梵语》、《法华经方便品》、《同化城喻品》、《同妙庄严王品》与《南史》等众多的佛教经典提到了优昙婆罗花。
引据《法华文句》四上:“优昙花者,此言灵瑞。三千年一现,现则金轮王出。”《慧琳音义》卷八则说:“优昙花,梵语古译讹略也。梵语正云乌昙跋罗,此云祥瑞灵异。天花也。世间无此花。若如来下生、金轮王出现世间,以大福德力故,感得此花出现。”佛经记载的大意即:优昙婆罗花为祥瑞灵异之所感,乃天花,为世间所无,每三千年才开花一次,这种花的出现意味着转轮圣王已经下世在人间正法普渡众生了。
据发现和观看过此花者的描述:这种花的花茎细如发丝,花色雪白,且周围会散着淡淡的光晕。更奇特的是这种花在什么物体上都能生长,无论是植物、水果,还是塑胶、铜像、钢铁、玻璃等等。也无论寒暑、无论寺院还是寻常百姓家,都曾留下这种奇花的踪迹。而且一般的植物都需要水分和养分才能够生长,但是优昙婆罗花却能开在玻璃、金属、塑胶上,不需要任何水分和养分。这样特殊罕见的奇花也难怪佛经上会说:天花也,世间无此花。
在网上浏览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相关的文章时,作者讶异地发现竟有不少争议真、假优昙婆罗花的网文?仔细阅读了其中的内文后,原来争论的起因肇始于过去几年中,在中国大陆与世界各地都频繁地发现了类似佛经中所记载的优昙婆罗花,但中共的官方媒体却一直对此消息进行封锁,并且利用御用专家的口将之称为“草蛉虫卵”,斥之为无知迷信。于是这株小白花到底是无神论的中共所称的虫卵或是宗教界所传说世间所无的仙界天花?便成了网路上的一场大论战。
为了反驳虫卵说,奇花的发现者和媒体记者除了对这些小白花进行长时间的观察,同时还请了几位大学植物系的教授来作鉴定,并归纳出下列几点供分辨奇花和虫卵相异之处:
第一点:草蛉卵的外形与优昙婆罗花虽有相似之处,但仔细观察便可看出其间差异显着。草蛉虫卵的外观呈椭圆形状,且粒粒均匀,当用手轻轻一捻时就会变成黑绿色的液体。而优昙婆罗花则花形如钟,雪白光润,用显微镜头拍下照片放大观察,其花瓣、花蕊清晰可见,花瓣微张,蕊吐清香。
左椭形壳质大。
第二点:草蛉卵的色泽几天后会暗淡并逐渐转深,由淡绿色变成灰色,在一般情况下3-15天便会孵化枯萎消失;但有些优昙婆罗花却可长达一年花依然盛开,且纯白如雪,甚至据报载黑龙江省还曾发生花开三年半仍不谢的记录。
第三点:草蛉卵适宜生长的温度在15℃至28℃之间,而优昙婆罗花则曾被发现 在零下10多度及零上50度的极端气温下也依然绽放。
照片中小白花放大观察粒粒雪白形状各异,不像草蛉虫卵
虽然作者并非动植物专家,但相较于那些没有亲身对实物作观察和充分的证据证明下,便直口断言是草蛉虫卵的所谓昆虫专家,我认为这些奇花的发现者和媒体记者的查证动作似乎更加符合现代的科学精神。而且在照片相互的对照印证下,两种物体的相异处明显可见,传闻中的优昙婆罗花不是草蛉虫卵实是毋庸置疑。
至于网文中的另一个争议点:小白花是否便是佛经中记载的优昙婆罗花?作者的看法:这是一个无解的议题。毕竟自释迦牟尼佛以来优昙婆罗花从未在世上出现过,很多专家均未能亲眼目睹,更妨论要查知该花的确切出处和名称了。君不见《慧琳音义》卷八说:“天花也。世间无此花。”这已是一个形而上的玄学问题,属于精神层面的宗教信仰范畴,实非现在的科学能力所能论断。
人世间自古以来即存在着一个相生相克的理,对于宇宙的万事万物有喜欢的就有不喜欢的,有相信的便有不相信的。对于虔诚的信仰者而言,自然会把众多佛经中记载的优昙婆罗花视为无上的真宝,并相信是神迹的显现;至于那些无神论者会把传说中的圣花优昙婆罗说成是虫卵,并且以科学者自居斥为无稽之谈和迷信,这种行为也不会令人感到讶异。在民主自由的国家人民有信仰及言论的保障,信与不信任君选择,只要大家彼此互相尊重就好。
但俗话说真金不怕火炼,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事实的真相只有一个,终有一天会水落石出。作者虽然不是佛教徒,但在这么多的佛教经典中记载了优昙婆罗花,想必是确有此花的存在。可是问题的症结并不在于小白花是否便是佛经中记载的优昙婆罗花,作者认为反倒是为何在佛历来到三千多年的今日,地球上正当天灾人祸不断,末日预言甚嚣尘上之时,世界各地却屡见这些神奇小白花的现踪,这种种现象和《法华文句》四上:“三千年一现,现则金轮王出。”之间的关联与内涵才是世人更应去深入探讨的问题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