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2011年07月16日讯】“中国制造业之所以得以超越美国,实际上乃是因为一系列复杂且不公平的贸易操作,而这些作法在自由贸易法则之下都是非法的。”──美国加州大学商学院教授纳华洛(Peter Navarro)
纳华洛(Peter Navarro)是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商学院教授。他和企业家兼作家格里格.奥特瑞(Greg Autry)最近推出新书《Death by China: Confronting the Dragon — A Global Call to Action》(暂译《中国导致的灭亡——呼吁世界采取行动对抗中共恶龙》)。纳华洛6月21日于《洛杉矶时报》发表评论文章指出,中国制造业之所以得以超越美国,实际上乃是因为一系列复杂且不公平的贸易作法,而这些作法在自由贸易法则之下都是非法的。
庞大的贸易赤字拖垮美国
美国经济遭逢困境已经超过十年了,不论是主张减税的右派或是主张财政刺激的左派,都无法解决经济增长缓慢和失业率居高不下的主要结构性问题。其实,真正的问题在于庞大且持续增长的贸易赤字,它造成就业缩减的数目,几乎等于让美国人充分就业的数目,而这庞大的贸易赤字大多来自与中国之间的贸易。
为什么庞大的贸易赤字是美国经济欲振乏力的根本原因呢?要了解其中原委,我们必须先了解带动美国国内生产毛额(GDP)的四个因素:消费、企业投资、政府支出及净出口。本文将针对净出口因素深入探讨。
净出口代表着出口及进口的差距,而“贸易赤字”表示净出口是负的,且将直接减少美国GDP的成长率及工作机会。
美国贸易赤字接近年GDP成长率的1%,这几乎使美国每年丧失100万个工作机会。也就是说,过去十年以来,我们已经少创造出数百万个工作机会了,如果我们早就创造出那些工作机会,现在就不会触目所及都是持续走高的失业率、大门深锁法拍屋,以及杂草丛生的空厂房。
中国占美国贸易赤字70%
因此,如果想要使美国人恢复就业,我们需要大幅减少贸易赤字。以统计的角度来看,这意味着必须大幅降低与中国的贸易赤字。
以每个工作日为单位,美国消费者购买中国出口品的金额比美国制造业输出中国的金额还多10亿余美元。扣除石油不算,中国就占了美国贸易赤字的70%。这种对中国进口的依赖,已经导致民主的美国,积欠了世界上最大的共产主义国家超过将近一兆美元,而中共持有超过三兆美元的外汇,且大多数是以美元持有的。
对中国来说,这些钱可以购买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中的每一个大公司的控股权,包括美国铝业公司(Alcoa)、卡特彼勒公司(Caterpillar)、埃克森美孚(Exxon Mobil)和沃尔玛(Wal-Mart),而且还可以剩下数十亿美元以备用。
▓廉价劳动力
戳穿中国制造优势的神话
因此,我们如何消除、或者至少大幅减少美国与中国的贸易赤字呢?首先我们必须戳穿中国的主要制造优势完全是廉价劳动力的神话。确实,低劳动成本是一个因素,但是仔细研究中国制造业最大优势的源头,它实际上是一系列不公平贸易操作的组合,所有这些在自由贸易法则之下都是非法的。
不公平的贸易操作
中国共产党摧毁美国就业市场的最有力武器是精心设计的出口补贴网路、明目张胆的盗取美国的技术和商业秘密、假冒耐克和雪佛兰等这些有价值的品牌、巧妙操纵和严重低估的货币,以及强迫任何欲在中国本土经营或进行销售的美国公司转移技术给中国。
这些不公平的贸易操作,都是被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及美国政府所明文禁止的,例如美国财政部有明列对于外汇操作的制裁。(尽管竞选时承诺要制裁中共外汇操作,但奥巴马政府上任后却没有采取行动。)
此外,中共还令人难以置信的短视,为了节省些许生产成本,居然愿意付出环境严重遭破坏和过量工人工作死伤的代价。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每年有70万中国人死于空气污染。每年有超过2,000名中国煤矿矿工死于工作场所,而美国的数字是少于50人,所有这些都是因为不合格的监管标准。
别搞错了,所有这些实质经济武器,已经导致成千上万的美国工厂倒闭及害惨了数百万美国工人,这些都是在自由贸易的假旗帜底下发生的。
所以,如果我们要扭转局势,必须揭露第二个迷思:自由贸易永远都对双边国家有利。如果一方国家欺骗另一国,这个公式就不能成立,相反地,当中共使用不公平贸易操作对我们的制造基地发动战争时,美国经济就是最大的输家。
谁能赢得2012总统大选?
在目前的贸易结构问题下,缺乏建设性贸易改革的美国,经济前景只可能更加惨淡。谁能够抓住这个广为选民所认识的基本事实,谁就能赢得2012年的总统大选。我们需要将贸易关系扎根于美国理想的自由和公平,而不是牺牲美国工人利益、却嘉惠中国群众的重商主义和社会主义──我们需要可以领导这个国家与中国建立真正公平贸易关系的人。◇
本文转载自《新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周刊》第232期【西方看中国】栏目(2011/07/14刊)
本文连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