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美国一名4岁音乐神童,指挥了一次交响乐团演奏,人虽年幼却充分掌握名曲节拍,用身体语言带领演奏,技惊四座。
强纳生(Jonathan Okensiuk)钟爱古典音乐,妈妈说他19个月大时首次看到管弦乐团演奏,以后“不管手边有什么,都拿来当成小提琴玩”。父母让他学拉小提琴,钱德勒交响乐团更义务教他做指挥。一年前,强纳生穿上燕尾服登上指挥台,带领近30名比他最少大20岁的音乐家,演奏〈电闪雷鸣波尔卡〉(Thunder and Lightning Polka)。
强纳生节奏感十足,绝非乱指。他右手拿着指挥棒,主导乐曲节奏;左手指示团员适时凸出主旋律,奏到激荡处更摇头晃脑,赢尽掌声。他的表演短片在网路上点击率直逼700万。
强纳生年纪更小时,在家听CD模拟指挥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他的动作随旋律改变,在半秒间由小动作,变成激动的大动作,最后更扔掉指挥棒,整个人掉到地上大笑。
责任编辑:容乃加
神童女儿 平常心(之一)
—怀孕的时候 我便开始研究怎样将女儿培养成神童
神童方案
我是个“学究”﹐怀孕时就买了一大堆书﹐研究“科学育儿方法”﹐这让什么书也没看过照样把三大孩子拉扯大了﹑还培养了一个研究生的婆母总是暗笑我有些呆。
她笑归她笑﹐我看归我看。不知在哪里看到一条消息﹐说武汉大学开发出了一套神童培养方案﹐就真的花了钱邮购了一套书回来。
方案的中心是﹕孩子一岁多时刚刚开始认识世界﹐是一个认字的绝佳良机﹐绝不能错过了。理由是他能认识爷爷那张满是皱纹﹑所包含的信息量比一个简单的汉字多得多的脸﹐为什么不能认识字呢﹖
我觉得十分有道理。书中说最好的开始教孩子认字的时机是当孩子一岁零四个月的时候。
失败的开端
孩子生下来时8斤半﹐是当时妇产医院最重的一个﹐面如银盆﹐看起来跟人家满月的孩子似的﹐婴儿室的护士们喜欢她得不得了﹐给她起了个外号叫“大宝宝”﹐成天轮流抱着她玩﹐对她另眼相看。
等到“大宝宝”长到一岁零两个月﹐我迫不及待比书中所说的一岁零四个月提前两个月就开始了对她进行“神童”培训。反正她生下来就比别人大﹐早两个月无妨吧﹖那时她才刚刚会说一些简单的字。
我按书中说的﹐找了些白纸做成10厘米见方的卡片(注意﹕一定要白纸﹐有画的纸不行﹐会分散她的注意力。)﹐用水彩笔写上“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等字﹐然后将她抱到怀里﹐一张张指给她看。
她看着那些卡片﹐脸呆呆的﹐完全没有反应。
我心想﹕得了吧﹐话都不会说﹐认什么字啊﹗上当﹗拉倒﹗
我将卡片扔到一旁﹐决心忘了自己做了一年多的“神童梦”。
成功了﹗
几天以后﹐女儿跑到我的房间﹐扒拉着那几张我扔在那里的卡片﹐将其中一张举得高高地﹐嘴里叫道﹕“爷爷﹗爷爷﹗”
她手里拿的正是写着“爷爷”的那张﹗我一阵激动﹐又将“奶奶”给她看。“奶奶﹗”──她认识﹗然后是“爸爸”﹑“妈妈”……她统统分得出来﹗并且还能将这些字与实际的人物联系在一起﹗
“上课”是个多么有趣的游戏
从那以后﹐我每天晚上花十几分钟的时间给她“上课”﹐“上课”的教材就是我随意写的卡片﹐字不论繁简﹐先捡与她生活有关的写﹐比如“吃饭”﹑“喝水”﹑“唱歌”﹑“跳舞”什么的﹐我发现对她来讲﹐没有什么笔划多少之分﹐她认字是当作一个整体来看的。
每天晚上我教她认三个新的字﹐过程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就是把她抱到我腿上坐着﹐把这三个字指给她看﹐告诉她这念什么。重复几遍就完事。然后再随机把前面学过的抽几个给她复习一下﹐免得她忘了。全部时间加起来不会超过十几分钟﹐而且只要她表现出一点不耐烦的样子﹐我立刻说﹕“下课﹗”
──这时候她多半会说﹐“再上一会儿。”
她已经很自然地把“上课”跟她生活中的其它内容一样﹐当作一个很有趣的游戏﹐而且我很注意一直让她“求”我跟她玩这个游戏﹐她哪天淘气了我还不跟她玩呢﹗
不会说话会认字
我还发现认字跟说话并没有因果关系。比如那时候她已经会说“门”了﹐但是不会说“窗”﹐因为“窗”字发音太难。但我教她认“窗”这个字时会指着窗户告诉她﹕这就是“窗”﹐下一次你再拿着“窗”那张卡片问她﹐这是什么呀﹖她就会指窗户给你看。
再比如说她会说“牙”﹐不会说“舌”﹐我教她时就将自己的舌头伸出来给她看﹐下次你再问她﹐她也会很骄傲地将她的舌头吐出来﹐指给你看﹐表示她完全认识这个字。
字会搬家
有一天带她上街玩﹐她爸爸背着她﹐突然听到她趴在她爸爸背上惊叫道﹕“民五﹗民五﹗”
我莫名其妙地转头﹐不明白她说什么。顺着她的指头望过去﹐原来街上有块牌子﹐写着“利民五金商店”﹐而她只认识“民五”这两个字。
我和先生笑得肚子都疼了﹐这才发现她认字可以搬家﹐招牌上的字比卡片大多了﹐她照样认得﹐而且象见了老朋友一样开心。
开始自学了﹗
从此后一到大街我们就让她认招牌上的字﹐路人发现一个一岁多连话都说不圆的小娃娃居然认识字﹐都惊奇得了不得﹔女儿感受到路人的惊叹﹐更爱“上课”了。
快两岁的时候﹐有一天经过一个“金昌火锅城”﹐先生问她﹕“你认识这些字吗﹖”
我赶紧说﹕“‘昌’她不认识。”──那当然了﹐她认的字都是我教的嘛﹐这个字太抽象了﹐还没教过她。
谁知她说﹕“我认识。天气预报里不是天天说‘南昌 ’吗﹖”
──天哪﹐她已经开始自学了﹗而且是从电视里的天气预报节目中活学活用的﹗
“神童教材”也有错
女儿两岁以后﹐我发现原来的“上课”办法已经不行了。她坐不住了﹐一“上课”就抓起我的笔在纸上乱划。于是我当机立断永久给她停了“课”。
可是她开始能听故事了。但我从不口头给她讲故事﹐总是拿本书一个字一个字地给她念﹐并且一定用手指点着相应的字。她对字本来就有概念﹐完全知道谁跟谁对应。
认字就能看书﹗多么有趣﹗到她两岁半时﹐我终于买到一本没有画全是字的﹑又适合她的年龄看的书﹐于是就开始给她念这本。
书她永远念不厌﹗我看的“神童教材”上说﹐两岁的小孩一次看书千万不能超过20分钟﹐否则她会烦。非也﹗我的“神童”一次能揪着我念上四十分钟﹐根本不烦﹗每次都是我口干舌燥先“投降”掉﹐她还不累呢。
教育学理论自来通
教育学上有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新学东西需要重复。女儿不用看这些理论﹐自己就知道﹐所以总让我念同样的故事﹐我烦她不烦。最受她喜爱的故事是小猪呼噜噜生了病怕打针﹐结果最后被弄到医院里住院﹑输液的“惊险故事”。这个故事她不知道缠着我给她读了几百遍了。当我读烦之后﹐她必要求我与她做游戏﹐“活学活用”书中的情节﹐她扮医生给我打针﹐我总是被迫扮演倒霉的呼噜噜。
解脱了
三岁多以后﹐女儿终于不耐烦求我了﹐书上一共就那些字﹐她不是全认识了吗﹖自己看﹗
──我也终于从我的神童梦中解脱了﹐从此后她抱一本书﹐我抱一本书﹐各看各的﹐井水不犯河水﹐彼此相安。
低头认栽
四岁多的时候﹐女儿开始看《十万个为什么》了。从那以后﹐我可惨了。“妈妈﹐你知道河内星云与河外星云有什么区别吗﹖”完了﹐不知道。“你知道非洲大象与亚洲大象有什么区别吗﹖”完了﹐还是不知道。我这个理学硕士只有低头认栽。
好在她也没有歧视我﹐还耐心地向我讲解﹐比我给她念书时有耐心多了。
终可一搏
等她六岁多的时候﹐我和她终于可以一搏了。她跟我多年前一样迷上了金庸。一到晚上别人看电视时﹐她就拉着我说﹕“走﹐妈妈﹐我们去玩《天龙八部》大战﹗”
于是我们撇下家里那些“低级趣味”的“电视族”﹐来到另一房间﹐开始《天龙八部》大战。
我不明白女儿为何独爱段誉﹐总是这样开头﹕“我是段誉﹗”大概是段誉这个傻小子最后总算也学了不少本事吧。
可是段誉一见王语嫣就完了﹐于是我说﹕“我是王语嫣﹗”
王语嫣追慕容复追得好苦﹐慕容复还不要她﹐于是女儿说﹕“我是慕容复﹗”
慕容复在少林山上被萧峰当着天下群雄象拎小鸡似地一把给拎了起来﹐好不熊包﹐于是我说﹕“我是萧峰﹗”
萧峰已经是天下英雄之最了﹐这场“仗”还怎么打下去呢﹖
女儿自有办法﹐下期再说。@(//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