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tvsmo.com

什么是细胞分子矫正医学

莱纳斯.鲍林博士(Dr.Linus Pauling)

人气: 3508
【字号】    
   标签: tags:

我相信,一般治疗疾病所使用的物质,如抗坏血酸,通常存在于人体中为生命所需物质,比一般使用功能强大的合成物质或植物产品作为治疗要好,因为通常后者可能都有不良副作用。

这些物质如维他命C和其他大部分维他命是因其毒性显着地低,而且当摄取比日常饮食可摄取的量还多时,也没有副作用产生。

我创造了“分子矫正医学”(orthomolecular m e d i c i n e ) 这个名词,使用正常健康人体所必需的,同时已内含的许多物质,以其不同的浓度作为保持良好健康和疾病治疗的研究(鲍林,1968b)。

伯纳德.瑞兰博士(Dr.B e r n a r d Rimland)于1979年也强调我的观点,同时建议,将目前主流医学所使用的药物称为“毒物分子医学”(toximolecular medicine),以作区隔。

因饥饿造成的死亡,恶性营养不良、脚气病、坏血病,及其他营养素缺乏性造成的疾病,都可以经由提供每日足够的碳水化合物、必需脂肪、蛋白质(包括必需氨基酸)、人体必需的矿物质和硫胺素B1、抗坏血酸等维他命摄取量来避免。

为了达到保健最好的效果,对于人体所需的食品的摄入量,应该足够供应人体细胞层面所进行的生化活动分子之最佳浓度相当,如抗坏血酸。

分子矫正医学的其中一个例子是正在注射胰岛素的糖尿病患。糖尿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通常是由一个隐性基因控制,此遗传缺陷导致胰腺生产胰岛素这种荷尔蒙的生成量不足。

胰岛素最主要的作用是增加从血液中的葡萄糖进入细胞的提取率,而葡萄糖要在细胞中才能被代谢。在缺乏胰岛素的情形下,会造成病人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远远大于正常值的病兆产生。

从牛胰腺或猪胰腺萃取的胰岛素和人的只是在分子结构上略有不同,而且它们基本上有相同的生理活性。

注入牛或猪胰岛素到人体可提供病人体内正常胰岛素浓度值,它就能让葡萄糖以正常的速度代谢,从而抵消遗传缺陷造成的供应异常。

因此,胰岛素治疗即是一个分子矫正医学疗法的例子,它的主要缺点是胰岛素进入血液的途径只能经由注射。

如果病情不那么严重,另一种分子矫正医学治疗糖尿病的方法是调整饮食中糖的摄取量,特别是透过这种方式也可维持血液中的血糖浓度在正常范围之内。

第三个例子是增加维他命C的摄取,以减少胰岛素的需求量。戴思和丹尼尔(Dice and Daniel)于1973年在一个糖尿病研究主题的报告指出,每口服1克的左旋-抗坏血酸(L-ascorbic acid),所需胰岛素的量可以减少2个单位。

第四种控制糖尿病的方法是透过使用所谓的口服胰岛素。口服的药物,一般不视作分子矫正医学的例子,因为口服胰岛素是一种合成的药物,对人体而言是外来的物质,有可能产生不良的副作用。

另一种使用分子矫正医学治疗法的疾病是苯丙酮尿症(phenylketonuria)。

此疾病源自某种基因缺陷,导致正常人体肝脏中催化苯丙胺酸进行氧化成为酪胺酸的酶含量不足,或效率不彰。

一般蛋白质就含有约几个百分比的苯丙胺酸,已经可提供远大于一个人基本所需的量。如果病人食用一般正常的饮食,其血液内和其他体液中的苯丙胺酸的浓度会变得异常的高,进而导致智力缺陷、严重的湿疹,以及其他症状表现。

这种疾病可以透过饮食做控制,从婴儿期开始,病人就遵行比一般食物含量更少的低苯丙胺酸膳食疗法。

如此一来,苯丙胺酸在血液和其他体液的浓度可大略保持在正常水平,而这种疾病的病征就不会出现。

另一种有点类似的疾病,也可以分子矫正医学法做控制,是半乳糖血症(galactosemia),它是由于病人体内无法制造进行半乳糖代谢机制的酶,半乳糖是牛奶中所含糖类的一部分(乳糖)。

这种疾病表现出来的症状是精神发育迟滞、白内障、肝和脾硬化,以及营养失调。这种疾病的症状可透过不给婴儿任何含牛奶中糖类的饮食来避免,如此半乳糖在血液中的浓度就不会超过正常范围。

可以想像的,对于苯丙酮尿症或其他涉及基因缺陷的遗传性疾病的分子矫正医学疗法,通常都会从其他人体的组织中分离出正常的基因(去氧核糖核酸分子,也就是DNA),注入此类疾病的患者体内细胞中。

例如,某些基因分子,功能是指示体内合成催化苯丙胺酸氧化为酪胺酸的酶,可以从正常人的肝细胞中分离出来,再注入苯丙酮尿症患者的肝细胞中。

像这样在生物体中遗传特性的改变已在微生物体内发生,但尚未发生在人类体内,它也不太可能成为一种控制基因缺陷的重要方法,除非经过几十年时间之后。

另一种治疗苯丙酮尿症可能的分子矫正医学疗法,类似使用胰岛素控制糖__尿病,即注射活性酶。有两个原因说明这样的治疗为何至今尚未发展。

首先,虽然知道这种酶是存在于动物的肝脏,包括人类,但尚不能以纯化的形式被分离出来。

第二,自然免疫机制,其中涉及抗体对异物蛋白质的作用,它会破坏从动物或其他物种的肝脏中得到的酶,这种机制通常限制了人类疾病的治疗使用。

另一种可能类型的分子矫正医学疗法。许多酶分子由两部分组成:纯蛋白质的部分,被称为“酶蛋白”;非蛋白的部分,被称为“辅酶”。具有活性的酵素,称为“全酶”,由酶蛋白与联结其上的辅酶构成。

通常,辅酶是维他命分子或密切相关的分子。举例来说,一般了解人体内有各种不同的酶,各自催化不同的化学反应,都可由二磷酸硫胺素作为辅酶,它是一种硫胺素(维他命B1)的衍生物质。

某些遗传疾病中,酶不是不存在,只是活性减低。缺陷基因还是可以运作的其中一个方法是产生一个结构异常的酶蛋白,如此一来,它就不和辅酶完整结合成活性酶。

在一般有正常辅酶的浓度之生理条件下,也许只有1%的异常酶蛋白和辅酶结合。

根据化学平衡的原则,较多数量的异常酶蛋白可用增加体液中的辅酶浓度来与其结合,如果辅酶浓度增加100倍,大部分的酶蛋白分子就可能和其结合,产生正常量的活性酶。

因而这种疾病可以受到控制的可能性就提高了,只要病人大量摄入维他命作为辅酶。这种分子矫正医学疗法,只涉及已存在于正常人体中的物质(如维他命),在我看来,是较好的治疗方法。

以这种方式控制疾病的例子是甲基丙二酸血症(methylmalonicaciduria)。这种疾病的患者缺乏催化一个简单的甲基酸转换成琥珀酸的活性酶。

据了解,氰钴胺明( c y a n o c o b a l a m i n , 维他命B 1 2)是用作这种反应的酺酶。据研究发现,提供非常高剂量的维他命B1 2,约正常浓度的1,000倍时,在许多病人身上就可引发此种反应以正常速率进行。

使用非常大量的维他命在控制疾病的应用上,叫做“大剂量维他命疗法”(megavitamin therapy),是分子矫正医学上一个重要的步骤。我的看法是,随着时间过去,我们将发现使用大剂量维他命疗法来使数百种疾病逹到控制是可能的。

例如,亚伯罕.贺弗和汉弗莱.奥斯蒙德证明,如第三章提到的,很多精神分裂症患者都经由大剂量维他命治疗而获益(奥费,1962年;奥费和奥斯蒙德,1966年)。

其治疗包括每天使用烟碱酸(ofnicotinic a c i d ,n i a c i n ) 或烟碱酰胺( n i c o t i n a m i d e , niacinamide)3~18克,连同每天食用3~18克抗坏血酸,以及适量的其他维他命(霍金斯和鲍林,1973年;鲍林,1974b)。

一般认为一种声称能治疗许多不同疾病的药物,其实并无法针对所宣称的任何一种疾病产生真正的治疗效果。

然而,这本书中总结到,有证据显示,大量摄入维他命C有助于控制许多疾病:不仅是普通感冒和流感,还有其他病毒和细菌性疾病,如肝炎,以及看来相当无关的疾病,包括精神分裂症、心血管疾病和癌症。

造成维他命C和普通药物疗效上的差异是有原因的。一方面,大部分药物是威力强大的物质,在特定的互动方式下,对一种分子或组织或体内疾病的媒介物造成作用,以助于控制某种疾病。

然而,该物质可能对身体的其他部位产生有害的互动,从而产生副作用,使药物变得危险。

另一方面,维他命C是构成身体的正常组成成分,也是生命所需的物质。它在本质上是调和所有发生在体内的生化反应,及参与所有人体的保护机制。

以一般维他命C的摄取量而言,对调和这些反应和参与机制运作上不足以产生效率;只摄取每日建议摄取量(RDA)60克的人,可能只能称为“正常体弱状态”,但医生及营养师却称其为“正常健康状态”。

有最佳的维他命C摄取量,连同其他保健措施,可提供真正健康的体魄,并增加对所有疾病的保护。

正如我们将在第十二章中探讨的,所增加的防护是藉由增强免疫系统达到保护的功效,其中维他命C在免疫系统的防卫机制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最佳摄取量必须非常大量。

当人们学到这个知识以及亲身实践之后,维他命C所能对人体提供的保护可能是所有分子矫正医学疗法中最重要的。虽然不太了解其他的维他命,但毫无疑问的是,适量的使用下,他们也可以很有价值。

在后面的章节,我们讨论补充维他命的摄取量可以预防许多疾病,维持身体对于外力和疾病损伤的抵抗力,并提供比药物更佳的有效治疗方式;并在必要时,连同其他常规药物及治疗方法一起使用。

如果没有提到一些疾病,读者可能会得到“改善营养状况是无益”的结论。针对许多疾病和医疗问题,已有多篇相关报告指出,提高单一维他命摄取量或使用其他分子医学矫正物质具有明显成效。

这类报告通常不会发表在标准的医学期刊,但他们可能发表在如《预防杂志》(Prevention m a g a z i n e )上。

该报告可能不完全可靠,因为作者可能归结了未详加斟酌的结论——即他们增加维他命摄取量的同时,实验对象的健康状况也正在改善。

而事实上,这不过是个巧合罢了。然而,就算是医学研究人员缺乏对维他命的兴趣,而未进行任何验证的研究,如果同样的报告被提出了许多次,其可信度就可能相对提高。@(待续)

摘编自 《长寿养生之道:细胞分子矫正之父20周年钜献》 博思智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