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德文宣--说孔子(下)
四、多次问礼于老子
据史书记载,孔子十七岁第一次向老子问礼,之后几十年时间,曾多次问礼于老子。
自公元前551年起,吴、楚之间战争不断,吴军打到了鹿邑附近,战火不断干扰罢官在家的老子。在弟子和家人的劝说下,老子来到沛地(今江苏沛县)避乱隐居。
此时老子已与周礼决裂,迈向探索新的治世方法,并进而探索宇宙本源,形成道法自然,以无为本,有无统一的天道观。而此时,在鲁国的孔子仍为苦苦探求天道不得而苦恼。当他听说老子隐居沛地,已领悟天道的消息后,便决定再一次探访老子。
老子见到孔子,便说︰“你来啦!我听说你已经成为北方的贤者,你也懂得天道了吗?”孔子回答︰“还没有懂得天道。”老子问︰“你是怎样寻求天道的呢?”
孔子说︰“我从制度名数来寻求而没有得到。”老子问︰“你又如何去寻求呢?”孔子说︰“我从阴阳的变化中来寻求,还没有得到。”
老子说︰“是的。阴阳之道目不可见、耳不可闻、言不可传,是一般智慧所不能把握的。因此所谓得道,只能是体道,如果试图像认识有形、有声之物一样去认识道,用耳朵去听,那是听不到的,用眼睛去看,是看不到的,用言语去表达,也没有恰当词语可以表达的,确实是不会得道的。
你说你寻求多年而不得,那是当然的。如果道是可以奉献,那么人们就不可能不把它奉献给君王;如果道是可以进贡,那么子女就不可能不把它进贡给父母;如果道可以告诉别人,人们就不可能不告诉兄弟;如果道可以给予他人,人们就不可能不给予子孙。
然而这些只是假设,是不可能实现的。原因就是道不可见、不可听、不可言、不可赠送。你努力寻求道,关键在于内心的觉悟,心中不自悟则不能保留住道。心中自悟到道,还需与外界环境相证。如果得不到印证,道就不会畅通无阻。所以,当有了内心的领悟但还不能被外人理解接受时,圣人便不以道告诉于人。
如果一个人仅仅从外界获得关于道的认识,但心中没有真正领悟时,圣人便不会教诲他。名,是天下公用的工具,但不是大道,不可以多取。你所宣讲的仁义也只是先王使用过的旅舍,也只供他们在人生旅途上居留一宿,而不是可以长久居住的。
大道是没有形迹的,一个人的形迹太昭著,不懂得和其光、同其尘的大道,一定会遭到很多责难。”
回到客栈,孔子一直琢磨老子所说的大道,但总是恍恍惚惚。整整三天,他一言不发。孔子的这种状态在《庄子.天运》中记载为︰“孔子见老聃归,三日不谈。”弟子们见其如此,就问︰“老师见到老子有什么规谏呢?”
孔子回答说︰“鸟,我知道它们善飞;鱼,我知道它们善游;兽,我知道它们善于奔跑。对善于奔跑的野兽,可以用网缚捉;对善游的鱼,可以用钩钓取;对善飞的鸟,可以用箭射获。至于龙,我不知道它是怎样上九天的。老子所讲的道,就像是龙,合起来成一体,散开来成云彩,乘驾云气而翱翔于阴阳之间。我听了这些道理,还觉得恍惚,怎么能去规谏老子呢?”
后记:
两千多年来,孔子的学说,规范了人应有的行为,让中国人深深受益,更维持了人类道德的普世价值。那么,我们今天用最简单的笔法还原孔子的人生经历,主要目的就是:点睛传统,人类历史上重大事情的出现,都是神慈悲地引领着我们,从万古的蒙昧与洪荒一步步的走到今天呀!
从这个角度来说,每每想起那些传统故事,对神就有更深的一份感恩与敬重! @*